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P17

  ..續本文上一頁爲令愚夫不生恐怖,則不說外,其余皆可視機而廣說或略說。

  “愚夫墮有無見”:以愚夫之墮有無惡見者,一聞離于有無、究竟中道之如幻如夢法,即大恐怖。

  “莫令恐怖,遠離摩诃衍”:“摩诃衍”,全名爲摩诃衍那(Mahayana),義爲大乘,即佛道義;以大乘甚深,小心量人不能容受,是故須循序漸進,令根機漸漸成熟長大,而後爲說深妙大法,勿于非機而說深法,令彼恐怖,不能忍受,而遠離大乘道。

  【義貫】

  “大慧”,一切法不生固然不應立宗,“然菩薩摩诃薩”,亦可應機而爲執境實有、實無者,“說一切法如幻”如“夢”,一切諸境,乃由迷悟不同,而有“現”與“不現相”之別,然皆非實有,爲欲令離有無之執著“故,及”爲令執心爲實者離于“見”聞“覺”知之“過”,曉了唯心無性“故”,若如是者,即“當”爲“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性;除”了“爲”令小根智之“愚夫離”于“恐怖句故”,則不說。

  “大慧”,以諸“愚夫”之“墮”于“有無”惡“見”者,無始來,爲惡見所熏,一聞離有無、究竟中道之如幻如夢法,則生恐怖,菩薩說法,“莫令”彼因“恐怖”,而“遠離摩诃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自性無說,無事無相續,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性緣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

  【注釋】

  “無自性無說”:一切法本無自性,亦無言說。

  “無事無相續”:實無生滅事,亦無五陰相續相。

  “彼愚夫妄想,如死屍惡覺”:“惡覺”,惡知惡覺,即邪見。謂而彼愚夫妄想分別,立不生宗,其惡知惡覺即猶如死屍之無知。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無所生”:謂正理之一切法不生,乃當體不生,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謂須至于究竟斷滅之無所生,方成其所謂之“不生”。

  “性緣所成就”:“性”,勝性。“緣”,作者等緣。謂外道之勝性及作者等緣所成就之不生,非佛所說緣空之不生。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謂一切法不生,有智之人尚不作不生之想,豈作“不生”爲有生而立宗乎?

  “彼宗因生故,覺者悉除滅”:彼不生宗乃因“生”而有故,覺者于此妄想則悉除滅,不起心立少法。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法本“無自”體“性”,亦“無”言“說”,實“無”生滅“事”,亦“無”五陰“相續”相,然而“彼愚夫妄想”分別,而立不生宗,卻“如死屍”一般,落于無知之“惡覺”。

  正理之“一切法不生”者,乃當體不生,並“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謂須“至”于究“竟”斷滅之“無所生”,方成不生。外道之勝“性”、及微塵、作者等“緣所成就”之不生,非佛所說緣空之不生。

  “一切法不生,”有智“慧者”于是中尚“不作”不生之“想”,而況以不生爲有生,而建立不生之宗乎?“彼”不生“宗”乃“因生”而有“故”,然而“覺者”于此妄想則“悉除滅”,不起心立少法。

  【譬如翳目視,妄見垂發相;計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施設于叁有,無有事自性;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相事設言教,意亂極震掉;佛子能超出,遠離諸妄想。

  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愚夫如是惑,聖見則不然。】

  【注釋】

  “施設于叁有,無有事自性”:“施設”,建立。“叁有”,叁界。謂以假名施設于叁界,而叁界乃凡夫妄想所現,其實無有實事之自體性。

  “施設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然愚夫卻由此假名施設事之自性,而思惟分別,橫起妄想計度。

  “相事設言教,意亂極震掉”:“相”,名相。“意亂”,心意動亂。“震掉”,“掉”同“悼”,震驚悲悼。此謂,以假名相所施設之言教,凡愚由起意妄想分別,而動亂心識,極其震驚或悲悼,以非其境界故。

  “佛子能超出”:唯有佛子能當體超出。“佛子”,菩薩。

  “非水水想受,斯從渴愛生”:謂陽焰非水,而群鹿卻起實水之想與覺受。如是之妄想與覺受,爲從自心之渴愛生。

  【義貫】

  “譬如”人以“翳目”而“視”,則“妄見”空中有五色“垂發”(毛輪)之“相”現;妄想“計著”諸法之“性”爲實有實無“亦然”,此乃“愚夫”依“邪”見而“妄想”分別者。

  假名“施設于叁有”,而叁界乃凡夫妄想所現,並“無有”實“事”之“自”體“性”;然愚夫卻依此假名“施設事”之如幻“自性”,而“思惟”分別,橫“起妄想”計度。

  以假名“相事”所施“設”之聖“言教”,凡愚于此起“意”分別、動“亂”心識,因而“極”其“震”恐悲“掉”(悼),以非其境界故,壞其邪見故。唯有“佛”之真“子能”當體究竟“超出”一切,而“遠離諸妄想”。

