逆耳言 (弘護叢書之五)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臘月叁十日大掃除
弘法護法
多文多患
佛生年代縮短
空腹大佛
入佛異趣
知內知外
契機法言
人習善惡之今因
法運興衰由心向背
頂蹴栴檀皆染香氣
盜亦有道
波旬放言
僞君子辯
舍利
佛誕憶妙峰山
未證真如應慎因緣
消極積極辯
不明教相難言空有
迷人破法立執
名之害
發大心
教不可變質
受贊增慢
以德行護法兼用其他
學佛先識大本
斌宗法師儀行
一士谔谔
臘月叁十日大掃除
光陰迅速得很,一個年又過去了。區區住在臺中,在年前的近幾天,聽到兩種聲音,是最刺激心情的。雖然是區區的感覺,卻有介紹給大家的必要。
一、是年關這個月,正是農曆十一月,臺中蓮友曆年以來,都是從十一日起,至十七日彌陀聖誕止,結七念佛。恰巧今年圓滿的這天,是國曆臘月叁十日。主七師在第六天講開示,有這樣的幾句話:“大家怎麼樣:只剩明日一天了!”聽了這話,我隨著一擡頭,忽看到壁上挂的日曆,書的是十二月二十九,突然觸動起“臘月叁十日”那話頭來。回想到佛七中間,毫無所得,不由的大吃一驚。
二、是政府下令,新年舉行大掃除。在通知單上注明:叁十日檢查。送通知的人,放下單子,又叮咛了一句“叁十日來檢查。”從此以後,家家戶戶,提水桶,揚掃帚,忙個不休。卻有幾個蓮友,知道區區是沒辦法的,來替幫忙。自然要謙讓推辭,大家說““明天就是叁十日”,若不打掃清淨,是要招麻煩的。”這幾句又觸起那話頭來了。我輩二惑具足,叁業未淨,真的“臘月叁十日”來臨,怎麼了呢?不免倒抽了一口涼氣。
總算徼幸,糊糊塗塗,年關闖過去了。但是每天晚間,念的警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試問是年已過,命當如何?還不是將來總有個“臘月叁十日”教命過不去。往者難谏,來者可追。在這接迎新歲以後,是要振作一番的。
《受新歲經》中記載,世尊在新歲之日,令擊楗槌集衆,公開檢討自己的過失。有這麼兩句話:“我今欲受新歲,我無過咎于衆人乎?又不犯身口意耶?”世尊何等之人,對于光陰都這樣警惕,德業都這樣精進,我輩生死凡夫,前途一團黑漆,豈可再放逸懈怠,聽憑“臘月叁十日”來臨,自招手忙腳亂呢?是應當在新歲開始,重新自己檢討,趁時所作早辦,那才是真的聰明人。
弘法護法
佛之盛衰,人之盛衰也。道在人弘,非佛法與時合背,而感盛衰。此爲明眼人所共認者也。今日佛法景象,豈例外乎?若徒知驚外教之侵淩,或咎魔道之淆混,而不一自反其身,是專務于末矣。假使無外教魔道之來,吾徒所爲之種種,便可躊躇滿志耶?恐無外教魔道之來,即此今日之景象,或更下之。古哲雲:“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從知憂患,故不在于外也。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亟望真缁真素大德長者,痛吾教之板蕩,各發大心,以擔荷自任,起而直追,亡羊補牢,猶未之晚。
然事雖萬端,舉綱則目自張,宜體察時病,先扼乎其要也。所要維何?一切暫取方嚴而已!弘法必使受弘者知所重,護法必使被護者顯其尊。知重則受持必殷,顯尊則魔外自退。反求諸己,不徇物情,風行草偃,教不勃興者,吾不信也。縱教不即興,亦保存固有之元氣。元氣存,謂教之不衰也,烏乎不可。
儒家孝經有雲:“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此區區今日之志也。非敢以白衣之卑,而妄發議論,尚希大德長者,共體教艱,憫我赤心,恕我愚誕。
多文多患
修道之人,不事多言,受誣不辯;爲自利者,尚矣。然恐損于他方,自不得不甘冒不韪,起而辯之,蓋爲消他方之煩惱,且免各方之疑誤也。
有人問曰:汝焚毀某大師之注經乎?初聞甚忽之,繼聞始訝之,叁聞無已于言矣。某大師德學皎如日月,余胡爲而妄如是。縱爲之,是無損于大師,而造罪于己耳,余豈傎乎?或謂余因學派,有慊于大師;余與大師川甯追隨,炙教十載,其私誼之雅,更非外人所能知者矣。是言之來,乃好事者,故作滑稽之舉,或備四月一日逗趣而已。
予爲樹刊作卷頭語,實經數人慫恿,而勉寫之。其旨僅對初機,作普通之貢獻,決不敢攻私人!不料竟招是非,甲來責曰:胡爲刺我;乙亦曰:刺我似之;丙又起曰:此真刺我矣。噫!余罪障未盡,大事未明,忏悔之不惶,奚暇別刺我哉。然世雖無殺人之曾參,鸩人之羊叔子,以無德而好言,咎過又何辭焉。今後自當隨緣,定行定止,能與管城子絕交,則幸也夫。
黃州說鬼,本可姑聽,然昧之者,信以爲真,或致疑于各方大德,則背因果矣。故余曰:“恐損于他,不得不言,不得不辯。”
佛生年代縮短
