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六、名相

  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何意?(一學生)

  答:這問題有字義解釋,與義理解釋之 別;按字義講:“阿彌陀”譯華文曰“無量”,即謂光明智慧,慈悲,神通,壽命,都無量也。“佛”譯華文曰覺,即謂是一切之究竟覺者。按義理講,浩浩叁藏經典講畢,方圓其義。若擇一端而釋,此是一尊佛之名號,因人心妄念飛騰,現在多造惡業,將來輪轉叁途,若能至心念此佛號,當下心淨,不造惡業,不受惡果,將來依此可能成佛作祖。話暫以此爲止,若再多講,恐非初機所能接受,猶對初學算術者,不能與之驟言幾何代數微積分也。

  問:拜問“佛法無邊”詳解?(莊慶賢)

  答:虛空,世界,衆生,俱無量無邊,佛智盡能知之。九界業力,煩惱,見聞覺知,俱無有盡,佛說盡能轉之。佛法豈非無邊耶。

  問:何謂“福慧雙修”?(唐桂蘭)

  答:身戒殺盜淫,進一步不惜勞苦,作一切有利于衆生之事(不必財力,身出力亦同),此身善矣。口戒妄語兩舌绮語粗暴言,進一步專說利于衆生之語,此口善矣。意戒貪嗔癡,進一步時存有利于衆生之念,此意善矣。有善固定得善果,善果即是福報,能行此善因,是“修福”。心性迷于五欲六塵,即染著昏昧,因此輪回六道,長期受苦,是謂愚癡。倘能覺悟,戒離欲塵,皈依佛法,勤求參禅念佛之道,此是道因,將來便得不生不滅之果,是謂智慧,能行道因,“是名修慧”。有福無慧,不得解脫生死,有慧無福,不得萬相莊嚴,故勸福慧雙修。

  問:請問“四大皆空”應作何解?(廖先生)

  答:“四大”亦是譬喻之辭,凡固性的喻“地”;液性的喻“水”;暖氣性的喻“火”;動轉性的以“風”爲最,故取“風”喻。一切物相,皆是此四種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風也。各物相並無實體,即此四種,亦是空無自性,故曰皆空。

  問:出家人自稱“沙門”是什麼意思?(花連一讀者)

  答:沙門爲印語,譯作“勤息”。義爲勤修佛道,及息滅煩惱。

  問:“和尚”與“法師”有什麼分別?(花蓮一讀者)

  答:和尚爲吾師之意,西土原音爲烏社或和社。至中國訛成和尚。法師爲通佛法之人,有五種十種之別。既稱和尚,當會佛法,若說法師,不必僅指和尚。

  問:“比丘尼”有沒有“法師”?(花蓮一讀者)

  答:比丘尼中有合乎前雲五種十種法師之一者,自然就是法師。

  問:何謂“七衆弟子”?(史潘新霞)

  答:出家者有五衆,爲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者有二衆,爲優婆塞、優婆夷,合稱七衆。其中比丘、沙彌、優婆塞爲男弟子,余皆女弟子也。

  問:“比丘”“沙彌”“僧”“和尚”“道士”“僧伽”“頭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別?(劉定熾)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稱“比丘”。受十戒者即稱“沙彌”。僧指衆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師之意,原音爲“烏社”,後訛爲“和社”,展轉至今,遂成和尚之音。“道士”爲有道之士。“僧伽”即僧,原爲僧伽耶,我國文字好簡,只稱一僧字。“頭陀”爲苦行之出家人。“尊者”最尊重之人。“行者”修行之人。

  問:何爲“菩薩根本精神”?(張清錦)

  答:上求佛道時精進,下度衆生不休息,即是菩薩根本精神。

  問:“摩诃薩”是何意義?(何永丁)

  答:大士之義。

  問:“菩提樹”名稱之來源如何?(劉定熾)

  答:菩提樹即畢缽羅樹,爲常綠亞喬木,昔日世尊坐此樹下成道,後遂改呼爲菩提樹。

  問:何謂“覺照”?(魯開智)

  答:我輩凡夫,對于一切事,一切理,見解思想,皆不得其真相,此之謂迷,迷則昏暗。

  問:“叁毒”如何解義?(潘妙玄)

  答:意中起惑,有最大叁種業曰貪嗔癡,名爲叁毒。

  問:“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要如何解說?(廖翠玉)

  答:此亦梵語,阿華言是無,耨多羅翻是上,叁翻是正,藐翻是平等,菩提翻是覺。合起來說,就是至高無上之真正平等自他圓覺者,這個境界,只有稱佛一人而已。

  問:“我執,法執”意義爲何?(朱幻)

  答:執是執著不舍。四大五蘊,假合身心,本無我之主體,誤認實有,堅固不破,是爲我執。然四大五蘊,亦是諸緣所生,同無實體,縱破我執,又認大蘊等爲實有,是爲法執。此不了叁谛妙理,故有執病。

  問:經中所謂“無生忍”之忍,未知如何解說?(吳倫炳)

  答:此處忍字當安住講,即對于某事認識清楚而不疑惑,將心決定之義。

  問:“無生法忍”之意義?(陳林洲)

  答:無生法是不生不滅涅槃之理,忍是將心安住在此理,而不動搖之意。

  問:“身命”與“慧命”怎樣分別?(王阿盞)

  答:身命指肉體,慧命指心性也。

  問:“無漏”是何意?(陳善志)

