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自序▪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智——這是決定的。 

  (3)佛法真能度衆生——這是決定的。

  以衆生愚妄,自墮十二類生、生死流轉,而唯佛有一切智,能度衆生,是故,一切佛子,當信心決定、願心決定、決定菩提,而發無上菩提之心,承佛威神,自度度他;度脫無量衆生已,具足無量功德,得成佛道。

  2.何爲發菩提心之相?

  何爲“發菩提心之相”?亦即,菩提心發起之後,是什麼情況?這也可用來驗證一個人是否已經真正發起菩提心。學佛人中,人人皆謂:“我已發菩提心”,或自以爲已發,但不知菩提心發起之後,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況?並非已受叁歸五戒、乃至菩薩戒、讀讀經、念念佛、打打坐,就是已發菩提心;亦非發心出家、剃頭、受大戒、披袈裟,早晚兩堂功課、誦經、禮佛、習禅、學教等,就是已發菩提心(當然,這些事都應作,就看你以何心態去作而已。)已發菩提心之相爲:

  不論在家出家,一心一意,爲了法,爲了菩提,能舍一切,舍身命財,舍世間一切名利權位、眷屬恩愛,勇猛精進,等心修學一切如來正法;然一切所修皆不爲已:不爲自己求得少法,但爲法故,爲衆生故,不計一切,無有厭悔,盡未來際。阿難贊佛偈中所謂:“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屈原《楚辭》中所謂:“惟予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未悔。”

  又所謂“發菩提心”之“發”者,謂于先所種之“菩提種”,以土壤、陽光、空氣、水份、肥料、除蟲、除草等因緣,令種子發芽、生根、乃至抽枝、生葉、開花等,是爲“發”之意。若聽經聞法,而起真信解,乃至勝解,因而受叁皈五戒等,乃至出家,是爲“下菩提種”;然此種子仍未萌芽,須待土壤、陽光等增上緣,其芽才能萌發、出生。是故只有種子,尚未發芽、生根,還不能算是一顆有生機的植物。因此,其菩提心仍未具足發起。

  又,所謂“土壤、陽光”等者,即是親近叁寶、善知識、善友、善緣、以敬信心,如法修習五善根(信、進、念、定、慧),遠離惡見、惡行、惡知識、惡友、惡緣,即是“除蟲除草”。如果因緣成熟,菩提心芽乃得發起,乃至菩提根、菩提枝、菩提葉、菩提花、菩提果,亦次第隨之而生。此“菩提芽”,即外凡位(五停心觀位);“菩提根”即內凡位(十信位);“菩提枝、菩提葉”即叁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提花”爲十地。“菩提果”即等覺、妙覺以及佛果菩提,以等妙如佛故,爲菩提果位。

  以上爲勸發菩提心竟。

  六、首楞嚴叁昧法門的殊勝處

  首楞嚴叁昧法門殊勝無比,因爲首楞嚴叁昧即是“佛定”,唯有十地以上菩薩才能真正成就;十地以下菩薩即使修習,也只能得其少分。茲舉諸經論,以資證明。

  (1)佛學辭典上雲:首楞嚴叁昧,即堅固攝持諸法之叁昧,爲百八叁昧之一,乃諸佛及第十地菩薩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嚴叁摩地、首楞伽摩叁摩地,首楞嚴定。意譯爲:健相叁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論》卷四十七雲:“首楞嚴叁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叁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複次,菩薩得是叁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往至處,無不降伏。”

  (2)《首楞嚴叁昧經》卷上載:首楞叁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菩薩能得此叁昧。所謂首楞嚴叁昧,即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現在衆生之諸心、分別衆生諸根之利鈍、決定了知衆生之因果等共一百項。是故,此昧並非僅以一事、一緣、或一義便可了知,因爲一切禅定解脫叁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故菩薩所有禅定皆在首楞嚴叁昧,乃至所有叁昧門、禅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等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叁昧。此首楞嚴叁昧有五種名:

  一、 首楞嚴叁昧。 

  二、般若波羅蜜。

  叁、金剛叁昧(十地等覺菩薩入“金剛喻定”,及密教所言“金剛叁昧”,即是首楞嚴叁昧。)

  四、師子吼叁昧。 

  五、佛性

  又,南傳本《涅槃經》卷二十五亦謂:佛性即首楞嚴叁昧。

  (3)《成唯識論》卷九雲:“定學有四:

  一、 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

  叁、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此處所言“健行定”即是“首楞嚴叁昧”一詞的意譯。由以上所引諸經所說可知,此首楞嚴叁昧系性相二宗之所共說,且系最高最上之定,毫無疑問。

  (4)複引《首楞嚴叁昧經》,以證知首楞嚴叁昧的境界與功德威力: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首楞嚴叁昧,非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何等是首楞嚴叁昧?

