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P5

  ..續本文上一頁宰”,臣宰、縣宰、州宰、府宰。“宰官”者,一地之主官,或一機構之主管官吏,或是國之宰相。

  “愛諸數術”:“數”,天文地理、陰陽曆算。“術”,醫、蔔、命相、咒水、書符等。此即是婆羅門五明之醫方明以及內明,

  “攝衛自居”:“攝”,調攝身心。“衛”,保衛生命、行固精養氣等養生之道。“自居”,自處。

  【義貫】

  (12)“若諸”人道“衆生,樂爲人”道之“王,我”即“于彼前現人王”之“身,而爲說”五戒、十善生福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13)“若諸”人道“衆生,愛主”領一“族姓”之人,“世間”之人皆“推”重之,“讓”其居于上首,聽其吩咐,“我”即“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爲”之“說”博施濟衆、仁民愛物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14)“若諸衆生愛談”世間“名”人之嘉“言”,身處居家而“清淨自居”,不染世俗,“我”即“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爲說”清心寡欲、修身養性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15)“若諸”人道“衆生,愛治”理“國土,剖”析判“斷”訟案于大“邦”小“邑,我”即“于彼前現”臣“宰官”吏之“身而爲”之“說”修齊治平、護國愛民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16)“若諸”人道“衆生,愛諸數術”、調“攝”保“術”養生以“自居,我”即“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爲”之“說”世智養術之妙“法,令其”依行而“成就”所願。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優婆塞”:中文義爲近事男,亦即可以親近承事叁寶之男子。又譯爲居士,居家學佛之士。

  “優婆夷”:義爲近事女。又譯爲女居士。

  【義貫】

  (17)“若有男子”心厭塵勞,“好學”佛法而“持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之“說”戒定慧叁無漏學之“法,令其”依修而得“成就”比丘法。

  (18)“若有女人”心厭塵勞,“好學”佛法而“持家,持諸戒律,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爲”之“說”叁學離染清淨之“法,令其”依修,而得“成就”比丘尼法。

  (19)“若有男子”,崇慕佛法,“樂持五戒,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爲”之“說”持戒布施之“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居士之法。

  (20)“若有女人”,以“五戒”而“自居”(自處),“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爲”之“說”持戒布施之“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女居士之法。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內政立身”:“內政”,內主家政。“立身”,勤儉貞娴以立身。

  “以修家國”:以修身而利益家國。

  “女主身”:即大國之帝後。

  “國夫人”:諸侯國的君主夫人。

  “命婦”:朝廷诰命之婦,亦即大臣的正配夫人,受朝廷的封诰,爲第一品夫人、二品夫人等,有其固定封賜之衣袍、冠帶、飾物等。

  “大家”:“家”,音(孤);女子之尊稱。《後漢書·曹世叔妻傳》說:班昭(班固之妹),博學高才,有節行法度,皇帝數召之入宮,令皇後及諸貴人都拜她爲師,尊稱她爲“曹大家”。

  【義貫】

  (21)“若有女人,內”主家“政”,勤儉貞娴以“立”其“身,以修”身而益“家國,我于彼前現”大國之“女主身,及”諸侯“國”君主之“夫人”、或朝廷诰“命”之“婦”及有才學之“大家,而爲”之“說”叁從四德、端莊娴淑之妙“法,令其”依學而得“成就”所願。

  “若有衆生不壞男根,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不壞男根”:此指不壞男根之童貞。

  “愛樂處身”:“處身”,處女之身。

  “不求侵暴”:“不求”,不希求、不希望。“侵暴”,女身與男交合,皆有如受侵害、暴力一般。喜愛保持處女童貞之人,則不希求受如是暴力侵害,不以彼爲樂。

  【義貫】

  (22)“若有衆生不”破“壞男根”之童貞,願終生持之,“我”即“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爲說”遠離淫欲、抱樸守真之妙“法,令其”依修而得“成就”所願。

  (23)“若有處女,愛樂處”女之“身,不”希“求”凡俗淫欲之“侵暴”加身,“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爲說”堅貞美德、清淨自守之妙“法,令其”依修而得“成就”所願。

