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P13

  ..續本文上一頁”,五力或叁昧力。“自在”,解脫自在。“通”,神通,指六通。“印”,心印。謂得叁昧力、解脫自在、六神通、及一切佛法總持之心印。

  “覺慧善入十無盡句”:“覺慧”自覺聖慧。“十無盡句”,即十無盡之大願行。謂以自覺聖慧而善入、滿足十無盡句之大願行。

  “無方便行”:即無作功用之行。

  “猶如日、月、摩尼、四大”:謂菩薩摩诃薩之無功用行,其所行猶如日、月行空,無所依著,亦不著迹象,然遍照世間,平等普施;亦如摩尼寶珠,隨物現色而無用心;又如地水火風,周遍一切,其用自然,普利衆生。

  “于一切地”:住于菩薩一切地。

  “離自妄想相見”:而離于自心妄想,住地分別之見。

  “入佛地身”:入于佛地,得如來自在法身。

  “離有無品及生滅妄想”:“有無品”,即有無二種邪見。謂離外道有無二種邪見,及一切凡小之生滅妄想見。離有無見,爲離外道見;離生滅見爲總離一切凡外邪小之妄想見。

  “異言說義”:亦遠離異于真理之言說戲論義。

  “其身轉勝”:以其心轉爲殊妙,故其身隨而亦轉勝妙。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我解“說一切法相續”相之“義”、及“解脫”相(不相續相)之“義;若”能“善分別”了知“一切法相續”及“不相續相”,則“我及諸菩薩”便能“善解一切”法“相續”及不相續,得善“巧方便”智,以得此智故,“不墮”于“如所說”字面之“義”而“計著”,念念“相續”,成爲系縛,不得開解;且因而能“善”通達“于一切諸法”之“相續”與“不相續相,及”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妄想”分別之虛妄知“覺”;以證離言,得離言法性,證入法性,于是得以“遊行一切諸佛刹土”,處于“無量大衆”之會,聽受正法,得無量叁昧“力”、解脫“自在”、種種神“通”,及一切佛法“總持之”心“印”;然後現“種種變化,光明照曜”世間,以自“覺”聖“慧”而“善入”、成滿“十無盡句”之大願,現“無”作意、無功用之巧“方便行”:其所行“猶如日月”行空,無所依著,而遍照世間,平等普施;亦如“摩尼”寶珠,隨物現色,而無用心;又如地水火風“四大”,周遍一切,其用自然,普利衆生。安住“于”菩薩“一切地”,而“離”于住地分別之“自”心“妄想相見”,如實徹“見一切法”唯心所現,“如幻”如“夢”、如陽焰、空華“等”,離于有無,心不執著;以證唯心故,隨即“入”于“佛地”,得如來自在法“身”;然後普“于一切衆生界”,皆能“隨其所應”得度者,“而爲”之“說”其相應之“法,而引導之”,入于實法,“悉令安住”于“一切諸法如幻”如“夢”、如空華“等”,無上唯心現之智,令遠“離”外道“有、無”二“品”之邪見,“及”一切凡愚“生滅”之“妄想”,並令遠離“異”于真理之“言說”戲論邪“義”,以心離妄故,“其身”便得“轉”爲“勝”妙。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爲無爲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叁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

  【注釋】

  “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義計著相續”:“無量一切諸法”,指世出世間一切法。謂若于一切諸法,依言取著其義,則有無量相續相産生。

  “相計著相續”:“相”,指五陰之自共等相。若于五陰之自共相計著,則成相續,不得度脫。若了五陰自共相空,當體不取不著,即相續相斷,因此不複相續,即得解脫。

  “緣計著相續”:“緣”,即所緣之塵境。前一項是計著五蘊,此項是計著六塵,而成之相續。若了外塵本無自性,唯心所現,即不相續。相續相斷,即是解脫。故知若縛若解,唯是自心取著與否。

  “性非性計著相續”:“性非性”,即有性、非有性,亦即有性,無性。計著諸法之有性、無性,便成相續。若了諸法自性,本離有無,唯心所現,猶如幻夢,即不相續。

  “生不生妄想計著相續”:“生不生”,即生死。此謂于生死妄想計著,而成相續。若了知生死本來如幻,即不相續。

  “滅不滅妄想計著相續”:“滅”,寂滅,亦即涅槃。“滅不滅”,即寂滅與非寂滅,涅槃與非涅槃。此謂于寂滅與非寂滅妄想計著,而成之相續。若了一切法本來涅槃,不更涅槃,則此相續斷。

