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因为不能觉知圣人所知之事与圆成实自性,故是颠倒,而“非不颠倒”。
“不见离有无相故”:不见诸法离有无相,故非颠倒,以若有所见,即是颠倒故:若有所见,不论是见真,见妄,皆是虚妄,皆是颠倒见;因此大慧说:凡夫以不见真故亦不颠倒。而上面一句则正好相反:以凡夫不见真,故成颠倒!如是则凡夫究竟是颠倒、还是不颠倒?若凡夫不颠倒,则凡圣相滥;若凡夫是颠倒,则以此句所见,并不颠倒(以不见真故。)
【义贯】
“大慧白佛言:若使”(假使)“如”佛所说:“圣”人为“以圣知、圣见、圣慧眼”,而了了知见诸法有圆成实性,而“非”以凡夫之“天眼”,亦“非”以“肉眼”见。诸法之圆成实“性自性”既是“如是”方能“知”见,即“非如愚夫”以天眼肉眼“妄想”分别之所能知见者;“世尊”,若如是者,则“云何愚夫”得“离”于“是”(此)依于肉眼天眼所得之种种“妄想”,而见实性?以愚夫并无佛之慧眼,因此“不”能“觉”知“圣”人所知见之实“性事故”,是故凡夫岂非成佛无望?
“世尊,”凡圣所见虽然有别,然“彼”凡夫“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能“觉”知“圣”人所见之圆成实“事”之“性自性故”,所以非不颠倒(以凡夫不见真性,故是颠倒,非不颠倒);又,凡夫以“不见”诸法为“离有无相故”,所以亦非颠倒,以若有所见即是颠倒,而凡夫不见,故不颠倒,(此为:凡夫不见真,故不颠倒——如是则正、倒不分,凡、圣相混:因凡愚于正理常有此疑,故大慧提出此问)。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
【注释】
“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圣人亦不如是生分别见,亦不随幻化所现染事而生妄想分别。
“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由于圣人不以自心所现幻染相之境界为真实境界故。
“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然而彼诸圣人亦实见诸法有圆成实性自性相,若如是者,则妄想自性亦如是而于圣智中现。如是则变成说:圣人亦有妄想!以有所见即是妄想,如前所说。
“不说因无因故”:而世尊并不说凡与圣之境界为有相异之因,或无相异之因,因此我说:圣人亦有妄想,如是圣人即堕成凡夫!以世尊不说凡圣相异因之有无,因此,等于是世尊默许说:圣人亦见凡夫之所见者,亦即,圣人亦见妄相,故亦有妄想。
“谓堕性相见故”:世尊为何不说?以世尊若说(不论是说有因、或无因,而令凡圣相异)便堕于诸法性相之分别见。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若说:圣人所行者,为异于凡愚之境界,非如彼等凡愚之妄想分别,世尊若如是说,则有无穷之过失。何以故?以圣人之境界既不同于凡愚,而一作如是说,即是落有所分别,若圣人与凡夫有分别,则圣人便是有妄想分别,如是岂非凡圣皆为有妄想分别?如是则染净、凡圣、一切法皆坏,岂不是有无穷之过失?
【义贯】
“世尊”,一切“圣”人“亦不如是”生分别“见”,亦不“如”幻化所现染“事”而生“妄想”分别,此为由于圣人“不以自”心所现幻染“相”之“境界为”真实“境界故”。
“世尊,”然而“彼”诸圣人“亦”见诸法有圆成实“性自性相”,若如是者,则“妄想自性”亦“如是”而于圣智中“现”,即圣与凡皆有妄想;何以故?以世尊并“不说”成凡或作圣,为有相异之“因”,或并“无”相异之“因故”。为何不说凡圣之因为有、为无?“谓”若说有无者,则“堕”于诸法“性相”之分别“见故”。若世尊说:圣人所行者,为“异”于凡愚之“境界,非如彼等”凡愚之妄想分别,世尊若作“如是”说者,则有“无穷”之“过”失。(以圣人既有别于凡夫,则是圣人自心亦有分别,如是则凡圣同有妄想分别,一切法则乱、坏。)
【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注释】
“不觉性自性相故”:谓凡夫以不觉知圣人所知之性自性相。
“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既不知有性自性相,则不可说“妄想自性”是由“性自性相”而生。“因”,由于。以知则有分别,有分别方生妄想;今不知:则无从分别,既不分别,应不生妄想。
“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彼凡夫人云何能知妄想实非妄想,而能如实了知妄想所起之端?
