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與聲” 界“及” 耳“聲識”“界叁” 者,“本非” 權教中所說之“因緣” 所生,亦“非” 外道所計無因之“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循業幻現,相妄性真。)
3.鼻香識界本如來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爲緣,生于鼻識。此識爲複因鼻所生,以鼻爲界?因香所生,以香爲界?”】
【義貫】
佛言:“阿難,又汝所明” 了的如來在權教中的開示的:以“鼻” 根與“香” 塵“爲緣”,便能“生于鼻識。此” 鼻“識爲複因鼻” 根“所生”,而“以鼻爲界” 呢?還是“因香” 塵“所生” 而“以香爲界”?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爲鼻?爲取肉形雙爪之相?爲取嗅知動搖之性?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雲何立界?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爲知?以肉爲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以空爲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以香爲知,知自屬香,何預于汝?”】
【注釋】
“爲取肉形雙爪之相”:你是把具有雙爪形相的肉體之鼻當作鼻嗎?
“爲取嗅知動搖之性”:“動搖”,指香塵之相。此言,還是把能嗅知香塵的動搖之相的覺知性,當作是鼻?亦即,是取其有相的形體,還是取其無相的功能?
“身知即觸,名身非鼻”:身根所能覺知的是觸塵,既已稱爲身根,就不能再稱爲鼻根了。
【義貫】
“阿難,若” 鼻識是“因鼻” 根而“生,則汝心” 目“中” 所想的,是“以何爲鼻”?(把什麼當作是鼻?)“爲取” 具有“肉形雙爪之” 形“相” 的當作鼻?抑“爲取” 能“嗅知” 香塵“動搖” 相“之” 覺知“性” 當作鼻?
“若” 你是“取肉形” 爲鼻,然“肉質乃” 是“身” 根之一,而“身” 根所覺“知” 的“即” 是身“觸” 之塵(故你所取的肉形之鼻,只能覺知身觸之塵,並不能覺知香塵),且既已“名” 爲“身” 根,就“非” 是“鼻” 根(便不可再稱爲鼻根);又其所知覺者既“名” 爲“觸” 塵, “即” 非是香“塵”;在這種情況下,“鼻尚無” 處可安其“名,雲何立” 鼻識“界”?(結論:因此可知,鼻香識界非從鼻根生。)
“若” 你是“取” 能“嗅知” 香塵之覺知性爲鼻,“又汝心” 目“中” 是“以何爲” 能覺“知” 者?你若是“以肉” 體之鼻“爲” 能覺“知” 者,“則肉” 體“之” 覺“知元” 來是“觸” 塵,而“非鼻” 所聞之香塵。(結論:故知以肉鼻爲能覺知者,不能成立。)若“以空爲” 能覺“知” 者,“空則有(書在此爲誤,應爲“自”)” 覺“知”,而“肉” 體“應非” 有“覺;如是則應虛空” 即“是汝” 身。且若“汝身非” 有覺“知”,則“今日阿難應無所在”。又,你若“以香” 塵“爲” 能覺“知” 者,則覺知之性“自屬” 于“香” 塵,“何預于汝”?(與你何幹?)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爲香爲臭?臭則非香,香則非臭;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爲汝體?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爲香,香複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注釋】
“香臭二種流氣”:香與臭兩種流動的氣味。
“伊蘭”:樹名,屬蓖麻類,有惡臭,與栴檀木之香氣正好相反,其惡臭及于四十裏。經論中多以伊蘭喻煩惱,而以栴檀之妙香喻菩提。《觀佛叁昧經》雲:“末利山中有伊蘭樹,臭若胖屍,熏聞四十由旬,其花紅色,甚可愛樂,其有食者,發狂而死。”
“二物不來”:“二物”指香與臭二種氣味。“不來”,不從外來。
【義貫】
“若”言“香”與“臭”的“氣”味“必”定是“生”于“汝鼻” (從汝鼻中生),“則彼香、臭二種流” 動之“氣” 味應“不” 須“生” 自“伊蘭” 樹“及栴檀木” (因爲即使是此二種極香與極臭的氣味,你的鼻也應自己能生。)若此香臭“二物” 之氣味“不” 從外“來” 時,“汝自嗅” 汝“鼻” 所生之味“爲香、爲臭”?若你所聞到的氣味是“臭”的,“則”你的鼻中定“非”能生出“香”味;反之,若你所聞到的是 “香”的,則你的鼻中便“應非” 能生出“臭”氣。“若”你說你“香、臭二” 者“俱能聞” 到“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所以才能産生兩種氣味,並聞到兩種氣味。你若有兩鼻,即成兩人;若如是者,則現前“對” 著“我”在請“問”佛“道”的,便“有二阿難”;要是這樣的話,“誰爲汝” 之真“體”?(哪一個才是真的阿難?)“若”你辯說你的“鼻” 只“是一” 個,不是兩個;那麼你所聞的“香” 與“臭” 即“無二” 味,沒有差別,“臭既” 可“爲香,香複” 可“成臭,二”者之“性不” 能確定“有”;既不能分別香臭,則鼻識“界” 要“從誰” 而“立” ?