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P4

  ..續本文上一頁修而無修。次依于“空如來藏”及“不空如來藏”,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是故如幻(猶如幻化),無能無所、不假功用,任運而作,名爲無作妙行。“聞熏聞修”:“聞熏”,返聞熏轉八識。“聞修”,返聞修證圓通。“金剛叁昧”,又稱金剛喻定、或金剛喻叁摩地,以此定堅固、不可破壞,而能破壞一切,故稱金剛。又,此定爲等覺菩薩于等覺後心,欲斷最後一分無明時所起之定;若起此定,即可斷最後一分無明;若菩薩斷盡最後一分無明,即可斷分段及變易兩種生死,而證如來清淨法身,究竟不動猶如金剛,是故此定稱爲“金剛喻定”。又,此金剛叁昧,再此處亦特指首楞嚴叁昧而言,以首楞嚴叁昧即是佛定,究竟堅固,不可破壞,猶如金剛,故以金剛叁昧稱之。而此金剛叁昧之修證,在此爲依如幻之返聞熏修、以熏轉前七識及第八識成爲四智,歸于如來藏本心。故說“如幻聞熏聞修”所成之“金剛叁昧”。附及,在《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觀世音菩薩說他本所修習者爲如幻叁昧,可資本經之旁證。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由金剛叁昧之力破最後一分無明,徹達如來藏本心,而證圓通,因此得與諸如來一樣,具有濟拔衆生之慈悲力用。

  “令我身成叁十二應”:“應”、應化、感應、回應。此指爲了回應衆生稱念菩薩聖號,能于自身作叁十二種變化身,以成就衆生所求之善願。

  【義貫】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教“授我”有“如幻”化之返“聞熏”轉八識、返“聞修”證圓通之耳根圓通“金剛叁昧”,乃得“與”諸“佛如來同”具“慈”悲濟拔衆生之“力”用,“故令我身”能“成叁十二應”化身,以“入”于十方“諸”佛“國土”,廣度衆生。

  1. 求叁乘應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注釋】

  “入叁摩地,進修無漏”:指菩薩已得叁摩地,欲依叁昧力而進修無漏道,亦即以叁昧力而淨除心垢,轉有漏爲無漏,故成無漏法身。

  “勝解現圓”:“勝解”,殊勝之解,此依唯識學而言,則特指修證成就的證境,其證境已能成真實力用,如轉換四大,轉土爲金,身入石壁等,稱爲已得勝解。“現圓”,將現圓滿,此最後階段最難突破,是最緊要關頭,故觀音菩薩現身教授、加持。正如等覺菩薩于金剛座上將成佛時,雖自身入金剛喻定,但仍須十方如來同時授手加持灌頂,方能成就。

  “我現佛身”:因爲菩薩修行是爲了求無上菩提,故觀音菩薩便須現佛身,方能與彼心相應,令其信受。

  “令其解脫”:這裏指解脫變易生死,因爲菩薩已離分段生死。

  【義貫】

  (1)“世尊,若諸菩薩”已“入叁摩地”,正以叁摩地力“進修無漏”道,于其所修之“勝解”即將“現圓”滿之際,“我”即“現佛身而爲”之“說法,令其解脫”變易生死,而證得不生不滅之法身。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注釋】

  “寂靜妙明”:這是獨覺乘人,處無佛之世,獨自處于寂靜,自觀世間生滅現象,而悟得十二因緣,因此而證辟支佛道,故證得妙慧明徹。

  “斷十二緣”:此指緣覺乘人,依佛所教,觀十二因緣,逆生死門,修還滅門,而斷十二緣起之鉤(gōu鈎)鏁(suǒ同鎖),入不生滅,得辟支佛果。

  “得四谛空”:這指聲聞人在見道位,斷四谛下之見惑,故稱證得四谛之見惑空。

  【義貫】

  (2)“若諸”二乘“有學”位中之人,志求獨覺者,身心獨處“寂靜”已證得“妙”慧“明”徹,進而其更殊“勝”之“妙”慧即將“現圓”滿之際,“我”即“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爲”之“說法,令其”證得“解脫”見思二惑,入無學道,證得辟支佛果。

  (3)“若諸”緣覺“有學”,志求緣覺道,已逆于生死門而修“斷十二緣”起之鈎鎖,因證十二“緣斷”而令殊“勝”之無生“性”顯現,正當其所修證的緣生性空之殊“勝妙”智即將“現圓”滿之際,“我”即“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爲”之“說法,令其解脫”分段生死,證辟支佛道。