  “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乘”,爲內教。“非乘”,爲外道。又,“乘”爲運載之義,以大小乘爲能運載衆生出于生死,而至涅槃,故稱爲“乘”;而外道之法,不出生死,故名“非乘”。此謂于內教、外道,邪正之法,妄想計著,即成相續。

  “有爲無爲妄想計著相續”:“有爲無爲”,即世間與出世間。于世出世間妄想計著,即成此相續。

  “地地自相妄想計著相續”:“地地自相”,爲分別諸地名相,見有能住之人,所住之地,如是之妄想計著,便成此相續。

  “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唐譯作“自分別現證執著”。此謂:自心妄想有取證無間道之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有無品外道依妄想計著相續”:謂于外道所依之有無二品邪見,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叁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謂對叁乘、一乘,乘之大小高下,起無間之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義貫】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當爲汝”解“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若于“無量一切諸法,如所說”表面之“義”而“計著”,則有無量“相續”相産生:

  “所謂”一、對五陰自共“相計著”所成之“相續”;

  二、由對所“緣”塵境“計著”所生之“相續”;

  叁、于諸法之有“性”與“非”有“性”生“計著”所成之“相續”;

  四、對“生”與“不生”(生與死)“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五、于寂“滅”與“不”寂“滅”起“妄想計著”之“相續”;

  六、于內教之“乘”與外道之“非乘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七、于“有爲、無爲”(世間出世間)“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八、分別菩薩“地地自相,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九、“自”心“妄想”有取證“無間”道之“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十、“有無”二“品,外道”所“依”之“妄想計著”所成之“相續”;

  十一、于“叁乘、一乘”,大小分別起“無間妄想計著”之“相續”。

  【複次大慧,此及余,凡愚衆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故,凡愚妄想,如蠶(蠶)作繭(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相計著。】

  【注釋】

  “有、無有相續相計著”:“有、無有”,即有與無。謂乃至執著有相續相,或無相續相之妄想計著。

  【義貫】

  “複次大慧,此”等相續計著,“及”其“余”之計著相,皆爲“凡愚衆生”由“自”心“妄想”,而得“相續”不絕,“以”有“此”等“相續故,凡愚”之“妄想”,即“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乃至執著“有”相續相,或“無有”(無)“相續相”之遍“計”執“著”,墮入邪見之言說戲論。

  【複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诃薩,見一切法寂靜。】

  【注釋】

  “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彼”,指一切法。謂一切法中,本無相續相或不相續相,以相續與不相續,只在心取著與不取著,法由心生,而外性實無一法可得。

  【義貫】

  “複次大慧,彼”一切法“中”實“亦無相續”相“及不相續相”,之所以能如是了知者,以徹“見一切法”本來“寂靜”,無有生滅來去,因而“妄想不生”之“故”,是名爲“菩薩摩诃薩”如實“見一切法”皆“寂靜”不生法門。

  【诠論】

  從這節以下,佛即廣示修斷了悟之相。此節爲以寂靜不生,縛脫雙遣,來答前面解脫之問。一切法中,本無相續與不相續;相續與否,只在心之取著與否,若心取著,即使所取著的是聖法,亦墮爲凡情,則爲生死相續;若心不取著,即在妄法,亦不染著,而成聖智,當體無縛,當念解脫。故知縛脫在人,不在于法,是以菩薩摩诃薩不生妄想,觀法寂靜,故無縛脫之名,是爲真解脫。

  【複次大慧,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續寂靜故,于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

  【注釋】

  “覺外性非性,自心現相無所有”:覺了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一切自心所現之相續與不相續相,皆實無所有;“相”無所有,即是無相。此爲觀境唯心,則境空。

  “隨順觀察自心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觀境唯心,達境本空後,于是隨順反觀能現此境之心,則見此心亦本來空寂,無若有若無等一切相,皆了不可得,皆是無相。

  “見相續寂靜故,于一切法無相續不相續相”:以徹見一切相續相本寂靜故,則于一切法如實知見實無相續與不相續相。

  【義貫】

  “複次大慧,覺”了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一切“自心”所“現相”皆實“無所有”,了達境空、唯心、從而“隨順觀察”一切法皆唯“自心現量”,則見“有”性與“無”性等“一切性”皆是“無相”,以如是徹“見”一切“相續”相本“寂靜”無相“故”,則“于一切法”如實知見實“無相續”與“不相續相”,即得真解脫。

  【複次大慧,彼中無有若縛若解,余墮不如實覺知,有縛有解;所以者何?謂于一切法有、無有,無衆生可得故。】

  【注釋】

  “彼中無有若縛若解”:“彼”,指相續與不相續之一切法,其中實無系縛與解脫,縛與脫皆自心現。

  “余墮不如實覺…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