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P18

  ..續本文上一頁它稱爲“無著”。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在“昔”日“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共轉*輪”時,“常言:”一切衆生“覺知分別”六塵之“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于“一切”處“無”所住“著”,念念生滅者,“名之爲心”,依此而言,“則我”現在覺得于任何處皆毫“無著”落,此可得“名爲”我的“心”之性相“不”?

  【诠論】

  有些習憚之人常好言:“我的心無所在、無所不在”,好象已達到很高的境界了,而究其實,常只是心未決定、乃至尚未明了,而想達到“雙脫”的目的,所造就的一個口頭禅,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茲破斥如下:

  一、心無所在——若你的心無所在,即同無心;而實不然。若無心,即不再起貪嗔癡,亦不能造惡,更不能造善,乃至亦不能發心學佛、修道、證道。故說你的心無所在,是不能成立的。

  二、心無所不在——如果你的心無所不在,則到處都可碰到你的心,而實不然;故說你的心無所不在,是不能成立的。

  3、心無所在、亦無所不在——這更不成:因“無所在”與“無所不在”是兩相對立的,既然“無所在”就不可能同時也“無所不在”;因此說“無所在”又“無所不在”是自相矛盾的。故不得言你的心既“無所在”又“無所不在”。又,這在因明學中稱爲“雙亦”,是一種詭辯術,企圖雙脫其過:你若否定我的“無所在”,則我還有個“無所不在”,反之亦然。

  4、心非無所在、非無所不在——這也是雙脫的詭辯術,因明學中稱爲“雙非”,其實這只是“雙亦”的變體,其原理與技巧則與“雙亦”同。

  總之,習禅貴實修,不在言說,若只在言說中逞能,充其量只是戲論,枉費此生得過禅法的大好因緣。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注釋】

  “覺知分別心性”:能覺知、分別之心性。 

  “俱無在者”:俱無所在,意指不在內、外、兩間等處所。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世間”,指山河大地等。“虛空”,世間之虛空界。世間之山河大地並其虛空,即是指衆生之依報,亦即無情界。“水”,指水中生存之水族類。“陸”,指陸上行走之衆生。“飛行”,指于空中飛行之禽類。這些便是指衆生的正報,亦即有情界。

  “諸所物象,名爲一切”:“諸所”,這一些。“物”,指有情物、有生物。“象”,指無情界。“一切”,一切法。依唯識百法,則一切法包括世間、出世間,色、心二法,亦即有情、無情一切法。此句言,這一些所有的有情界及無情界,有命無命的都包括在內,才能稱爲世間的一切法。

  “汝不著者,爲在?爲無?”:“在”,有心體存在。“無”,沒有心體存在。而你所說的一切不著,是指你仍然有心體存在,而不著這一切?還是指你並沒有心體存在,故不著這一切?

  “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無”,若無心體存在。“龜毛”,烏龜的毛,烏龜本來無毛,龜毛一詞,但有其名,並無其實之義;亦可作爲“純是自心妄想”之義。“兔角”,其義同龜毛,在佛經中常與龜毛並舉。此句言,如果你說你的心體是無,則你的心就變成跟龜毛、兔角一樣,有名無實,本無所有,怎還能說什麼著不著一切?——既然沒有心體,你用什麼來著一切?

  “有不著者,不可無名”:若還有個能不著一切處的,即是還有心體在,便不可稱爲一切無著。

  “無相則無,非無則相”:若你的心是完全沒有任何體相,則你的心便成一無所有;若非一無所有,則還是有體相。

  “相有則在,雲何無著?”:若心仍有體相,則心便是還存在著;既然存在,如何能不著一切處?

  【義貫】

  “佛告阿難:汝言”你的能“覺知、分別”一切法的“心性俱無”所“在者”;然則“世間”之山河大地並其“虛空”等無情界(依報),以及“水”中遊之魚類、“陸”上走之人類、畜類、空中“飛行”之鳥類(及各處之叁惡道類)等有情正報,是“諸所”有有情“物”及無情“象”,總“名爲”世間“一切”法;而“汝”所言之“不著”一切“者,爲”是有心體存“在,爲無”心體存在?

