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P14

  ..续本文上一页知,有缚有解”:“余”,指除佛与菩萨外之凡外权小之人。谓凡愚之人以堕于不如实觉知,故妄见诸法有缚有解,如见空华。

  “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谓于一切法之有、无等相之中,皆无众生可得。此即是言:人法无我。若无众生相可得,则谁缚谁脱?若是无众生于其中,则缚但法缚,脱但法脱,其中无人,是故言:无有作者、受者,以无人故。

  【义贯】

  “复次大慧,彼”相续与不相续之一切法“中”,亦本来“无有若”系“缚、若解”脱,然而除佛及菩萨摩诃萨外,其“余”一切愚夫,以“堕”于“不如实觉知”,故妄见诸法实“有缚有解;所以”说诸法实无缚无解之原因“者何?谓于一切法”之“有”及“无有”等相中,皆“无众生”相“可得故”,法中既无人,是故无有缚脱。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注释】

  “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贪恚痴”,为过去之发业无明。“爱未来有”,即爱来生,此为现在之润生无明。“喜爱俱”,即与喜爱共俱,谓若来世投生时,即生喜爱,此为未来之润业无明。此句谓:由现在之爱水,润过去三毒业,而希求未来之果,将来业熟之后受生,于入胎之际,起喜爱之心,而受五阴相。以此三种于三世相续不断,故有生死相续不断相。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趣”,指五趣,或六趣。若言五趣,则将阿修罗趣属天道摄,以阿修罗之福报似天,而其男丑女美,故又称非天;又,以其不似天人不论男女皆美故称非天。此句谓:以有此三种相续,故令众生有诸趣相续不断之事。

  “彼相续者续五趣”:谓所谓相续者,不是指其他而是指众生相续于五趣受生而言。

  “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若达烦恼三毒性空,爱心顿息,则彼相续相实不可得,不相续相亦不可得,是故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又,须得缚脱皆无,方为真解脱;若单是无相续,或单是无不相续,则仍是相续!必须缚脱两忘,方达真无相续。

  【义贯】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种法“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之“有”(爱未来生),以及受生时与“喜爱”之情共“俱。以”有“此”三种法于三世中“相续,故”令众生“有”于诸“趣相续”不断之事。“彼相续”之义“者”,乃指众生相“续”于“五趣”受生。“大慧,”若真“相续断者”,则见本来“无有相续”与“不相续相”可得。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注释】

  “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以根境识三者和合为缘,所作之方便,产生之幻相,于此而计著,便有诸识相续无间地生起。

  “方便计著,则有相续”:若于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计著,则有相续相产生。

  “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识既从缘而生,故了本无体,因而三和合缘所生之识便不断而断;识断,便现真智,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

  【义贯】

  “复次大慧”,由根境识“三”者“和合”为“缘”所“作”之“方便”而现之诸幻相,若于此而生“计著”,便有诸“识相续无间”地“生”起;若于此等心境“方便”和合所生之法,更起“计著,则有”诸趣“相续”相产生。若“三和合缘”所生之“识断”,则“见”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门,于是“一切”生死“相续”相便“不”再“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注释】

  “不真实妄想”:“不真实”,即是虚妄。

  “是说相续相”:是则名为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若能了知彼一切虚妄法之实相,皆是无所有。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诸性”,诸法。“摄受”,取著。谓凡愚之人于诸法之实性无所知,只是随言说而取著。

  “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愚夫为妄想所缚,相续不断,而不能以智观察照破疑网而自出。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取著虚妄“不真实”之“妄想”分别,“是”则我所“说”名为“相续相”者;“若”能如实了“知彼”一切虚妄法之“真实”之相,本无所有,“相续网则断”。

  凡愚之人“于诸”法之真“性无”所“知”,不能观察相续体空,故但“随言说”而“摄受”取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诸“愚夫”为自心“妄想”所“缚”亦如是,其妄想无间“相续”而“不”能以智“观察”照破自心所现之虚妄相续网而自出。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注释】

  “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彼彼”,种种、各各。以种种妄想心,去妄想分别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起之境界现起。

  “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但”,只。“耳”,而已。然非实有彼诸法之自性,只是自心妄想自性所现而已。

  “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若一切法只是自心妄想性所现,而并非外之诸法有实自性,与自心之妄想性相对待而存者。

  “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非”,岂非。“烦恼”,染法。“清净”,净法。“无性”,空无所有性,即断灭之义。此谓:若如是者,世尊岂非变成在说凡夫之烦恼染法,与诸佛之清净法,皆是空无所有,而成断灭了吗?