  答:欲明無漏,先須知漏,此漏乃譬喻之辭。如瓶有孔,則向外漏水。一是六根攀緣六塵,引起煩惱,向外漏泄;二是煩惱譬瓶破處,心譬注水,只有煩惱,即有漏心;叁是因起煩惱,漏失正道;四是因有煩惱,漏落生死。無漏者,即斷除煩惱,證取涅槃之道也。

  問:“叁昧”二字,究竟是何義?(紹清)

  答:此系梵語,翻譯華語爲“正定”義。

  問:“聖言量”爲何?乞淺釋開示!(陳銳)

  答:升鬥名曰量器,用可查知糧米之數,一切諸法衆言紛纭,不知所從。當遵佛菩薩之言爲准確,以佛菩薩之言如升鬥之知糧米確數也。”

  問:何謂“五陰”?何謂“叁界獄”?(鄭敦)

  答:色(身體有形之物)受,想,行,識(心理之感覺分別動思)此五聚集而成假身,謂五陰身。吾人頭頂之天,共有廿八層,分爲叁個界限:下六層有飲食男女之欲,曰欲界;中十八層無欲,僅有種種莊嚴之形相,曰色界;上四層僅有神識,曰無色界。俱有生死輪回各別痛苦,不得自在,故均以獄比之。

  問:“阿鞞跋致”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怎麼講?(黃貴妹)

  答:上爲“不退”之意,下爲“無上正等正覺”,此皆梵語也。

  問:阿彌陀佛,釋迦佛,胸前皆有一“卍”不知爲何?(林成)

  答:佛所生身,具有叁十二種瑞相,卍字者,即叁二相中之一也。

  問:“苦、空、無常、不淨觀”怎麼解釋?(唐桂蘭)

  答:生老病死,別離,怨會,所求不得,心身自攪不靜等,是名曰“苦”。四大假合,萬緣幻滅覓無自體,是名曰“空”。山河大地成住壞空,衆生生住異滅,如露如電,是名曰“無常”。身形乃血膿尿糞之袋,心識乃貪嗔癡慢之府,是名曰“不淨”。

  問:何謂“福不唐捐”?(魯開智)

  答:唐作虛字解,捐作棄字解,合講即是說,所得之福,不空虛,也不廢棄。

  問:“緣生性空”色相如何分別?(黃伯敬)

  答:凡是一切現相,皆是多種因緣聚合而假有,此所現之相,實無自己之性體,如雨之虹,七彩交輝,不過水氣映日光而現,實無虹之自體也。

  問:“十惡八邪”其義如何?(蕭紹聲)

  答: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等,名十善,反此名十惡,可參十善業道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名八正道,反此名八邪,可參叁十七道品,此不過只舉其名,解則連篇累牍,本欄有限,不能逐條詳釋。

  問:“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叁者有何分別,請一一的解釋!(愚居士)

  答:由迷情所起之執著,如身見邊見等,名見惑。由昏暗思念發生之表情,如貪嗔等,名思惑。塵沙喻法門之多,如智慧不圓,不能通達,名塵沙惑。無明在此處,乃指根本無明,即無始之一念不覺也。

  問:何謂“華藏海衆”?(陳林曛)

  答:華藏系蓮花藏世界之略稱,乃釋迦如來真身毗盧遮那佛之淨土,因蓮花中包藏微塵數之世界,故雲華藏。此微塵數之世界當更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修衆,只可以海字代表其多。

  問:“合內外”如何解釋?“物同我”意義何在?(黃朝華)

  答:此二語並非佛學專辭,不見上下文,恐不連貫,茲僅就本句而切于佛學氣氛者,試釋如下。“合內外”,內指心性,外指境界,佛學主張,境由心造故言合。“物同我”,我無實體,乃四大假合之相,萬物亦無實體,亦爲四大假合之相故言同。此只就句釋句,若發現與文義不切時,必須舍句取文。

  問:“海印叁昧,五法,叁自性”是什麼?(黃槐庭)

  答:一大洲上之種種形相,海中皆能印有其影名曰海印;叁昧華語譯曰正定,合而言之,是有一種定,如大海印象,此定乃如來之正定,以如來之智喻海,一切事物,皆鑒照其中,故曰海印叁昧。世出世間諸法,紛繁難言,歸納之爲百法,再歸納爲五法,曰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等五種,此五種已包盡諸法。然諸法又只有其性,析之曰遍計所執性,括相名分別叁法;曰依他起性,括相名分別正智四法;曰圓成實性,括正智與真如二法。欲求其詳,須研楞伽。

  問:關于經論中之詞句如“初住以上的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及“果位”究竟分爲哪幾種,又如“璎珞”“舍利弗”“自性”“業力”“性起”“賴耶”“法相唯識”“上生上品”等句,作何解釋?(黎錦輝、李漢波、邵益清)。

  答:菩薩修行,由因至果,有四十一種階級,(各經分析不同,亦有主五十二者,內有分立合並之別,其實理一)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也。“初住初地”,指十住之第一住,十地之第一地也。“果位”謂證果所得地位。“璎珞”是衆寶穿成之物,如項鎖佩帶之莊飾然。“舍利弗”系人名,乃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自性”自秉之本性。“業力”所造善惡事業,而發生之力量。“性起”性分中起動之諸事。“賴耶”根本心俗說之心田。“法相唯識”佛教中之一種教典。“上品上生”修淨土宗,往生極樂蓮花化生,共分…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