(是故可知,香臭之氣不從鼻生;結論:因此,言鼻識是從鼻生者,不能成立。)【——以上破“識因根生”】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注釋】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知”,能識知香塵。“非生”,非從香塵生。此言,若言鼻識能識知香塵,就不是從香塵生的,因爲香塵是無情,識是有情;無情的香塵所生的識,應也是無情物,沒有覺知性才對;所以,反過來說,若此識既能覺知香塵,便知它一定不是從無情物中生出來的;結論:故此識非從香塵生。“不知”,沒有覺知性。“非識”,不能稱爲識。此謂:可是,如果此識沒有覺知的性能,而不能覺知香塵,那它就不能夠稱爲識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知”,能覺知的識。“有”,所涵有,指所覺知。此謂,香塵若非能知的識所有(所覺知),則香識界自然不能成立。
“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因界”,因香塵而成立之界。此謂,若鼻識不能覺知香塵,則所說的因香塵而立的界,就實在不是從香塵而建立的了。亦即,則所立之界並非“香識界”。
【義貫】
“若” 言鼻識爲“因香”塵而“生”,則此鼻“識”即是“因香”塵而“有”(存在);譬“如眼有” 能“見” 之性(能見之性因眼而有),卻“不能” 自“觀” 其“眼”;同樣的道理,鼻識是“因香” 而“有故,應不” 能覺“知”其“香”(這是違理之說)。若言鼻識確能識“知” 香塵,此識“即非” 從香塵“生”,因爲香是無情,識是有情。然而,鼻識若實“不” 能覺“知” 香塵,即“非” 可稱爲“識”。又,“香” 塵若“非” 爲能“知” 之鼻識所“有”(所覺知),則“香界”自“不”能“成” 立;若鼻“識不”能覺“知香”塵者,則所言“因” 香而立之“界則” 實“非從香” 塵而“建立”(亦即,所立之界並非香識界,是故香識界仍不得立,因此香識界不可得;結論:故知鼻識非從香塵而生。)【——以上破“識從塵生”】
“既無中間” 的識界可得,則“不” 能“成” 立“內外” 根塵二界和合生識,“彼諸”能“聞”、所聞之“性,畢竟虛妄” 從本無生。【——以上破“根塵和合共生識”】
【“是故當知:鼻香爲緣,生鼻識界,叁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叁,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義貫】
“是故當知”:如來于權教所示之以“鼻” 根與“香” 塵“爲緣”,即能“生鼻識界”,今以第一義谛觀之,則于內根、外塵及和合中“叁處” 求之,“都無” 能生識之因;“則鼻”界“與香”界,“及香”識“界叁”者,“本非 權法所說之“因緣”所生,亦“非”外道所計無因“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無因生,本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循業幻現,相妄性真。)
4.舌味識界本如來藏性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爲緣,生于舌識。此識爲複因舌所生,以舌爲界?因味所生,以味爲界?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爲甜爲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爲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
【注釋】
“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黃蓮”,味苦。“石鹽”即岩鹽。“細辛”藥名,味辛。“桂”,肉桂,味甘辛。這些東西即代表世間一切味;依次爲甜、酸、苦、鹹、辛、辣、甘。此言,如果舌識是從舌頭生的,則舌頭便自能生味、知味,如是則世間一切食品都不須有味了。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如果此舌識之性是苦的,則誰又能來嘗知這舌識的味道,而說它是苦的?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反之,嘗的結果,若舌之性並非有苦等味,則味自然不是從你舌中生,是故舌中無味;舌中既無味,則味實無生。
【義貫】
佛言:“阿難,又汝所明” 了的如來權法中所示:以“舌” 根與“味” 塵“爲緣”,即能“生于舌識” (現在來更深入探討一下)“此” 舌“識爲複因舌” 根“所生”,而“以舌爲” 識體的畛(zhěn)“界” (識體的範圍就在舌上)呢?還是“因味” 塵“所生”,而“以味” 塵“爲” 識體之“界” 域?
“阿難,若” 舌識爲“因舌” 而“生,則諸世間” 之食物如“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 等的味道(甜、酸、苦、鹹、辛、辣、甘)等,“都” 變成“無有味” 了(因爲你的舌自己即能生出味道來,世間食物便不須有味),若如是者,則當“汝自” 己“…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