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P12

  ..续本文上一页。“想”,妄想。“思惟”,分别。“摄受”,取著。“诸性”,诸法之性。谓凡愚之人,于佛所自证之境界,但依自心妄想分别,而摄受取著诸法之性,故不见真,不能契入。

  “二乘不相应”:“不相应”,指不相应智,谓与世间染法不相应之无漏智,因为二乘以总别相观,破诸法之自共相,故于世法得不相应智。虽得此智,得出离世间,然仍分别不断,不能证得究竟,及得法界一相、无碍之大自在。

  “智离诸所有”:谓唯我圣智远离于诸所有,究竟无所著,一相、无相。

  【义贯】

  “我有三种智:”知生灭智、知自共相智、知不生不灭智。此乃是依自觉“圣”趣所“开发”、契入“真”如“实”际之智慧。凡愚之人“于彼”佛所证之甚深境界,却依自心妄“想思惟”分别,“悉”为“摄受”取著“诸”法之“性”,故不见真。至于“二乘”之人,以破自共相,故于世法得“不相应”智,唯我圣“智”远“离”于“诸所有”,究竟无所著。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注释】

  “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由于计著诸法之自共相,及染净等自性,从这些计著,而有声闻生。

  【义贯】

  由于妄“计”执“著于”诸法之染净等“自性”,“从”如是“诸”计著,故有“声闻”产“生”。以自在慧“超”越“度”过“诸”妄想“心量”,则为“如来”无上“智”慧、究竟“清净”。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

  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

  【注释】

  “转变论”:前面佛明示识与智之分别。若依智,则洞见诸法性相如如,离于生灭;若依于识,则随境而转,见有生灭,取著外相,是故见诸法变迁不一,纷然于目,于是乃至有九种转变之论,而不知诸法本寂,一切变化乃唯心所现。以如是著外相求,不知达本,故不见真,随妄识漂流;今佛已示识与智之分别,为令究竟远离依妄识之求,离妄归真,依于正智,故广破外道邪计之转变论,令依不生灭之智。

  “外道转变见生”:此九种转变论为根据外道所执之转变妄见而生。

  “形处转变”:身形、处所转变。如人有生老病死。

  “相转变”:相貌转变,如人之相貌四肢,因年老,或营养、或运动、或操劳,而变胖、瘦、强弱、或有皱纹,称为相转变。

  “因转变”:能作之因转变。此指有、无、识三者,互起互灭,识随业而转变,称为因转变。

  “成转变”:所成之果转变。如神识入胎,由因成果,称为成转变。

  “见转变”:眼观前境,而能分别,然其所见,随物迁移不定,称为见转变。

  “性转变”:如苦变为甜,甜转成酸等,称为性转变。

  “缘分明转变”:谓缘境分别,迁移不定,称为缘分明转变。

  “所作分明转变”:谓种种造作不定,称为所作分明转变。

  “事转变”:谓一切有为之事,成住坏空,称为事转变。

  “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谓一切外道皆依此九种转变之妄见,而起“有”与“无”互相转生,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之转变论。

  【义贯】 本节从略。

  【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

  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注释】

  “谓形处异见”:谓计法之形处有变异之妄见。

  “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譬如见金被打造成种种器物,诸外道人便计那金子定有种种形处改异显现。

  “非金性变”:然而金之形貌有殊,金性实未尝改异。而外道人依识不依智,见相不见性,故不达此。

  “一切性变亦复如是”:“一切性”,一切法。谓一切法之变化亦复如是,外相有变,本性不迁,以本性离来去生灭相故。

  “乃至事变妄想”:乃至言一切事皆有转变之妄想。

  “彼非如非异,妄想故”:“彼”,指一切法。“如”,一如,即一之义。此谓:而彼一切法,实非一非异,离于一异取著之见,但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见有种种转变,执之为实。

  【义贯】

  “云何”为身“形处”所“转变?谓”计法之“形处”有变“异”之妄“见。譬如”见“金”被人打造而“变作诸器物”,诸外道人“则”计彼金定“有种种形处”之变异“显现”,然形状容或有殊,并“非金性”有所改“变;一切性”(一切法)之“变”化“亦复如是”,外相有异,本性不迁。