【义贯】
“世尊,”凡夫以“不觉”知圣人所知之“性自性相故”,故实无妄想分别;“世尊”,因为凡夫既不知有性自性相,则“亦非”可言凡夫之“妄想自性”是“因”为对“性自性相”起分别而生的,以不知则无从分别之。若如是者,则“彼”凡夫之人“云何”能得知“妄想”实“非妄想”,而“如实”了“知妄想”所起之端?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
【注释】
“妄想异,自性相异”:由于愚夫之妄想分别有异,则其所见之自性相亦各异。
“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不相似”,即相异。谓:这是因为众生各依不相似(相异)之因,故令自心妄想所现之诸法自性相,有种种差别。“不相似因”,如凡外邪小之种种见皆不同。
“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彼”,指一切诸法。谓彼一切诸法本身本来各各皆自不生妄想分别,而作是念言:我等为一为异、为常为断等;然而彼自不分别之诸法,如何却能令诸愚夫堕于不如实知,而生妄想?简言之:自不妄想之诸法,云何能令众生生妄想?这可见妄想在于人,不在法;在心,不在境。因此,若心静则境寂,人法双忘。
【义贯】
“世尊”,由于凡夫之“妄想”分别有所差“异”,故其所见之诸法“自性相”亦各“异”(心异则所见境异)。“世尊,”这是因为众生皆各依“不相似”(相异)之“因”去取著,所以令自心“妄想”所现之诸法“自性相”有种种差别(或现一、异,或现断、常、有、无等等相)。“彼”一切诸法,“云何”本来皆“各各”自“不”生任何“妄想”分别,谓我等为一、为异、为常、为断(法本无言),“而”却能令诸“愚夫”堕于“不如实知”,以致生种种妄想分别?这岂非因与果不相当?(以因性不妄想,果性亦应不妄想,才相当。)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注释】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然佛说法,皆为欲令众生得离于妄想,了知诸法皆非实有,而说如自心妄想所现之一切相,皆不如实而有。
“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著,圣智所行境界计著,堕有见”?:“遮”,遮断、遮止,令不起。“有、无有见”,即有无二见。“事自性”,指世间及出世间种种事,佛法与非佛法。此谓:世尊何故遮止众生令不依有、无二见,因此不对世出世种种幻事之自性起计著为实有实无——然后,却又于别处说圣智所行境界为实有,令人计著,因此反而堕于有见?
“说空法非性”:谓世尊又说空法亦非有自性,而令人堕于无见。以若连空法都无,则一切法皆都无。
“而说圣智自性事”:而后却又说圣智自性事为实有,复令人堕于有见。
【义贯】
“然”而佛说法皆“为”欲令“众生”得“离”于“妄想”,了知诸法皆非实有“故”,而“说如”自心“妄想”所现之一切“相”,皆“不”是“如实”而“有”;既然如是,则“世尊何故”要先“遮”止“众生”妄想,令不依于“有、无有”之二妄想“见”,致令不对世出世种种幻“事”之“自性”起“计著”;然后世尊却又于他处说“圣智所行境界”为实有,反而又令人“计著”,因此复“堕”于“有见”之妄想,此为何故?世尊又“说空法”(之理)“非”有自“性”(空法亦空),因此再令人堕于无见之妄想;“而”后世尊却又再“说圣智自性事”为如实而有,复令人堕常见妄想,世尊云何一再自语相违?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注释】
“非我说空法非性”:并非我说空法非有自性,而堕于断见、无见。
“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亦不是因为堕于有见,而说圣智自性事。
“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然为令众生离于对甚深法之恐怖故,因而以种种方便而曲示真理。
“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以众生自无始以来,即遍计执著诸法之性自性体相为实有、实无,以此执著故,若闻诸法实相为离有无,即生恐怖:著有者怖空,著空者厌有。
“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于圣智事之自性计著起有、无相之见者,为令彼离于有无见故,因此说究竟真空之法。
“我不说性自性相”:是故我实非说一切法性自性体相为有为无,以法离有无,故不可说。
【义贯】
“佛告大慧:”并“非我说空法非”有自“性”,而堕于断见、无见;“亦不”是因为“堕”于“有见”,而“说圣智”所知诸法“自性”之“事;然”而我“为令众生离”于“恐怖”诸法究竟实相之“句故”,而以种种方便,曲示真理,以诸“众生”自“无始以来”,遍“计”执“著”诸法“性自性”体“相”为实有、实无,若闻实相离相,离于有无,则生恐怖(以上为对世法起计著者);又有众生,于“圣智事自性”起“计著”有、无“相”之“见”,我即为之“说”究竟真“空”之“法”,令彼离于对圣事起有无之妄想计著(以上是对圣法起计著者);…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