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P14

  ..續本文上一頁知,有縛有解”:“余”,指除佛與菩薩外之凡外權小之人。謂凡愚之人以墮于不如實覺知,故妄見諸法有縛有解,如見空華。

  “于一切法有、無有,無衆生可得故:謂于一切法之有、無等相之中,皆無衆生可得。此即是言:人法無我。若無衆生相可得,則誰縛誰脫?若是無衆生于其中,則縛但法縛,脫但法脫,其中無人,是故言:無有作者、受者,以無人故。

  【義貫】

  “複次大慧,彼”相續與不相續之一切法“中”,亦本來“無有若”系“縛、若解”脫,然而除佛及菩薩摩诃薩外,其“余”一切愚夫,以“墮”于“不如實覺知”,故妄見諸法實“有縛有解;所以”說諸法實無縛無解之原因“者何?謂于一切法”之“有”及“無有”等相中,皆“無衆生”相“可得故”,法中既無人,是故無有縛脫。

  【複次大慧,愚夫有叁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

  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

  【注釋】

  “謂貪恚癡,及愛未來有、喜愛俱”:“貪恚癡”,爲過去之發業無明。“愛未來有”,即愛來生,此爲現在之潤生無明。“喜愛俱”,即與喜愛共俱,謂若來世投生時,即生喜愛,此爲未來之潤業無明。此句謂:由現在之愛水,潤過去叁毒業,而希求未來之果,將來業熟之後受生,于入胎之際,起喜愛之心,而受五陰相。以此叁種于叁世相續不斷,故有生死相續不斷相。

  “以此相續,故有趣相續”:“趣”,指五趣,或六趣。若言五趣,則將阿修羅趣屬天道攝,以阿修羅之福報似天,而其男醜女美,故又稱非天;又,以其不似天人不論男女皆美故稱非天。此句謂:以有此叁種相續,故令衆生有諸趣相續不斷之事。

  “彼相續者續五趣”:謂所謂相續者,不是指其他而是指衆生相續于五趣受生而言。

  “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若達煩惱叁毒性空,愛心頓息,則彼相續相實不可得,不相續相亦不可得,是故無有相續與不相續相。又,須得縛脫皆無,方爲真解脫;若單是無相續,或單是無不相續,則仍是相續!必須縛脫兩忘,方達真無相續。

  【義貫】

  “複次大慧,愚夫有叁”種法“相續:謂貪恚癡,及愛未來”之“有”(愛未來生),以及受生時與“喜愛”之情共“俱。以”有“此”叁種法于叁世中“相續,故”令衆生“有”于諸“趣相續”不斷之事。“彼相續”之義“者”,乃指衆生相“續”于“五趣”受生。“大慧,”若真“相續斷者”,則見本來“無有相續”與“不相續相”可得。

  【複次大慧,叁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則有相續。叁和合緣識斷,見叁解脫,一切相續不生。】

  【注釋】

  “叁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以根境識叁者和合爲緣,所作之方便,産生之幻相,于此而計著,便有諸識相續無間地生起。

  “方便計著,則有相續”:若于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計著,則有相續相産生。

  “叁和合緣識斷,見叁解脫”:識既從緣而生,故了本無體,因而叁和合緣所生之識便不斷而斷;識斷,便現真智,見一切法空、無相、無願之叁解脫門。

  【義貫】

  “複次大慧”,由根境識“叁”者“和合”爲“緣”所“作”之“方便”而現之諸幻相,若于此而生“計著”,便有諸“識相續無間”地“生”起;若于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計著,則有”諸趣“相續”相産生。若“叁和合緣”所生之“識斷”,則“見”一切法空、無相、無願之“叁解脫”門,于是“一切”生死“相續”相便“不”再“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

  于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

  【注釋】

  “不真實妄想”:“不真實”,即是虛妄。

  “是說相續相”:是則名爲相續相。

  “若知彼真實”:若能了知彼一切虛妄法之實相,皆是無所有。

  “于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諸性”,諸法。“攝受”,取著。謂凡愚之人于諸法之實性無所知,只是隨言說而取著。

  “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愚夫爲妄想所縛,相續不斷,而不能以智觀察照破疑網而自出。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取著虛妄“不真實”之“妄想”分別,“是”則我所“說”名爲“相續相”者;“若”能如實了“知彼”一切虛妄法之“真實”之相,本無所有,“相續網則斷”。

