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P15

  ..續本文上一頁

  “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因爲不能覺知聖人所知之事與圓成實自性,故是顛倒,而“非不顛倒”。

  “不見離有無相故”:不見諸法離有無相,故非顛倒,以若有所見,即是顛倒故:若有所見,不論是見真,見妄,皆是虛妄,皆是顛倒見;因此大慧說:凡夫以不見真故亦不顛倒。而上面一句則正好相反:以凡夫不見真,故成顛倒!如是則凡夫究竟是顛倒、還是不顛倒?若凡夫不顛倒,則凡聖相濫;若凡夫是顛倒,則以此句所見,並不顛倒(以不見真故。)

  【義貫】

  “大慧白佛言:若使”(假使)“如”佛所說:“聖”人爲“以聖知、聖見、聖慧眼”,而了了知見諸法有圓成實性,而“非”以凡夫之“天眼”,亦“非”以“肉眼”見。諸法之圓成實“性自性”既是“如是”方能“知”見,即“非如愚夫”以天眼肉眼“妄想”分別之所能知見者;“世尊”,若如是者,則“雲何愚夫”得“離”于“是”(此)依于肉眼天眼所得之種種“妄想”,而見實性?以愚夫並無佛之慧眼,因此“不”能“覺”知“聖”人所知見之實“性事故”,是故凡夫豈非成佛無望?

  “世尊,”凡聖所見雖然有別,然“彼”凡夫“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能“覺”知“聖”人所見之圓成實“事”之“性自性故”,所以非不顛倒(以凡夫不見真性,故是顛倒,非不顛倒);又,凡夫以“不見”諸法爲“離有無相故”,所以亦非顛倒,以若有所見即是顛倒,而凡夫不見,故不顛倒,(此爲:凡夫不見真,故不顛倒——如是則正、倒不分,凡、聖相混:因凡愚于正理常有此疑,故大慧提出此問)。

  【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爲境界故。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

  【注釋】

  “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聖人亦不如是生分別見,亦不隨幻化所現染事而生妄想分別。

  “不以自相境界爲境界故”:由于聖人不以自心所現幻染相之境界爲真實境界故。

  “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然而彼諸聖人亦實見諸法有圓成實性自性相,若如是者,則妄想自性亦如是而于聖智中現。如是則變成說:聖人亦有妄想!以有所見即是妄想,如前所說。

  “不說因無因故”:而世尊並不說凡與聖之境界爲有相異之因,或無相異之因,因此我說:聖人亦有妄想,如是聖人即墮成凡夫!以世尊不說凡聖相異因之有無,因此,等于是世尊默許說:聖人亦見凡夫之所見者,亦即,聖人亦見妄相,故亦有妄想。

  “謂墮性相見故”:世尊爲何不說?以世尊若說(不論是說有因、或無因,而令凡聖相異)便墮于諸法性相之分別見。

  “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若說:聖人所行者,爲異于凡愚之境界,非如彼等凡愚之妄想分別,世尊若如是說,則有無窮之過失。何以故?以聖人之境界既不同于凡愚,而一作如是說,即是落有所分別,若聖人與凡夫有分別,則聖人便是有妄想分別,如是豈非凡聖皆爲有妄想分別?如是則染淨、凡聖、一切法皆壞,豈不是有無窮之過失?

  【義貫】

  “世尊”,一切“聖”人“亦不如是”生分別“見”,亦不“如”幻化所現染“事”而生“妄想”分別,此爲由于聖人“不以自”心所現幻染“相”之“境界爲”真實“境界故”。

  “世尊,”然而“彼”諸聖人“亦”見諸法有圓成實“性自性相”,若如是者,則“妄想自性”亦“如是”而于聖智中“現”,即聖與凡皆有妄想;何以故?以世尊並“不說”成凡或作聖,爲有相異之“因”,或並“無”相異之“因故”。爲何不說凡聖之因爲有、爲無?“謂”若說有無者,則“墮”于諸法“性相”之分別“見故”。若世尊說:聖人所行者,爲“異”于凡愚之“境界,非如彼等”凡愚之妄想分別,世尊若作“如是”說者,則有“無窮”之“過”失。(以聖人既有別于凡夫,則是聖人自心亦有分別,如是則凡聖同有妄想分別,一切法則亂、壞。)

  【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雲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

  【注釋】

  “不覺性自性相故”:謂凡夫以不覺知聖人所知之性自性相。

  “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既不知有性自性相,則不可說“妄想自性”是由“性自性相”而生。“因”,由于。以知則有分別,有分別方生妄想;今不知:則無從分別,既不分別,應不生妄想。

  “彼雲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彼凡夫人雲何能知妄想實非妄想,而能如實了知妄想所起之端?

