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妄想。“思惟”,分別。“攝受”,取著。“諸性”,諸法之性。謂凡愚之人,于佛所自證之境界,但依自心妄想分別,而攝受取著諸法之性,故不見真,不能契入。
“二乘不相應”:“不相應”,指不相應智,謂與世間染法不相應之無漏智,因爲二乘以總別相觀,破諸法之自共相,故于世法得不相應智。雖得此智,得出離世間,然仍分別不斷,不能證得究竟,及得法界一相、無礙之大自在。
“智離諸所有”:謂唯我聖智遠離于諸所有,究竟無所著,一相、無相。
【義貫】
“我有叁種智:”知生滅智、知自共相智、知不生不滅智。此乃是依自覺“聖”趣所“開發”、契入“真”如“實”際之智慧。凡愚之人“于彼”佛所證之甚深境界,卻依自心妄“想思惟”分別,“悉”爲“攝受”取著“諸”法之“性”,故不見真。至于“二乘”之人,以破自共相,故于世法得“不相應”智,唯我聖“智”遠“離”于“諸所有”,究竟無所著。
【計著于自性,從諸聲聞生,超度諸心量,如來智清淨。】
【注釋】
“計著于自性,從諸聲聞生”:由于計著諸法之自共相,及染淨等自性,從這些計著,而有聲聞生。
【義貫】
由于妄“計”執“著于”諸法之染淨等“自性”,“從”如是“諸”計著,故有“聲聞”産“生”。以自在慧“超”越“度”過“諸”妄想“心量”,則爲“如來”無上“智”慧、究竟“清淨”。
【複次大慧,外道有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相轉變、因轉變、成轉變、見轉變、性轉變、緣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事轉變。
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
【注釋】
“轉變論”:前面佛明示識與智之分別。若依智,則洞見諸法性相如如,離于生滅;若依于識,則隨境而轉,見有生滅,取著外相,是故見諸法變遷不一,紛然于目,于是乃至有九種轉變之論,而不知諸法本寂,一切變化乃唯心所現。以如是著外相求,不知達本,故不見真,隨妄識漂流;今佛已示識與智之分別,爲令究竟遠離依妄識之求,離妄歸真,依于正智,故廣破外道邪計之轉變論,令依不生滅之智。
“外道轉變見生”:此九種轉變論爲根據外道所執之轉變妄見而生。
“形處轉變”:身形、處所轉變。如人有生老病死。
“相轉變”:相貌轉變,如人之相貌四肢,因年老,或營養、或運動、或操勞,而變胖、瘦、強弱、或有皺紋,稱爲相轉變。
“因轉變”:能作之因轉變。此指有、無、識叁者,互起互滅,識隨業而轉變,稱爲因轉變。
“成轉變”:所成之果轉變。如神識入胎,由因成果,稱爲成轉變。
“見轉變”:眼觀前境,而能分別,然其所見,隨物遷移不定,稱爲見轉變。
“性轉變”:如苦變爲甜,甜轉成酸等,稱爲性轉變。
“緣分明轉變”:謂緣境分別,遷移不定,稱爲緣分明轉變。
“所作分明轉變”:謂種種造作不定,稱爲所作分明轉變。
“事轉變”:謂一切有爲之事,成住壞空,稱爲事轉變。
“一切外道,因是起有無生轉變論”:謂一切外道皆依此九種轉變之妄見,而起“有”與“無”互相轉生,從有到無、或從無到有之轉變論。
【義貫】 本節從略。
【雲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複如是。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
【注釋】
“謂形處異見”:謂計法之形處有變異之妄見。
“譬如金變作諸器物,則有種種形處顯現”:譬如見金被打造成種種器物,諸外道人便計那金子定有種種形處改異顯現。
“非金性變”:然而金之形貌有殊,金性實未嘗改異。而外道人依識不依智,見相不見性,故不達此。
“一切性變亦複如是”:“一切性”,一切法。謂一切法之變化亦複如是,外相有變,本性不遷,以本性離來去生滅相故。
“乃至事變妄想”:乃至言一切事皆有轉變之妄想。
“彼非如非異,妄想故”:“彼”,指一切法。“如”,一如,即一之義。此謂:而彼一切法,實非一非異,離于一異取著之見,但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見有種種轉變,執之爲實。
【義貫】
“雲何”爲身“形處”所“轉變?謂”計法之“形處”有變“異”之妄“見。譬如”見“金”被人打造而“變作諸器物”,諸外道人“則”計彼金定“有種種形處”之變異“顯現”,然形狀容或有殊,並“非金性”有所改“變;一切性”(一切法)之“變”化“亦複如是”,外相有異,本性不遷。
“或有外道作如是”諸法變異之“妄想”計著,“乃至”執一切“事”皆有轉“變”之“妄想”計著,然“彼”一切法實“非如”是不變、亦“非”別“異”(非一、非異),但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見有種種轉變,如晴空見華。
【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若有若無,自心現,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衆生,自妄想修習生。
大慧,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
【注釋】