  若言並“無”有心體存在,“則”你的心便“同於龜毛、兔角”,但有其名,並無其實,實無所有;汝心既無一物,“雲何”還能說著與“不著”?(根本沒有東西,用什麼去著?)反之,若“有”個能“不著”一切處“者”,即是還有個心體在,便“不可名”爲一切“無”者。

  又,心若完全空“無”體“相,則”此心便成一“無”所有,此心便不存在了;此心若“非”變成一“無”所有,“則”一定還有個體“相”存在,體“相”既“有,則”它一定有個所“在”(一定存在某個地方,既然一定有個所在之處),你“雲何”能說“無著”一切處?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義貫】

  (佛言:)“是故應知”:你所說的你于“一切”處“無著”,即“名”之爲你的“覺”了能“知”之“心”之行相,如是立論“無有是處”,不得成立。

  【诠論】

  這是七處徵心的第七處,也是最高潮的地方。在此,阿難雖敗露出他論證及思惟的缺點,但須知這缺點並不是阿難一個人的(其實,如前所說,阿難只是依于本願,爲護持正法及護持衆生,而作如是示現);事實上現今末法時期,許多人習憚就常落入這種缺失:不了佛義,墮于口頭禅,甚至亦常有因不解佛義而墮于斷滅惡見、惡取空的。尤其是這句:“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無智之人若依文解義,便有落斷滅空之虞。

  又,佛稱“無所著等正覺”,這個“無所著”與前面的“無所著”之義又不同。佛之無所著,是于一切法皆不貪著之義。然凡夫之人則于一切處貪著一切法,故是處處計著,所以妄想不斷;以妄想不斷,故顛倒不正。

  複次,阿難在本經初,表示他要學叁昧,世尊爲什麼不直接就教他叁昧就好,爲什麼這樣一步步緊迫釘人爲難他?須知這一步步緊迫釘人,就是在一層層破他的妄想,然後一步步讓他放棄貪愛執著:

  首先破他的凡夫妄想(凡情計著——心在身內),這是一切衆生最根本的計著,以有此計著,故“執身爲我、爲我所、我爲彼所”,因此流浪生死不斷、不舍,累劫不得脫。然一切凡夫皆把這“心在身內”的觀念,當作是不可否認、無可置疑、視爲當然的“事實”,故堅固難破。

  其次的第二處,是破外道計心在身外,第叁處(心潛在根內)及第四處(心能內外對)都是破阿難自己的妄想計著。而第五處、第六處、及第七處(心隨和合生、心在中間、心無所在)都是由曲解佛義再加自己妄想而來。因此可知錯解佛義在整個“徵心”過程所占的分量之重;也因此可知,要修行不走錯路,須依佛之正知見;然而若無善知識指引、自己智慧又不夠,自讀佛經、自修自煉,連錯會了佛意都不知道,那樣修行,豈不危險?(然而當今電腦及《大藏經》都很方便,因此頗有些居士,學佛只在家自己看《大藏經》,不近道場,不親近叁寶,不尋求善知識,雖非閉門造車、盲修瞎煉,也是自己同時身兼病人、醫師與藥劑師:病人爲自己看病、抓藥,豈不殆乎危哉?)所以佛及阿難慈悲,一步步把一般人所犯的錯誤都引出來,然後一件件破解,俾令離妄。所以“七處徵心”就是修行前的准備工作(“前方便”),先破妄、離妄、破惑。心離邪妄之後,再開始真正作“證真”的工作,亦即:明心及見性。“明心”指須明“心相”與“心性”,明了通達心性與心相之後,才能真正見性。而“見性”又分爲見自心性及見法性。這又有很多層次,不是只有一層,因此菩薩才有叁賢十聖之修證。又,初見性後,才真正起修、入法流,位階賢聖。然此種種,皆須從徵心破惑開始。

  最後,七處徵心雖在此結束,然而,答案呢?到底心在何處?有沒有個答案?如二祖大師之公案:“覓心了不可得。”即于當下悟了妄心實不可得,以隨塵生滅,故唯識說爲“依他起性”,以依他起,念念生滅,如幻似化,故不可得。若遍處尋心覓不著,即同本經中演若達多到處找頭,我們卻到處找心是一樣的。我們找心——即此能尋者即是汝心也。此即如菩提達摩在西天之法子波羅提所說偈曰:“在胎爲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菩提達摩祖師在《達摩血脈論》中亦開示雲:“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爲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言語道斷,即是自心。”在此恭錄祖師直指達心之言,有心者其善思念之,速獲本心。

  又,在此並附上“七處徵心因明辨證叁支比量表(附錄一)”,以爲讀者參考,俾(bǐ使)能性相二學融通,速得宗說二通:(符號說明,詳見此表後)

  第六節 阿難再度請法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毘羅咒,爲彼所轉,溺於淫舍。當由不知真際所詣。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衆,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注釋】

  “偏袒右肩”:在印度,出家衆平常袈裟爲覆雙肩,禮佛時,爲表示敬意,露出右肩,以右方爲大,故裸露右肩表示極其赤誠恭敬。

  “右膝著地”:印度之敬禮法。據《釋門皈敬儀》卷下載,此禮又稱爲互跪,或…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方便示導令悟本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