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詞,第二個“見”是名詞。若能見到“能見之性”,此猶非是真見,以有能所故。有能有所,則生滅熾然,非是真常不生滅性。
“弘慈”:大慈。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 方才“爲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 之理;但尚未聞佛開示“諸” 法“和合” 一“相,與不和合” 之理,因而于此,“心猶未開” 悟,“而今更聞” 佛說能“見” 到“見” 精者,猶“非” 真“見”,則“重增迷” 惑昏“悶,伏願” 世尊依于“弘慈”,廣“施大慧目,開示我等”,令悟“覺心明淨”。阿難“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 如來 “聖旨”。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衆,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叁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谛聽,吾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注釋】
“大陀羅尼”:“陀羅尼”,總持之義,此爲以一法而總攝一切理、持一切事,于一切教、行、境、果之理與事,無所不攝、無所不持,故稱總持。例如此經以如來密因之妙真如性,總持一切修證之理與事,無不能究竟堅固圓滿。
“諸叁摩提”:“叁摩提”,正定。
“妙修行路”:六十位修證之道。
“強記”:記憶力很強,聞即不忘不失。
“于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于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而起的細微秘密觀察照了真性之智,猶未了悟。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
“大陀羅尼門”(大總持門)爲本經之精要。本經之總持門分兩大部分:一爲理總持門,二爲事總持門。“理總持門”即是心,以理即是心,心即是理,此部分即是開示“心真如”之理,以此一理而攝持無量之理,故《大乘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故說“心真如”是理總持門。又,理總持門亦是解悟門,謂行者于此心真如理,在破無量邪見、惡見,妄想、我見之後,于此平等、圓成之理,得以現前信解,悟了,故是解悟門。其次,本經之“事總持門”,是指大佛頂首楞嚴神咒。謂行者于理上悟後,即在事上起修。本經亦言“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何謂“事須漸修”?所謂“事”,是指除障、淨業、轉識這叁件大事,這叁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所以古人悟了之後,便去住山二、叁十年,就爲了一心潛修,以便除障,淨叁業、轉八識而令始覺(最初之開悟)合于本覺,達于究竟覺。此非一蹴可幾,而且要有方法(法門),而本經所開示之悟了以後的修證門即是“首楞嚴神咒”大總持門,依此神咒總持法門,以此父母所生之身,即得現身除障、淨業、轉識,證大菩提,轉大*輪,度脫衆生,作大佛事。此大總持門不但是我們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勝大威力法門,連十方如來坐菩提場、降伏衆魔、成等正覺、轉大*輪,亦是依此陀羅尼總持門(如本經中如來所說)。
【阿難,一切衆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一者衆生別業妄見;二者衆生同分妄見。】
【注釋】
“一切衆生”:除了六凡之外,在此還包括二乘及權教菩薩。
“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由于兩種顛倒心之分別,而見種種妄相。
“當處發生”:“當處”,本處,亦即本心本識之中,謂這些顛倒妄見,非離心別有,而全是在本心中發生,所謂不離本處。
“當業輪轉”:即在這些本業中而輪轉,亦即,輪轉者,除了這些“業”外,更無人受此輪轉:輪轉者業也,非他,是中無人;所以一切輪轉非離此等業而有。
“雲何二見”:“二見”,此二種顛倒分別所起之妄見。
“一者衆生別業妄見”:“別業”,即不共業,即第個衆生個別有的業,亦即所謂“殊相”(Particular)之妄見,此類妄見,人人不同,因爲每個人所造集之業都不盡相同的緣故。這句話,易言之,即是“自業所感之妄見”。
“二者衆生同分妄見”:這就是一切衆生,或一部分衆生所共有之業(共業)所起之妄見,即唯識百法中稱爲“衆同分”,爲心不相應行法之一。此句,易言之即:“共業所感之妄見”。
【義貫】
佛言:“阿難,一切” 凡外權小之“衆生” 之所以“輪回世間” 的原因,主要是“由” 于“二” 種“顛倒” 心之“分別” 而“見” 種種“妄” 相所致,而此二妄見乃于衆生本心本識中“當處發生”,非離心而生,亦令衆生“當” 此本“業” 而“輪轉”,非離業而別有輪轉,(輪轉者業也,此中無人,無作者、受者)。“雲何” 爲“二” 顛倒所起之妄“見?一者” 爲“衆生” 依個“別” 之“業” 所起之“妄見” (自業所感之妄見);“二者” 爲“衆生” 共“同” 有“分” 之“妄見”(共業所感之妄見)。
【雲何名爲別業妄見?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于意雲何?此夜燈明所現圓光,爲是燈色?爲當見色?阿難,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而此圓影唯眚之觀。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爲何等?複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別有,則合傍觀屏、帳、幾、筵有圓影出?離見別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
【注釋】
“目有赤眚”:“眚(眚shěng⒈眼睛生翳:目~。⒉過失。⒊災禍。⒋疾苦。)”爲眼睛有病生翳;“翳”爲眼睛上所生障蔽視線之膜,例如白內障。赤眚即紅光眼;比喻“無明惑”障蔽真見。
“夜見燈光”:“夜”,比喻衆生在迷位中之生死長夜。“燈光”,比喻如來藏性或一真法界。
“別有圓影五色重疊”:“五色”比喻五蘊及叁界身土。衆生以俱生無明(眚目)覆蓋遮蔽,故于一燈(自真如)之處,還妄見有五色之光影屬于此燈(五蘊屬于此心)。
“爲是燈色?爲當見色?”:是這燈原來所有的色呢?還是妄見所成之色?
