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論》所言,佛說二谛:一爲真谛,二爲俗谛。而真谛中又分爲了義(第一義谛)及不了義(權教)。俗谛之說,是爲了方便攝引世俗衆生,令得漸漸長養善根,故隨順世俗而說,例如佛亦教在家人修五戒、十善、修福等生天、人之法,令離叁惡道。真谛是爲了真正發心修行的人而說的。但發心修行之人,根智有大小,爲中小根智之人,佛即爲開示權教,指示化城,此等諸法雖不了義,然而根智不足,亦不堪能攝受如來真實大法。若爲大根衆生,如來即爲之開示第一義谛了義之法,令達究竟。
所以,如來在此即說出了如來真正的本意,這種開示是很稀有的,除了在第一義谛了義經中,此外極少看得到。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
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雲何不見?】
【注釋】
“雲何名見?雲何不見?”:怎麼叫作“見”?怎麼叫作“不見”(沒有見到)?
“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如果沒有日、月、燈叁種光明時,你就把它稱爲“不能見”的話,那麼就應該連暗相也看不到,才能稱爲真正“不能見”。
“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如果沒有日月等光明時,一定還是可以見到暗相,因此那只能說是沒有光明,怎能說是“沒有見”呢?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這麼說來,不見明及不見暗兩種相,應該都稱爲“不見”才對——而不應只有“不見明”才稱爲“不見”。
“若複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陵”,侵陵。“奪”,遞奪,取代。如果是明與暗兩種塵相在互相嬗(嬗〈動〉①本義:緩。)遞取代,而現出有“明來暗去”、“暗來明往”之相,如此則是外塵在來去,而你的見性卻是一直都在的,並沒有于明暗之嬗代之中,暫時變爲沒有了,而成爲“不見”。
“如是則知二俱名見”:如是觀察,則知唯明暗有來去,見性並無來去;見性于“明”來之時“見明”,“暗”來之時“見暗”,所以不論是明相現前,或暗相現前,兩種情況之下,都能有所見,都稱爲“見”。
“雲何不見”:這麼看來,見暗之時怎麼可以說是“不見”呢?
【義貫】
佛言:“阿難,吾複問汝”:當“諸世間人說:我能見” 時,“雲何” 行“名” 爲“見”?又“雲何”“不見” 呢?
“阿難言:世人因于日、月、燈” 稱爲 叁種“光” 之緣,而能“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 之緣,前境全黑,不能分辨種種物象,“則” 名爲“不能見”。
佛言:“阿難,若無” 光“明時” 即“名” 爲“不見者” ,則亦“應不” 能“見暗” 境!“若” 無光明時而仍“必” 能“見” 到“暗” 境者,“此”情況“但”是“無”光“明,雲何” 可說是“無見” 呢?(若真無見,則應連暗境也不能見,才稱爲無見。)“阿難,若在”黑“暗” 中“時”,以“不” 能“見” 到“明” 相“故”,你就“名” 之“爲不見” 的話;反之,“今” 若“在” 光“明” 之“時”, 則定“不” 能再“見” 到“暗相” 了,這時是否“還名” 爲“不見”?按照你的說法,則“如是” 不見暗與不見明“二相” 應“俱名” 爲“不見”才對;(如此,則世間人便沒有能說“我能見”的時候了!)“若複” 了知明與暗“二” 種塵“相” 在“自相” 侵“陵” 遞“奪”,而現有明來暗去、暗來明去等相,並“非汝” 之“見性于” 其“中” 間“暫” 時變“無”,而成不見;“如是” 觀察“則知”明時見明,暗來見暗,于此“二” 境現前之時,“俱名” 爲“見,雲何” 複說見暗之時即名爲“不見”?