  “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因为佛说,一切依他起诸法,皆是遍计妄想,而现有自性,非有实自性故。

  【义贯】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种种)“妄想”心,去“妄想彼彼”(种种)法之“性”,因而有种种依他之境界现起;然而“非”实“有彼”诸法之“自性,但”是自心之“妄想自性”(妄想性)所现“耳”。

  “世尊,若但妄想自性,”而“非”外在诸法有实“性自性”与自心之妄想自性“相”对“待”而存在“者”;若真如是者,岂“非为世尊如是说”,就等于说:众生之“烦恼”染法,与诸佛之“清静”法,皆空“无”有“性”,而堕断灭之“过耶?”何以故?

  以佛说“一切”依他起诸“法”,皆是遍计“妄想”而现有“自性”,并“非”诸法有实自“性故”。

  【诠论】

  《华严经》云:“第一义者,所谓无性,无性真如,为诸法体。”故知无性即是真如。而大慧在此之疑者,为疑无性即落断灭,故有此问。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注释】

  “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谓一切法非如愚夫所想,愚夫堕于性自性之妄想分别,而计著诸法之自性为真实。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即妄想性。“性自性相”,即实自性、自相。此谓:而此自心之妄想性,亦非实有自性、自相。亦即,不但所妄想之外境之性为虚妄不实,(外性非性,唯心所现),即此能妄想之心,亦无实自性。因此,能想、所想皆无实自性。

  【义贯】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法唯是妄想,无有实性。“大慧”,一切法“非如愚夫”之堕于“性自性妄想”者所计著为有“真实”自性。(所妄想之外法无性、外性非性,唯心所现)。而“此”自心能“妄想”之“自性”,亦“非”实“有性自性相”(非实有自性、自相:能妄想之心亦非有实自性——依境而起故。)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以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注释】

  “然”:然而。

  “如圣智,有性自性”:“性自性”,在此指圆成实自性。此谓:如以圣智观照,则知诸法皆有圆成实自性。此为:一切法皆为实性所显。

  “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然此非为凡愚之境界。而圣人何以能知见诸法皆有圆成实自性?唯依圣知、圣见、圣慧眼,故能如是了知一切诸法皆有圆成实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即佛知、佛见、佛眼。

  【义贯】

  “然”而,“大慧,如”以“圣智”观照,则知诸法皆“有”圆成实“性自性”,但此非为凡愚之境界;而圣人何以能知见诸法皆有圆成实自性?“以”圣人依“圣知”、依“圣见”、依“圣慧眼,如是”故于一切法之圆成实“性自性”皆能了了“知”见。

  【诠论】

  前两节在于显一切相皆是虚妄:心相、境相皆然。此节则在返相归性,而见一切性相如如。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注释】

  “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若使”,假使。谓假使如佛所说:圣人是以圣人之知、见、慧眼,而见诸法有圆成实性者。

  “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而非以凡夫之肉眼或天眼,能得知见诸法有圆成实性。

  “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既然知见诸法有圆成实性,为佛之境界,非凡愚妄想分别之境界,则愚夫如何能离此妄想,而见实性?因为凡夫不具佛眼及佛之知见,故不能觉知圣人所见之实性事。大慧之意为:因此,凡夫如何能成圣?若不具佛眼,不离凡夫之知见妄想,则不能见真性,岂非成佛无望?而佛曾说一切众生皆毕竟成佛,故有此疑。

  “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彼”,指凡夫。“颠倒”,谓虚妄…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