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卷第四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沙門釋成觀撰注

  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叁藐叁佛陀,我及余菩薩摩诃薩,善于如來自性,自覺覺他。

  佛告大慧:恣所欲問,我當爲汝隨所問說。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爲作耶

  爲不作耶

  爲事耶

  爲因耶

  爲相耶

  爲所相耶

  爲說耶

  爲所說耶

  爲覺耶

  爲所覺耶

  如是等辭句,爲異爲不異

  】

  【注釋】

  “叁藐叁佛陀”:“叁藐”,正等。“叁佛陀”,正覺。合爲:正等正覺,即正覺之性,在此指佛法身。

  “如來自性”:如來正覺之性,亦即法身。

  “恣所欲問”:“恣”,隨意,任意。

  “如來應供等正覺”:亦是指法身。

  “爲作耶

  爲不作耶”:爲修持造作而得耶

  爲不修持造作而有耶

  “爲事耶”:“事”,果。

  “爲相耶

  爲所相耶”:“相”,能作相。“所相”,所作相。所作相即生住異滅四相。

  “爲覺耶

  爲所覺耶”:“覺”,能覺之智。“所覺”,所覺之理。

  “如是等辭句,爲異爲不異”:“異”與“不異”,即一、異,或同與別。謂如來法身,與以上所說之作及不作,乃至覺或不覺等辭句,是一還是異,同還是別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願爲”我解“說”如來“叁藐叁佛陀”法身之性相,令“我及”其“余”諸“菩薩摩诃薩”,能“善”了知“于如來”正覺法身之“自性”,如是“自覺”悟已,複能“覺”悟“他”,自他皆得大利。“佛告大慧:恣”汝“所欲問”者,“我當爲汝隨所問”而解“說”之。“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法身,“爲”修持造“作”而得“耶

  爲不”待修持造“作”而有“耶

  爲”在修行之“事”(果)“耶”

  抑“爲”在修“因”中“耶

  爲”能作“相耶”

  抑“爲所”作“相耶

  爲”能“說”之人“耶”

  抑“爲所說”之法“耶

  爲”能“覺”之智“耶

  ”抑“爲所覺”之理“耶”

  如來法身與“如是等辭句,爲”與之“異”,或“爲”與之“不異”

  【诠論】

  涅槃是所證之法,如來是能證之人。佛在前既說明了涅槃,大慧已領其旨,故在此更進一步問能證之如來。叁藐叁佛陀,義爲正等正覺,又稱正遍知。正遍知之義爲正知與遍知。正知則知于中,遍知則知于邊;正知于中以自利,遍知于邊以起用利他。佛既應允大慧之請,故大慧以如來之叁號爲問:如來、應供、正遍知。此叁號即是佛之叁德,圓攝叁谛:如來即是法身德,攝中谛;應供即是解脫德,攝俗谛;正遍知即般若德,攝空谛。

  如來之通號有十個,在此只特問此叁者的原因,爲此叁號乃十號之要。又,此法身叁德秘藏,雖爲諸佛之所自證者,然而此叁德,亦是一切凡聖所共有;但是凡愚我執情堅,故無法契入、證得;是故佛于諸經中說“人法空無自性”,以破其執。所謂無自性者,是指無妄我堅執之性,以顯有如來法身真我之自性,令衆知有所證者。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

  俱有過故。

  大慧,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我及諸佛,皆所不欲。

  若非所作者,無所得故,方便則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無所有故。

  大慧,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不墮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慧者當知。】

  【注釋】

  “如來應供等正覺,于如是等辭句,非事非因”:此是省辭,其義具說應爲:如來應供等正覺法身之相,如是等辭句,俱非可說,以如來法身,非可說是果,亦非可說是因;非作,亦非不作;非相,亦非所相;乃至非能覺,亦非所覺。

  “俱有過故”:謂以此等二邊之辭句,來描述如來之性德,則俱有過失:若謂是因,則失于果;若謂是能,則失于所。

  “若如來是事者,或作,或無常”:若言如來法身是事果者,則法身即或成爲作法,或成無常性,如是如來法身應壞。

  “無常故,一切事應是如來”:以如來法身既是無常,則一切事皆應是如來法身,以一切事皆無常故。

  “我及諸佛,皆所不欲”:“不欲”,不樂、不許如是不正之言,以其害道也,兼且謗佛。

  “無所得故,方便則空”:若言都無所得,則一切所修智慧方便,便空,落于斷滅。

  “槃大之子”:“槃大”,石女。

  “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此下顯正說。“無事無因”,即非事非因。謂若能如實知如來法身非因亦非果,則知法身非有非無,而離于有無。