  【義貫】

  “世尊,”凡夫以“不覺”知聖人所知之“性自性相故”,故實無妄想分別;“世尊”,因爲凡夫既不知有性自性相,則“亦非”可言凡夫之“妄想自性”是“因”爲對“性自性相”起分別而生的,以不知則無從分別之。若如是者,則“彼”凡夫之人“雲何”能得知“妄想”實“非妄想”,而“如實”了“知妄想”所起之端?

  【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雲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

  【注釋】

  “妄想異,自性相異”:由于愚夫之妄想分別有異,則其所見之自性相亦各異。

  “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不相似”,即相異。謂:這是因爲衆生各依不相似(相異)之因,故令自心妄想所現之諸法自性相,有種種差別。“不相似因”,如凡外邪小之種種見皆不同。

  “彼雲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彼”,指一切諸法。謂彼一切諸法本身本來各各皆自不生妄想分別,而作是念言:我等爲一爲異、爲常爲斷等;然而彼自不分別之諸法,如何卻能令諸愚夫墮于不如實知,而生妄想?簡言之:自不妄想之諸法,雲何能令衆生生妄想?這可見妄想在于人,不在法;在心,不在境。因此,若心靜則境寂,人法雙忘。

  【義貫】

  “世尊”,由于凡夫之“妄想”分別有所差“異”,故其所見之諸法“自性相”亦各“異”(心異則所見境異)。“世尊,”這是因爲衆生皆各依“不相似”(相異)之“因”去取著,所以令自心“妄想”所現之諸法“自性相”有種種差別(或現一、異,或現斷、常、有、無等等相)。“彼”一切諸法,“雲何”本來皆“各各”自“不”生任何“妄想”分別,謂我等爲一、爲異、爲常、爲斷(法本無言),“而”卻能令諸“愚夫”墮于“不如實知”,以致生種種妄想分別?這豈非因與果不相當?(以因性不妄想,果性亦應不妄想,才相當。)

  【然爲衆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世尊,何故遮衆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

  【注釋】

  “然爲衆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然佛說法,皆爲欲令衆生得離于妄想,了知諸法皆非實有,而說如自心妄想所現之一切相,皆不如實而有。

  “何故遮衆生有、無有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遮”,遮斷、遮止,令不起。“有、無有見”,即有無二見。“事自性”,指世間及出世間種種事,佛法與非佛法。此謂:世尊何故遮止衆生令不依有、無二見,因此不對世出世種種幻事之自性起計著爲實有實無——然後,卻又于別處說聖智所行境界爲實有,令人計著,因此反而墮于有見?

  “說空法非性”:謂世尊又說空法亦非有自性,而令人墮于無見。以若連空法都無,則一切法皆都無。

  “而說聖智自性事”:而後卻又說聖智自性事爲實有,複令人墮于有見。

  【義貫】

  “然”而佛說法皆“爲”欲令“衆生”得“離”于“妄想”,了知諸法皆非實有“故”,而“說如”自心“妄想”所現之一切“相”,皆“不”是“如實”而“有”;既然如是,則“世尊何故”要先“遮”止“衆生”妄想,令不依于“有、無有”之二妄想“見”,致令不對世出世種種幻“事”之“自性”起“計著”;然後世尊卻又于他處說“聖智所行境界”爲實有,反而又令人“計著”,因此複“墮”于“有見”之妄想,此爲何故?世尊又“說空法”(之理)“非”有自“性”(空法亦空),因此再令人墮于無見之妄想;“而”後世尊卻又再“說聖智自性事”爲如實而有,複令人墮常見妄想,世尊雲何一再自語相違?

  【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爲令衆生離恐怖句故,衆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

  【注釋】

  “非我說空法非性”:並非我說空法非有自性,而墮于斷見、無見。

  “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亦不是因爲墮于有見,而說聖智自性事。

  “然爲令衆生離恐怖句故”:然爲令衆生離于對甚深法之恐怖故,因而以種種方便而曲示真理。

  “衆生無始以來,計著性自性相”:以衆生自無始以來,即遍計執著諸法之性自性體相爲實有、實無,以此執著故,若聞諸法實相爲離有無,即生恐怖:著有者怖空,著空者厭有。

  “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于聖智事之自性計著起有、無相之見者,爲令彼離于有無見故,因此說究竟真空之法。

  “我不說性自性相”:是故我實非說一切法性自性體相爲有爲無,以法離有無,故不可說。

  【義貫】

  “佛告大慧:”並“非我說空法非”有自“性”,而墮于斷見、無見;“亦不”是因爲“墮”于“有見”,而“說聖智”所知諸法“自性”之“事;然”而我“爲令衆生離”于“恐怖”諸法究竟實相之“句故”,而以種種方便,曲示真理,以諸“衆生”自“無始以來”,遍“計”執“著”諸法“性自性”體“相”爲實有、實無,若聞實相離相,離于有無,則生恐怖(以上爲對世法起計著者);又有衆生,于“聖智事自性”起“計著”有、無“相”之“見”,我即爲之“說”究竟真“空”之“法”,令彼離于對聖事起有無之妄想計著(以上是對聖法起計著者);…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