  4. 求離八部應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于彼前現藥叉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乾闼婆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樂出天倫”:“倫”,類,“天倫”即天道。天道之天人享受天樂,爲何還有要出離天倫的?因爲天福瑣樂,天壽亦長,然終有盡時,而且因爲天人受樂多,唯享天福,很少能修行者,故天福報盡,多半墮生下界,且泰半生于惡道中,尤其是畜生道,或鬼道。又天人皆有天眼通,知自己天福報盡,將墮落受苦,因此亦頗有生無常想,而欲修行以出離天道者。

  “藥叉”:義爲捷行、勇健、或暴惡;有地行藥叉、空行藥叉及飛行藥叉叁種。屬于鬼道之一。藥叉通常喜愛佛法,而爲佛教之護法。《最勝王經》雲:“是等藥叉皆悉愛樂如來正法,深心護持。”

  “乾闼婆”:義爲尋香、或香陰。以其不食酒肉,唯聞其香。與緊那羅同爲帝釋天之音樂神。帝釋天若想聽他奏樂,燒沈水香,乾闼婆即尋香而至,故以爲名。

  “阿修羅”:義爲非天,因他們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故名。阿修羅有四種,分屬四趣:化生者屬天趣攝,卵生者屬鬼趣,胎生者屬人趣,濕生者屬畜生趣。阿修羅又稱爲無端正,男醜女美。

  “緊那羅”:義爲疑神,其形似人,頭有一角,見者生疑。是帝釋天歌詠之神。

  “摩呼羅伽”:義爲大蟒神。此類衆生因心多恚癡,故所感之報爲聾騃(ái呆癡)無知,常含毒傷害衆生。

  【義貫】

  (24)“若有諸天”之人“樂出”離“天倫”之屬,“我”即“現天”人之“身,而爲說”無常苦空無我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25)“若有諸龍樂出龍倫”之屬,“我”即“現龍身而爲”之“說”施、戒、正直、柔和慈悲謙讓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26)“若有藥叉樂度”脫其“本倫,我”即“于彼前現藥叉身,而爲說”持戒修福、柔和順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27)“若乾闼婆樂”度“脫其倫,我”即“于彼前現乾闼婆身,而爲說”五戒、中品十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28)“若阿修羅樂”度“脫其倫,我”即“于彼前現阿修羅身,而爲說”慈忍謙恭、中品十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29)“若緊那羅樂”度“脫其倫,我”即“于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爲說”欲樂無常、中品十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30)“若摩呼羅伽樂”度“脫其倫,我”即“于彼前現摩呼羅伽身,而爲說”慈、悲、忍、中品十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诠論】

  這一段講的都是天龍八部,且都是想出離本趣。而此段之前的二十叁應,除了最初四種,叁乘賢聖,略有不同外,其馀多半都仍想處于其本趣而繼續修行(並不想出離本趣)。

  5. 求得人道應

  【“若諸衆生樂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樂人修人”:“樂人”,樂生爲人。“修人”,樂修人乘之法。

  【義貫】

  (31)“若諸”人道“衆生,樂”再生于“人”道、樂“修人”乘法,“我”即“現人身,而爲說”五戒、中品十善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6. 求離非人應

  【“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脫其倫,我于彼前,皆現其身,而爲說法,令其成就。”】

  【注釋】

  “若諸非人”:這一段所說的非人,即統括前面天龍八部中所未包含的非人之類。

  “有形無形”:“形”,色、色蘊。有些非人有色蘊,有些非人則無色蘊。

  “有想無想”:“想”,想蘊。有些非人具有想蘊,有些非人則不具想蘊。

  【義貫】

  (32)“若諸”八部衆生以外之其他“非人”,或是“有形”之非人,或是“無形”之非人,或是具“有想”蘊之非人,或是“無想”蘊之非人,他們若“樂脫”離“其”本“倫,我”即“于彼前,皆現其” 同類之“身,而爲說”五戒、轉生善道之妙“法,令其”依修而“成就”善願。

  【“是名妙淨叁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叁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注釋】

  “妙淨”:“妙”,以其能隨類各應,不可思議,故稱妙。“淨”,雖現身而不著于所現之相,無所染著,故稱淨。

  “入國土身”:入于諸佛國土而示現之身。這就于《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所問的“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其答案即是:以此叁十二應而遊化于諸佛國土。

  “無作妙力”:“無作”,無造作,即…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