  “出于四句”:“出”,超過。

  “一切如來句義亦如是”:一切如來所說法句之義,亦如是,離于四句,離一切相,以一切如來皆稱性而說故。“如來句義”,亦可說是如來十號之句義。

  【義貫】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法身之相,“于如是等辭句”,俱非可說,以如來法身既“非”可說是“事”果,亦“非”可說是修“因”,非作亦非非作,非相亦非所相,乃至非覺亦非所覺等。“所以者何

  ”以此等二邊之句“俱有過”失“故”。

  “大慧,若”言“如來”法身“是事”果“者”,則法身即“或”成爲“作”法,“或”成“無常”性;如來法身既是“無常故”,則“一切事”皆“應是如來”法身。如是不正之言,“我及”十方“諸佛,皆所不欲”不樂聞說,以其害道故。

  “若”言如來法身“非所作者”,則無體性,故一無所得,以執“無所得故”,則如來無量劫所修智慧“方便則空”,落于虛妄,無量功德“同于兔角、槃大”(石女)“之子,以”皆虛妄“無所有故”,是故法身與彼等辭句非一、非異。

  “大慧,若”能如實知如來之法身本“無事無因”(非果非因)“者,則”能知法身“非”可說“有”、亦“非”可說“無”,離于有無;“若非有非無,則”超“出于四句”之妄計;所言“四句者,是世間”妄想“言說,若”超“出四句者,則不墮”于凡夫“四句”之妄想;以“不墮四句”妄想“故”,則得離四句、絕百非,離妄顯真,法身真我于是乎全現。是爲“智者所取”;我之所說如是,十方“一切如來”十號之“句義”及其所說法“亦如是”,離于四句,離一切相,顯如如法性,有“慧者當”如是“知”。

  【如我所說一切法無我,當知此義。無我性是無我,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大慧,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

  如是大慧,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注釋】

  “無我性是無我”:“我性”,是我執之性。以諸法之中,各各無有我執之性,所以說諸法無我,並非無有諸法之自性,而稱爲法無我。例如色陰,並不自念言:此是我,而執爲我:受陰亦不自念言:此是我,而執爲我;如是乃至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一切法,一一諸法皆不自念言:此是我,而執爲我;以諸法皆無此我執之性,故說諸法無我,並非說色陰無色陰之自性相,或受陰無受陰之自性相,但是色陰等諸法不執其自性相爲我而已,故稱諸法無我。

  “一切法有自性,無他性,如牛馬”:一切諸法皆各有其自性,而無他法之性,譬如牛馬,皆各有其自性,而無其他動物之性。

  “譬如非牛馬性,非馬牛性”:譬如牛無馬之性,馬亦無牛之性。

  “其實非有非無,彼非無自性”:牛馬之性,其實雖非有非無,離于有無,然彼牛馬並非無牛馬之自性;正如如來法身之性,雖離有無,非有非無,然亦非無法身之自性;而一切諸法亦如是,雖離有無,然亦非無其各自之自性。

  “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一切諸法亦複如是,非無自相,確有自相。然此自相,乃真如隨緣,而作爲一切法之真體,成就所謂諸法寂滅相之相,非妄執一切法差別之自相也。

  “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然此諸法之中,真如自相,唯佛菩薩,乃能究盡,非諸邪小能知。何以故

  以邪小之見,雖了無執法之我,而不知諸法之中有真實之自性,這是由于愚夫爲妄想分別所蔽故。

  “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謂我所說之“法無我”既如是,則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悉亦如是。以一切法空,而如來之性不空;一切法無生,而如來之性乃生;一切法無自性,而如來有常住清淨之自性。

  【義貫】

  “如我”昔“所說”者:“一切法無我,當”善“知此義”,以諸法中“無”有“我”執之“性,是”故說諸法“無我”,非是無有諸法自性也;“一切法”皆各“有”其“自性”,而“無他”法之“性”,譬“如牛馬”,牛有牛性,馬有馬性,皆各有自性,無他性。“大慧,譬如”並“非牛”有“馬性”,亦“非馬”有“牛性”,牛馬之性“其實”雖“非有、非無”,離于有無妄計,然“彼”牛馬“非無”各“自”之“性”。

  “如是,大慧,一切諸法”亦複如是,“非無自相”,確“有”真如“自相,但”此諸法中之真如自相,“非”是“無”真“我”(不見真我)之“愚夫之所能知”,何以故

  “以”愚夫爲自心“妄想”分別之所蔽“故”。我所說之法無我義既“如是”,則“一切法空”、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自性”,悉亦如是。(一切法無我,而如來有真我;一切法空,而如來之性不空;一切法無生,而如來之性乃生;一切法無自性,而如來有常住真性),“當如是”了“知”。

  【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若異者,方便則空,若二者,應有異,如牛角相似故不異;長短差別故有異,一切法亦如是。】

  【注釋】

  “如是如來與陰,非異非不異”:如來法身與五陰,亦複如是,非一非異。

  “若不異陰者,應是無常”:如來法身若不異于五陰,則應是無常,以無常是所作法,…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