【诠論】
在這裏所牽涉到的,是最基本的概念,也是一切凡夫最基本共有的計執:認爲明時見物才叫作“見”,暗時見暗就不叫“見”,就稱爲“不見”或“不能見”。這不只是凡夫爲然,連二乘及大乘權教亦然。二乘法中,四緣成見:心、眼、空、明,一定要有“明”,才能成見。大乘唯識九緣亦有“明”之一緣。這些都是權教之法,非了義教。若依了義,則無“明”與“暗”之分別,俱名爲見:見性恒常,無來無去,不依外緣而稱有無,不但不依明緣,且四緣俱不依,茕茕獨立——此是第一義谛。若得如是現前知見,方知見性離根塵識、不依他有,是故本自圓成,體用恒常,非暫有無。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注釋】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當你見到明相之境的時候,此能見之性並非是所見的明相。莫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否則即是“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四義成就”:“四義”即見精離于四緣(明、暗、空、塞)的道理,亦即:見性離緣,因而成就了離緣之第一義谛。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得照見“見性”之時,此所見者猶非是真正的見性。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真正的見性猶且離于能見,乃一切見所不能及:見性離見,離于能見、所見,無有能所——若離能所,而朗朗鑒照,斯則真見。
“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若了妙明之見性是離于能見、所見,那你還說什麼見性是由于因緣而有(二乘、大乘權教境界)、或自然而有、無因無緣(外道境界),或和合一相(凡夫境界)呢?“和合一相”即《金剛經》所說之一合相。
【義貫】
佛言:“是故阿難,汝今當知”:當你“見” 到“明” 相“之時”,此能“見” 之性“非是” 你所見之“明” 相,(是故,莫把所見之塵當作是能見之性——莫以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當你“見” 到“暗” 境“之時”,能“見” 之性亦“非是” 你所見到之“暗” 塵;複當你“見” 到“空” 境“之時”,能“見” 之性亦“非是” 你所見之“空” 塵;當你“見” 到“塞” 境“之時”,能“見” 之性亦“非是” 你所見之“塞” 塵。見性爲究竟離于“四”緣(明、暗、空、塞)之“義” 理決定“成就”,因而顯示第一義谛離緣之理。此外,“汝複應” 更進一步了“知” 究竟無上甚深的極理:當修行人以觀行力而得親“見” 能“見” 之性“之時”,此所“見” 到之見性,猶“非是” 真“見”,(以此見仍有能見及所見之對待故);真正的能“見” 之性,“猶” 且“離” 于一切“見”,非能見、所見,離于九界一切能所,茕(茕(煢、惸)qing⒈沒有弟兄,孤獨:~獨。⒉憂愁。)茕獨立而不改,遍照一切,乃有限的“見” 所“不能及”,唯有頓離能所,方能契悟,惟證方知。若了見性究竟離一切緣,乃至離能見所見;“雲何複” 能“說” 見性是“因緣” 而有、或“自然” 而有,“及和合” 一“相”而有等,凡、外、權、小境界?
【诠論】
此段經文顯示見性離緣、離見。離緣之見性是絕于一切對待的,更無能所之對待,故是一真之見;若有對待,則成二法,二法則是生滅之法,是故真見非是見聞覺知之見精,以見聞覺知即有對待,且見精亦有能所故。見性更非明暗空塞等之妄見。“真見”是本覺真心,猶如真月,爲圓成實性;“見精”是依他起性,如第二月;“妄見”是遍計所執性,如水中月。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注釋】
“狹劣無識”:“狹劣”,指心量狹小低劣,以聲聞人不發四弘願,趣求無上菩提故。“無義”,指無智慧,聲聞人沒有平等之大慧。
“清淨實相”:此指如來藏妙真如性。
“吾今誨汝”:這是指如來開示修行應先依于聞慧。
“當善思惟”:這是指應依于聞慧而起思慧。
“無得疲怠”:此指應進而發起精進修行而入修慧。“無得”,不得,不可以。
“妙菩提路”:此指乃至究竟六十位勝妙菩提之階位。
【義貫】
佛言:“汝等聲聞” 之人,不發無上悲願,心量“狹劣”,且“無” 殊勝通達之器“識”,以無平等大慧故;又執依他、遍計故“不能通達” 如來藏“清淨” 真“實” 圓成之“相。吾今” 以第一義谛示“誨” 于“汝,當善思惟” 之,更依解起修,“無得疲” 厭“怠” 惰,依此修行,及至圓滿五十五位勝“妙” 無上“菩提” 修證之“路”。
【诠論】
佛意爲:聲聞人,乃至一切修行人,欲悟入清淨實相之理,首先須具備第一義谛之聞思修叁慧,方能究竟妙莊嚴路。
第十叁節 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爲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注釋】
“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心猶未開”指的是“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因爲這個道理,阿難等先前沒有聽過,所以心未開。諸法有和合,成一合相,那是權教,如來一時方便攝引鈍根之人,故說“因緣和合而生法”。然依第一義實法,不但“所和合”的結果之“一合相”不可得,乃至“能和合”的因與緣亦無自體性,不可得,故究竟實無和合,一合之相如空華、陽焰,猶如幻化。故《金剛經》雲:“所謂一合相,非一合相,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見見非見”:第一個“見”是動…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