佛生年代,由來爭執。古主西周昭王,是距今二千九百余年。歐洲學者,考希臘史及阿育王華表,定佛入滅在西紀元前四八叁年。我國學者,又據“衆聖點記”,謂佛滅後九七五年,爲南齊永明七年。除古說外。中西學者考證,不無有據,佛生距今均主二千五百數十年。今忽退爲二千五百,更爲世界佛徒公認,吾陋故疑。
梁任公佛學十八篇,據“衆聖點記”,略謂“佛入滅在周敬王叁十五年,即西紀元前四八五年。”按本年爲西曆一九五六年,加前四八五,佛世壽八十,是共爲二五二一年,是一說也。
考各史及新教育研究會,所編本國史年代表,周敬共四叁年,依梁之說,退叁五年結至周末,尚有叁○四年,秦一五,兩漢新莽共四二五,叁國五四,兩晉一五五,南北朝一六九,隋二九,唐二八九,五代五叁,宋叁一七,元九一,明二七六,清二九八,民今歲四五,加“衆聖點記”九七五,佛世壽八十,是共爲二五五叁年,是二說也。
再考“衆聖點記”,至齊永明七年,爲九七五點,自永明七年,算至本年爲一四九九,加佛世壽八十,是共爲二五五四年,是叁說也
中西學者,所據之“衆聖點記”,阿育王華表,可信乎?不可信乎?如謂可信則曆代年數井然可考,何至佛生退後?謂不可信,一切之斷簡殘篇,應俱在懷疑之例。二千五百年之說,胡能成定論耶?吾陋故疑。
空腹大佛
近年佛教之衰,患不在外,在乎自身之腐也。心未淡泊利名,行故多違務本,知見不正,所以動作乖方也。
往者無論矣,試看今之碧湖山,造一空腹大佛,內設階梯,開放登陟,綠女紅男,衣履穢臭,鑽耳穿眼,踞頂跨肩,嬉笑喧嘩,咳唾侮慢,是以佛身爲媟狎之所耶?抑以爲玩弄之具耶?二者必居其一焉。
天下事有作者,即有和者,聞彰化八卦山,亦擬仿效。經雲:造像有大功德,反之,慢佛當有大罪業。罪以吾言爲過乎?請舉事以明之。
國家之旗,可以臀坐乎?家祀木主,可以褲襪加其上乎?古德椅上書佛字,而不敢坐。真修行人,室中供佛,且不袒胸。手捧經時,不向人拜。與出家人同行,必居其後,視其恭敬叁寶,果如何耶?興斯事者,不知與釋迦有和冤仇,竟出妙想而侮辱之!
或問:“廢之與止造乎?”曰:“非也”。前不雲乎?造像有功德,慢佛是罪業。宜于已成者,立止攀登;正造者,專供瞻拜,系鈴解鈴,轉禍爲福矣。
入佛異趣
衆生根性各異,思想不同,入佛旨趣,亦有別焉。根異者何?概分最上上中下下下諸等也。旨別者何?可分大、小、偏、錯、邪諸類也。
念無邊衆生,迷惑顛倒,受苦酬業,無有盡時,發大悲心。思與拔救。忻羨佛力,廣求智通,以其一切成辦,普度他危。發是心歸佛門者,名之曰“大”,是最上根人所爲者也。
自痛五蓋十纏,牽引六道,頭出頭沒,劫經恒沙。椎心泣血,,謝絕塵緣,誓求出離,住涅槃樂。發是心歸佛門者,名之曰“小”,是上根人所爲者也。
不了幻妄,執著欲塵,來喜去悲,患得患失。盛衰之機,信由因果,習善戒惡,冀佛護持。發是心歸佛門者,名之曰“偏”,是中根人所爲者也。
恃才傲物,好高喜名,欲借梵典,廣其見聞。著述雄談,眩耀博雅,顛倒經義,逞佞淩人。發是心歸佛門者,名之曰“錯”,是下根人所爲者也。
私心滔滔,沈迷物欲,不畏因果,百計營求。幻想佛法,可賴斂財,行解俱無,專爲享受。發是心歸佛門者,名之曰“邪”,是下下根人所爲者也。
發大心者,自無論矣,小心者,亦是正途。即畏禍希福而歸佛者,雖雲是偏,尚不失爲小果。若爾錯而邪者,不獨贻累佛門之羞,恐終自罹其殃,正可憫也夫。願初機學人,登途有所擇焉。
知內知外
圓證一乘,徹了大事,當求諸內,是佛法之正果。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爲彰于外,皆佛法之正因。正果期衆生同證,正因期衆生齊修。同證之後,即是佛國莊嚴;齊修之時,即是人間淨土。此佛法豎窮叁際,橫遍十方之全體大用也。一而二,二而一,未可使之強分。是以欲了大事,而忽儀行,或只講儀行,而不究一乘者,皆爲纡曲其道也。
吾輩初機,望大道而多岐,,自當循一標准庶不致墮坑落塹,唐捐時功。其標准宜先知乎內外,內外無所乖,道雖未得,亦近之矣。
知內者何?一者嚴持戒律,不破不穿。二者或淨或禅,相繼不失。叁者廣研經教,求啓智慧。四者守正知見,不徇俗情。五者善惡知識,依教親遠。知外者何?一者威儀具足,貌莊氣溫。二者護法弘法,不厭不疲。叁者衆善奉行,厚培福德。四者善巧方便,遠離非道。五者衆皆爲師,平等恭敬。
此內外五重二法,具有相互之關系,必須排偶玩索,方有省焉。願學者勿以近而忽之,未始無所助也。
契機法言
客問予曰:“向人談論佛法,何語方爲契機?”予應之曰:“逢初機宜說玄妙,遇宿學宜講因果。”客仰天而哂,似笑予言背也。予固耄,實尚未昏,請申其意。
今人大都崇拜洋風,視國學久已蔑如,于佛學更不寓目。言偶及之,辄率爾斥謂迷信。成竹橫胸,幾近闡提,是其心深爲驕慢所固蔽。果…
《逆耳言 (弘護叢書之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