“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一切法之轉變,皆有如乳變爲酪,果變爲酒一樣,從緣而起,其性本非一異,以諸法本無自性可得,諸法之自性既無,何有一異轉變?何以諸法無自性?以諸法由衆緣和合而生,衆緣和合,故無自性。又,乳變爲酪,而乳與酪之性實非一非異。若乳與酪是一者,則乳必與酪同一物,然乳實不與酪同,故知乳與酪非一;乳與酪若是定異者,則酪必不能從乳出,然酪實從乳出,故乳與酪亦非異。果與酒亦複如是,非一非異。一切法之有變異相者,亦複如是,非一非異,離于一異、有無等四句戲論、妄想分別。諸學道人,若于如是處用心,即得入處。
“外道轉變妄想,彼亦無有轉變”:外道于此而生有轉變之妄想,而彼諸法實亦無有轉變。
“如是凡愚衆生,自妄想修習生”:如是,凡愚衆生所計之轉變論等虛妄見,皆由自心妄想,邪修熏習而生。
“無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幻夢色生”:謂一切法本不生滅,有如見幻化之色,或于夢中見色,而謂此幻化之色或夢中之色爲有生、有滅;然而幻化之色,及夢中所見之色,實無若生若滅,以皆唯心所現故。
【義貫】
“如是,一切性”(一切法)之“轉變,當知”皆有“如”從“乳”至“酪”,或“酒”與“果”物“等”成“熟”所現之轉變一樣,其性本非有無,以諸法皆離自性故,一異性不可得。諸“外道”于此卻生實有“轉變”之“妄想”,而“彼”諸法實“亦無有轉變”,一切諸法之“若有若無”(從無至有,或從有至無等),皆是“自心”所“現”,一切“外性”(外法)皆“非”有實自“性”。
“大慧,如是,凡愚衆生”所計之轉變論等妄見,皆由“自”心“妄想”邪“修”熏“習”而“生”。
“大慧”,實“無有法若生若滅,”此有“如見幻”化之色,及“夢”中之“色”,而謂其色爲實有“生”、有滅;然彼幻化與夢中之色,實無若生若滅,以唯自心所現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形處時轉變,四大種諸根、中陰漸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勝于緣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間緣起,如揵闼婆城。】
【注釋】
“形處時轉變,四大種諸根、中陰漸次生”:這叁句,即簡單地重頌九種轉變論。“形處”爲第一種轉變論;“四大種”,即緣轉變;“諸根”,即相轉變與見轉變;“中陰”,因轉變;“漸次生”,成轉變及所作轉變。
“妄想非明智”:如是妄想分別則非明智。
“最勝于緣起,非如彼妄想”:“最勝”,即佛,或佛智。謂以佛最勝妙之智觀于緣起諸法,即知諸法實非如彼凡愚所妄想之有轉變、一異等相。
“然世間緣起,如揵闼婆城”:然世間這一切由緣所起之諸法,有如揵闼婆城,乃自心所見,離于有無,故無有遷改。佛依于識,故法離有無;外道依于識,故妄見事事轉變。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外道依妄識,而見諸法之“形”相與“處”所依“時”而“轉變”,見“四大種”與“諸根”,及“中陰”身“漸次”轉變而“生”出五陰,如是“妄想”分別“非”屬“明智”。佛以“最勝”妙之智觀“于緣起”諸法,即知諸法實“非如彼”凡愚所“妄想”之有轉變、一異等相;“然世間”這一切從“緣”所“起”之諸法,實有“如揵闼婆城”,乃唯自心所現,離于有無,故無有遷改。
【诠論】
一切外道之邪見,總不離有無、一異等四句之見。經文在此之前,佛常在破外道之有無見,至此提出九種轉變論,方才正破一異之見。有無、一異之見既破,即邪見妄想不生,邪見妄想不生,即漸得親見如如不生不滅之本體。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若善分別一切法相續不相續相,我及諸菩薩善解一切相續巧方便,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善于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離言說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刹土,無量大衆、力、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曜,覺慧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離自妄想相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于一切衆生界,隨其所應而爲說法,而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異言說義,其身轉勝。】
【注釋】
“惟願爲說一切法相續義、解脫義”:“解脫”,即不相續。大慧此問之用意,在于令了知相續即解脫,得入諸法一相之境,離于一切二法妄想分別,乃至令縛脫兩忘,, 纖塵不著:極乎究竟清淨。
“不墮如所說義計著相續”:亦即不如言取義,妄想計著,相續不舍。
“離言說文字妄想覺”:遠離于一切文字言說妄想分別之妄覺。
“無量大衆”:處于無量大衆之會,聽受正法。
“力、自在、通、總持之印”:“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