  “或有外道作如是”诸法变异之“妄想”计著,“乃至”执一切“事”皆有转“变”之“妄想”计著,然“彼”一切法实“非如”是不变、亦“非”别“异”(非一、非异),但愚夫以自心“妄想故”见有种种转变,如晴空见华。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

  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

  【注释】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一切法之转变,皆有如乳变为酪,果变为酒一样,从缘而起,其性本非一异,以诸法本无自性可得,诸法之自性既无,何有一异转变?何以诸法无自性?以诸法由众缘和合而生,众缘和合,故无自性。又,乳变为酪,而乳与酪之性实非一非异。若乳与酪是一者,则乳必与酪同一物,然乳实不与酪同,故知乳与酪非一;乳与酪若是定异者,则酪必不能从乳出,然酪实从乳出,故乳与酪亦非异。果与酒亦复如是,非一非异。一切法之有变异相者,亦复如是,非一非异,离于一异、有无等四句戏论、妄想分别。诸学道人,若于如是处用心,即得入处。

  “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外道于此而生有转变之妄想,而彼诸法实亦无有转变。

  “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如是,凡愚众生所计之转变论等虚妄见,皆由自心妄想,邪修熏习而生。

  “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幻梦色生”:谓一切法本不生灭,有如见幻化之色,或于梦中见色,而谓此幻化之色或梦中之色为有生、有灭;然而幻化之色,及梦中所见之色,实无若生若灭,以皆唯心所现故。

  【义贯】

  “如是,一切性”(一切法)之“转变,当知”皆有“如”从“乳”至“酪”,或“酒”与“果”物“等”成“熟”所现之转变一样,其性本非有无,以诸法皆离自性故,一异性不可得。诸“外道”于此却生实有“转变”之“妄想”,而“彼”诸法实“亦无有转变”,一切诸法之“若有若无”(从无至有,或从有至无等),皆是“自心”所“现”,一切“外性”(外法)皆“非”有实自“性”。

  “大慧,如是,凡愚众生”所计之转变论等妄见,皆由“自”心“妄想”邪“修”熏“习”而“生”。

  “大慧”,实“无有法若生若灭,”此有“如见幻”化之色,及“梦”中之“色”,而谓其色为实有“生”、有灭;然彼幻化与梦中之色,实无若生若灭,以唯自心所现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

  【注释】

  “形处时转变,四大种诸根、中阴渐次生”:这三句,即简单地重颂九种转变论。“形处”为第一种转变论;“四大种”,即缘转变;“诸根”,即相转变与见转变;“中阴”,因转变;“渐次生”,成转变及所作转变。

  “妄想非明智”:如是妄想分别则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非如彼妄想”:“最胜”,即佛,或佛智。谓以佛最胜妙之智观于缘起诸法,即知诸法实非如彼凡愚所妄想之有转变、一异等相。

  “然世间缘起,如揵闼婆城”:然世间这一切由缘所起之诸法,有如揵闼婆城,乃自心所见,离于有无,故无有迁改。佛依于识,故法离有无;外道依于识,故妄见事事转变。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外道依妄识,而见诸法之“形”相与“处”所依“时”而“转变”,见“四大种”与“诸根”,及“中阴”身“渐次”转变而“生”出五阴,如是“妄想”分别“非”属“明智”。佛以“最胜”妙之智观“于缘起”诸法,即知诸法实“非如彼”凡愚所“妄想”之有转变、一异等相;“然世间”这一切从“缘”所“起”之诸法,实有“如揵闼婆城”,乃唯自心所现,离于有无,故无有迁改。

  【诠论】

  一切外道之邪见,总不离有无、一异等四句之见。经文在此之前,佛常在破外道之有无见,至此提出九种转变论,方才正破一异之见。有无、一异之见既破,即邪见妄想不生,邪见妄想不生,即渐得亲见如如不生不灭之本体。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曜,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注释】

  “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解脱”,即不相续。大慧此问之用意,在于令了知相续即解脱,得入诸法一相之境,离于一切二法妄想分别,乃至令缚脱两忘,, 纤尘不著:极乎究竟清净。

  “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亦即不如言取义,妄想计著,相续不舍。

  “离言说文字妄想觉”:远离于一切文字言说妄想分别之妄觉。

  “无量大众”:处于无量大众之会,听受正法。

  “力、自在、通、总持之印”:“力…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