  (4)“若諸”聲聞“有學”在見道位中,已證“得”見所斷之“四谛”下見惑“空”,進而“修道入”擇“滅”無爲,正當其修道位中之“勝性”即將“現圓”滿之際,“我”即“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爲”之“說法,令其解脫”叁界之見思二惑,得有馀依涅槃,而證阿羅漢道。

  2. 求諸天應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欲心明悟”:“欲”,指淫欲。“明悟”,指明白了知淫欲爲欲界受生、生死之苦本。此句爲倒裝句。

  “不犯欲塵”:指持戒清淨,不犯淫欲。

  “欲身清淨”:“欲身”,欲界之身。指因持戒而令欲界之身清淨離欲。

  “欲爲天主”:“欲”,希望。“天主”,指叁十叁天(忉利天)之天主。

  “帝釋”:即忉利天天主,名釋提桓因。

  “欲身自在”:“欲”,希望。“身自在”,有神足通,故其身于十方界來去自在。

  “遊行十方”:“十方”,指在六欲天及其下之四大洲中。

  “自在天”:爲欲界最高之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天主,依《大智度論》(卷五十六“釋叁歎品第叁十”),此天主亦是欲界之魔王。但若依《起世經》(即《起世因本經》),則言魔波旬諸天是居于他化自在天及梵天之間,另有一天,稱爲魔天。

  “飛行虛空”:“飛行”,比前面的遊行更殊勝。“虛空”,指色界天所攝的大千世界中之範疇。

  “大自在天”:此爲色界之最高天,又稱摩醯首羅天,亦是色界天之魔王。故知魔王有二,一在欲界天,一在色界天。

  【義貫】

  (5)“若諸”欲界之“衆生”,對于淫“欲”其“心”已“明”白“悟”知爲生死之苦本,因此希望持戒“不犯欲塵”,令此“欲”界之“身”得以離欲“清淨,我”即“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爲說”四無量心及出欲之“法,令其解脫”欲界生死,得生上界。

  (6)“若諸”人道或欲界天之“衆生,欲爲天主,統領諸天,我”即“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爲說”上品十善、生天之論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7)“若諸”人道、欲天“衆生,欲”得此“身”來去“自在,遊行”六欲天及四大洲之“十方”無有障礙,“我”即“于彼前現”欲界之第六天主“自在天身,而爲說”上品十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8)“若諸”欲界天“衆生,欲身”得“自在,飛行”于色界大千世界之“虛空”無有障礙,“我”即“于彼前現”色界最高天之天主“大自在天身而爲說”上上品十善、四禅及四無量等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于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天大將軍”:即欲界天之大將軍,亦即天將。

  “四天王”:爲欲界最低天之天王,在須彌山腰之四方: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此四天王爲帝釋天之臣屬,皆歸敬佛法,爲佛法之護法,巡視四大洲,保護下界衆生。

  “四天王國太子”: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王,各有太子多名,皆容貌端正,有大勢力,如那吒太子即其中之一;那吒爲北方毘沙門天(多聞天)之五太子之一。

  【義貫】

  (9)“若諸”人道或八部“衆生”,其心“愛統”領“鬼神”衆,巡視世間,“救護國土”,賞善罰惡,“我”即“于彼前現”欲界“天”之“大將軍身,而爲”之“說“五戒十善、秘咒、召請鬼神之“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10)“若諸”人道或四天王天之“衆生”,其心“愛統”領“世界”四大部洲,“保護衆生,我”即“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爲說”上品十善及護國安民之“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11)“若諸”人道或四天王天之“衆生”,其心“愛生”四天王之“天宮”中,能“驅使鬼神,我”即“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爲說”皈依、齋戒、十善、神咒等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3. 求人趣應

  【“若諸衆生樂爲人王,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樂爲人王”:“人王”,人道之王,即人間之國王。

  “愛主族姓”:“主”。主領。喜歡成爲大族高姓之大家長。

  “世間推讓”:因爲是望族之長,所以世間人皆推重、謙讓于彼。

  “愛談名言”:世俗名人之嘉言,如儒家之《論語》、《四書》之屬。

  “清淨自居”:“清淨”,不染塵欲。“自居”,自守。

  “愛治國土”:“治”,治理。

  “剖斷邦邑”:“剖斷”,即剖析判斷種種訟案。“邦邑”,于大邦或小邑。

  “宰官”:“…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