  凡愚之人“于諸”法之真“性無”所“知”,不能觀察相續體空,故但“隨言說”而“攝受”取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諸“愚夫”爲自心“妄想”所“縛”亦如是,其妄想無間“相續”而“不”能以智“觀察”照破自心所現之虛妄相續網而自出。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爲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注釋】

  “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彼彼”,種種、各各。以種種妄想心,去妄想分別種種法之性,因而有種種依他起之境界現起。

  “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但”,只。“耳”,而已。然非實有彼諸法之自性,只是自心妄想自性所現而已。

  “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若一切法只是自心妄想性所現,而並非外之諸法有實自性,與自心之妄想性相對待而存者。

  “非爲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非”,豈非。“煩惱”,染法。“清淨”,淨法。“無性”,空無所有性,即斷滅之義。此謂:若如是者,世尊豈非變成在說凡夫之煩惱染法,與諸佛之清淨法,皆是空無所有,而成斷滅了嗎?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因爲佛說,一切依他起諸法,皆是遍計妄想,而現有自性,非有實自性故。

  【義貫】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種種)“妄想”心,去“妄想彼彼”(種種)法之“性”,因而有種種依他之境界現起;然而“非”實“有彼”諸法之“自性,但”是自心之“妄想自性”(妄想性)所現“耳”。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而“非”外在諸法有實“性自性”與自心之妄想自性“相”對“待”而存在“者”;若真如是者,豈“非爲世尊如是說”,就等于說:衆生之“煩惱”染法,與諸佛之“清靜”法,皆空“無”有“性”,而墮斷滅之“過耶?”何以故?

  以佛說“一切”依他起諸“法”,皆是遍計“妄想”而現有“自性”,並“非”諸法有實自“性故”。

  【诠論】

  《華嚴經》雲:“第一義者,所謂無性,無性真如,爲諸法體。”故知無性即是真如。而大慧在此之疑者,爲疑無性即落斷滅,故有此問。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注釋】

  “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謂一切法非如愚夫所想,愚夫墮于性自性之妄想分別,而計著諸法之自性爲真實。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即妄想性。“性自性相”,即實自性、自相。此謂:而此自心之妄想性,亦非實有自性、自相。亦即,不但所妄想之外境之性爲虛妄不實,(外性非性,唯心所現),即此能妄想之心,亦無實自性。因此,能想、所想皆無實自性。

  【義貫】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法唯是妄想,無有實性。“大慧”,一切法“非如愚夫”之墮于“性自性妄想”者所計著爲有“真實”自性。(所妄想之外法無性、外性非性,唯心所現)。而“此”自心能“妄想”之“自性”,亦“非”實“有性自性相”(非實有自性、自相:能妄想之心亦非有實自性——依境而起故。)

  【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以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注釋】

  “然”:然而。

  “如聖智,有性自性”:“性自性”,在此指圓成實自性。此謂:如以聖智觀照,則知諸法皆有圓成實自性。此爲:一切法皆爲實性所顯。

  “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然此非爲凡愚之境界。而聖人何以能知見諸法皆有圓成實自性?唯依聖知、聖見、聖慧眼,故能如是了知一切諸法皆有圓成實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即佛知、佛見、佛眼。

  【義貫】

  “然”而,“大慧,如”以“聖智”觀照,則知諸法皆“有”圓成實“性自性”,但此非爲凡愚之境界;而聖人何以能知見諸法皆有圓成實自性?“以”聖人依“聖知”、依“聖見”、依“聖慧眼,如是”故于一切法之圓成實“性自性”皆能了了“知”見。

  【诠論】

  前兩節在于顯一切相皆是虛妄:心相、境相皆然。此節則在返相歸性,而見一切性相如如。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

  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

  【注釋】

  “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若使”,假使。謂假使如佛所說:聖人是以聖人之知、見、慧眼,而見諸法有圓成實性者。

  “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而非以凡夫之肉眼或天眼,能得知見諸法有圓成實性。

  “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既然知見諸法有圓成實性,爲佛之境界,非凡愚妄想分別之境界,則愚夫如何能離此妄想,而見實性?因爲凡夫不具佛眼及佛之知見,故不能覺知聖人所見之實性事。大慧之意爲:因此,凡夫如何能成聖?若不具佛眼,不離凡夫之知見妄想,則不能見真性,豈非成佛無望?而佛曾說一切衆生皆畢竟成佛,故有此疑。

  “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彼”,指凡夫。“顛倒”,謂虛妄…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