  何等是首楞嚴叁昧?謂修治心猶如虛空(1)觀察現在衆生諸心(2)分別衆生諸根利鈍(3)決定了知衆生因果(4)(中略)于宿命智得無所礙(10)天眼無障(11)得漏盡智非時不證(12)(中略)得入一切菩薩密法(68)常放光照無余世界(69)(中略)自然而得無生法忍(74)(中略)聞無量法具足能持(84)求一切法心無厭足(85)(中略)百千密迹金剛力士常隨護持(89)(中略)示現入胎出生(97)出家成就佛道(98)轉于*輪(99)入大滅度而不永滅(100)”

  經上又雲:

  “堅意,首楞嚴叁昧如是無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無量衆生皆得饒益。堅意,首楞嚴叁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禅定解脫叁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薩所有禅定,皆在首楞嚴叁昧。譬如轉輪聖王有大勇將,諸四種兵皆悉隨從。堅意,如是,所有叁昧門、禅定門、辯才門、解脫門、陀羅尼門、神通門、明解脫門,是諸法門悉皆攝在首楞嚴叁昧,隨有菩薩行首楞嚴叁昧,一切叁昧皆悉隨從,是故此叁昧名爲首楞嚴。”

  佛告堅意:“菩薩住首楞嚴叁昧,不行求財而以布施,大千世界及諸大海、天宮、人間,所有寶物、飲食、衣服、象馬車乘,如是等物自在施與;此皆是本功德所致,況以神力隨意所作,是名菩薩住首楞嚴叁昧檀波羅蜜本事果報。”(此即謂:菩薩若住于首楞嚴叁昧,若想行布施,雖然不去求財物,也不用神通力變化,但一切財物都能自然獲得、而自在施與)。

  經中又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叁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于佛道不複退轉;何況信已受持讀誦,爲他人說,如說修行。”

  可見首楞嚴法門不但對大菩薩有大利益,連一般佛弟子,亦能令得“菩提心不退”的大利。至于其他利益,則在本經第七卷中,如來于重說咒後,有極詳盡的開示,請參閱。

  (5)《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一,佛向“好疑問菩薩”解答及說明“地藏菩薩”的功德威力,佛雲:

  “若聞如來爲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衆,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複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爲說。”

  佛言:“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略說少分;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嚴伽摩勝叁摩地(即首楞嚴叁昧),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于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即佛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叁摩地(此爲佛所得定之一),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爲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國土,悉皆止住(謂住于勝定)。”(中略)“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鹹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國土一切有情,離諸鬥诤、疾疫、饑馑、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中略)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于一一日每晨朝時,爲欲成熟有情故,入殑(jìng)伽(殑伽:梵文印度恒河的音譯)河沙等諸定;從定起已,遍于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從上面這段經文,我們可證知如下諸事:

  (1)“地藏菩薩”也修習、入住首楞嚴叁昧。因“地藏菩薩”是十地菩薩,故這與《首楞嚴叁昧經》中所說:“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叁昧”相合。

  (2)以“地藏菩薩”已能住于首楞嚴叁昧,而《地藏十論經》中又說“地藏菩薩”能入“殑伽河沙等諸定”,這又與《首楞嚴叁昧經》所說相合,因爲在該經中佛說:“隨有菩薩行首楞嚴叁昧,一切叁昧皆悉隨從。”

  (3)“地藏菩薩”自入于定,以勝定力利益教化安樂一切衆生。不但“地藏菩薩”如是,其實一切佛菩薩亦皆如是。例如世尊要講《法華經》,即入定放光,作種種吉祥神變;講《大般若經》前也是一樣,入定放光。講《准提神咒經》,即入七俱胝(zhi)准提叁昧。講本經時也有數度放光。爲什麼要入定才講經說法、或利益安樂衆生呢?因爲講經說法、濟度衆生不是凡夫能作的事,只有聖人有此德能;而聖人之智德,全在“叁昧”(定慧等持)中體現出來。因此,這也證明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所說:“一切神通解脫,皆在禅定中發。”

  由以上所引諸經論中,可見首楞嚴叁昧法門,確定是最高、最上、最甚深微妙的法門,連密教(真言宗)的傳持第八代祖師,日本弘法(空海)大師,亦大爲贊歎、宣揚,而特著有“大佛頂經開題”一文傳世,本書中亦加錄。又,于密教中則通稱此法門爲“大佛頂法”,此經爲“大佛頂經”,而稱楞嚴咒爲“大佛頂咒”。

  七、釋疑

  1…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自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