  陽焰“非水”,而群鹿卻起實“水”之“想”與覺“受”,如“斯”之妄想與覺受,乃“從”自心之“渴愛生;愚夫”見境而起“如是”妄“惑”,若以“聖”智照“見則不然”。

  【聖人見清淨,叁脫叁昧生,遠離于生滅,遊行無所有;

  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平等,從是生聖果。

  雲何性非性?雲何爲平等?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

  【注釋】

  “聖人見清淨”:最初八句爲重頌“我住自得空法”。“清淨”,因聖人安住真空之法,達境唯心,心亦不取,故名清淨。又聖人以正智,觀見叁界之相,無有煩惱生死,故雲清淨。

  “叁脫叁昧生”:由見清淨無著,而叁解脫之叁昧妙門生起。“叁昧”,定慧等持。

  “遊行無所有”:“無所有”,即真空、無相之境界。

  “修行無所有,亦無性非性”:“性非性”,有性無性,亦即有、無。謂聖人如是修行真無所有之無相境界,然亦不墮有、無之妄計,以一墮有、無性,即非無所有。“修行無所有”,凡所修行皆空無相,故雲“無所有”。

  “性非性平等”:聖人徹見有無悉皆平等。

  “雲何性非性?雲何爲平等”?:謂凡夫雲何而見叁界諸法有性與非性之別?而聖人雲何而得見一切法平等?

  “謂彼心不知,內外極漂動”:這是由于彼凡夫人心不了知諸法一相,而妄想分別,則見內根身、外器界一切法,皆極其漂蕩動亂無常,以其心不寂,故所見亦不寂,此乃心生法生也。

  “若能壞彼者,心則平等見”:若能壞彼妄想,其心則能生平等之見。

  【義貫】

  “聖人”之知“見清淨”無著,故“叁”解“脫”之“叁昧”妙門從是而“生”,因此而得“遠離于生滅”之妄想,“遊行”于“無所有”、真空無相之境界。聖者如是“修行”真“無所有”之無相境界,“亦無”有“性”與“非性”之妄計,究竟遠離有無之見,徹見有“性”與“非”有“性”悉皆“平等,從是”而“生”一切“聖”智之“果”。

  凡夫“雲何”而見叁界諸法有“性”與“非性”之別?聖見“雲何”而“爲”當念“平等”,無有妄想分別?“謂彼”愚夫以“心不”了“知”諸法平等一相,故見“內”根身、“外”器界一切諸法“極”其“漂”蕩“動”亂無常,以其心不寂,故所見亦不寂。“若能壞彼”妄想分別“者”,其“心則”生“平等”之“見”。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

  【注釋】

  “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攀緣”,所攀緣。“事”,境界。“不得”,不可得、不可取。此謂:心所攀緣之境界,以智慧觀察,悉不可得。

  “是施設量建立施設”:唯是假名施設量所建立施設者。施設即前面所說妄想所建立之境界。

  “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不但所攝受之境非有自性,連能攝受之心亦非有自性。

  “以無攝故,智則不生”:“無攝”,無能攝、所攝。“攝”,即取。謂以實無能、所取,心境皆亡,故智實不生。此爲離能離所、心量亦亡之究竟寂靜境界。于此境界,智相亦不可得,故言“不生”。

  “唯施設名耳”:如是心境無性,故唯是妄想施設之假名而已。此即達真了妄。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曰:世尊,如世尊”所“說”者:“如”于心所“攀緣”之境界“事”上,以“智慧”觀察,皆“不”可“得”,唯“是”假名“施設量”所“建立施設”耳;如是觀察已,則見不但“所攝受”之境“非”有自“性”,連能“攝受”之心“亦非”有實自“性;以”徹見實“無”能“攝”、所攝,心境俱泯“故,智”相“則”亦“不生”,湛然常寂,是則心境無性,“唯”是妄想“施設”之假“名耳”。

  【雲何,世尊,爲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爲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爲山岩、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爲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爲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注釋】

  “雲何”:從這以下,是不得如來真意者之問難。在“雲何”之下,唐譯有“何故彼智不得于境?”魏譯有:“若言智慧不能取者”。根據此問難之意,爲指無境以當智,亦即,沒有境界可以爲智所取,稱爲“智不得”,而非說智體亦無,稱爲“智不得”。

  “爲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性”,法,指陰界入等諸法。“異不異”,一、異。此謂:抑或因爲不能覺知陰界入等諸法之自相與共相之一或異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

  “爲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還是因爲太老、太少、眼盲、心昏冥、諸根不具等原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諸境?

  【義貫】

  “雲何”而說智不得于境?“世尊,”是否因“爲不”能“覺”知陰界入諸“性”(諸法)之“自相”與“共相”爲“異”或“不異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耶”

  抑“爲”因諸法“自相、共…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