“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非眚人”,眼睛沒病的人,比喻佛及大菩薩。佛及大菩薩眼翳已除,妄惑已淨,故得清淨眼,淨法眼。此言,這五色圓影如果說是燈本來實有之光色,那麼爲何眼睛沒毛病的人就不會看見?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然而這些圓影實只是目患眚病的人才看得到。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爲何等”:“若是見色”,若說此五色圓影是眚見(有翳病之見)所成之色。“見已成色”,如是則能見之性已成爲圓影之色,見性便應不再存在了。如是則那個患眚病的人,能用來見那些圓影的,又是什麼呢?所以不應說:哪些圓影是眚見所成之色——因爲實際上根本沒有圓影,哪來能成之圓影、所成之圓影?能見圓影者?所見之圓影既無,則哪有能見這些圓影者?——所見既無,則能見虛妄,亦空無所有。所成圓影既實無,則定無能成者;故若問說“圓影是什麼東西造成的?”此言本身已是虛妄。
“若此圓影離燈別有”:“離燈別有”,即是不依于燈,不屬于燈。“燈”比喻如如之理。“圓影”比喻依惑所見之五蘊及十界身土等。此句爲言十法界自他依正身土,並非離于如如之理而別有,乃是以幻惑故,于真相而起幻覺。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如果這些五色圓影是離于眚見別有,也就是說圓影的産生,並非由于眚見,它們是離于翳目而有自體,故不須眚目來造成。如果是離于眚目所成,應該就非眚眼所能見的。(然而五色圓影實在是眚目能見,故圓影非是離眚見而別有自體。)
【義貫】
佛言:“雲何名爲別業妄見?阿難”,譬“如世間人” (凡外權小之人) “目” 患“有赤眚” (心中妄惑猶在),于“夜” 裏“見燈光” 之外,還“別有” 些“圓影,五色重疊” (于一如如理而見有十界自他身土,法界森然。)阿難,“于” 汝“意雲何?此夜” 裏的“燈明所現” 之“圓光(迷眼所見之幻化法界)”“爲是” 屬于“燈” 光原來有的“色” (十法界是如如之理本有的?)?“爲當” 是此人眚“見” 所成之“色”?(還是妄惑之見所造成的?)“阿難,此” 圓影“若” 是“燈” 本來實有之“色,則非” 患“眚” 病之“人” 爲“何不同” 樣看“見”?(若十界身土爲如如理本來實有,爲何諸佛菩薩不能同見?)然“而此圓影” 實“唯” 有患“眚” 病之人“之” 所“觀” 見者(只有衆生心有妄惑,才妄見十界身土實有。)然而,“若” 說此等圓影“是” 眚“見” 所成之“色”,則能“見” 之性既“已成” 爲圓影之“色,則彼眚” 目之“人” 還能用來“見圓影者” 應“名爲何等”?(見已成影,即不複有見在;若見不複在,如何能再看到圓影)?然而眚目者實能再看到圓影,因此可知,圓影實非眚見所成——其實,不管衆生病不病目,看得到或看不到,圓影實本不生,任何情況下,圓影之體相不可得,非在燈內、非在燈、非在病目中、非從病目中出——于一切處皆實無圓影可得;十界自他身土亦複如是,非在如如理(燈)中,非在如如理外,非在衆生能見之見精中有(妄惑之心中非有,亦非從妄惑之心中生,實本不生。)
“複次,阿難,若此圓影離燈” 而“別有” 自體,“則合” (應該)于其“傍” 所“觀” 之“屏” 風、圍“帳” 、“幾” 椅、“筵” 桌等皆“有圓影出” 才對。(然而事實不然,故知圓影非離燈而別有自體。十界身土亦如是,雖非如如理所有,然亦非離于如如之理外,別有十界身土可得——亦即,十界非在理中,不在理外,離于內外。)若此等圓影是“離” 于眚“見” 而“別有” 自體,則“應非” 翳“眼” 所能“矚”,然而,“雲何眚” 目之“人” 確能以其眚“目” 而“見圓影?”(如是可知,五色圓影非離見別有自體。十界身土亦複如是,非離幻見而別有自體。)
【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爲影;…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