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令愚夫不生恐怖,则不说外,其余皆可视机而广说或略说。
“愚夫堕有无见”:以愚夫之堕有无恶见者,一闻离于有无、究竟中道之如幻如梦法,即大恐怖。
“莫令恐怖,远离摩诃衍”:“摩诃衍”,全名为摩诃衍那(Mahayana),义为大乘,即佛道义;以大乘甚深,小心量人不能容受,是故须循序渐进,令根机渐渐成熟长大,而后为说深妙大法,勿于非机而说深法,令彼恐怖,不能忍受,而远离大乘道。
【义贯】
“大慧”,一切法不生固然不应立宗,“然菩萨摩诃萨”,亦可应机而为执境实有、实无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一切诸境,乃由迷悟不同,而有“现”与“不现相”之别,然皆非实有,为欲令离有无之执著“故,及”为令执心为实者离于“见”闻“觉”知之“过”,晓了唯心无性“故”,若如是者,即“当”为“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性;除”了“为”令小根智之“愚夫离”于“恐怖句故”,则不说。
“大慧”,以诸“愚夫”之“堕”于“有无”恶“见”者,无始来,为恶见所熏,一闻离有无、究竟中道之如幻如梦法,则生恐怖,菩萨说法,“莫令”彼因“恐怖”,而“远离摩诃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注释】
“无自性无说”:一切法本无自性,亦无言说。
“无事无相续”:实无生灭事,亦无五阴相续相。
“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恶觉”,恶知恶觉,即邪见。谓而彼愚夫妄想分别,立不生宗,其恶知恶觉即犹如死尸之无知。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谓正理之一切法不生,乃当体不生,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谓须至于究竟断灭之无所生,方成其所谓之“不生”。
“性缘所成就”:“性”,胜性。“缘”,作者等缘。谓外道之胜性及作者等缘所成就之不生,非佛所说缘空之不生。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谓一切法不生,有智之人尚不作不生之想,岂作“不生”为有生而立宗乎?
“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彼不生宗乃因“生”而有故,觉者于此妄想则悉除灭,不起心立少法。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法本“无自”体“性”,亦“无”言“说”,实“无”生灭“事”,亦“无”五阴“相续”相,然而“彼愚夫妄想”分别,而立不生宗,却“如死尸”一般,落于无知之“恶觉”。
正理之“一切法不生”者,乃当体不生,并“非”如“彼外道”所立之“宗”,谓须“至”于究“竟”断灭之“无所生”,方成不生。外道之胜“性”、及微尘、作者等“缘所成就”之不生,非佛所说缘空之不生。
“一切法不生,”有智“慧者”于是中尚“不作”不生之“想”,而况以不生为有生,而建立不生之宗乎?“彼”不生“宗”乃“因生”而有“故”,然而“觉者”于此妄想则“悉除灭”,不起心立少法。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著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注释】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建立。“三有”,三界。谓以假名施设于三界,而三界乃凡夫妄想所现,其实无有实事之自体性。
“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然愚夫却由此假名施设事之自性,而思惟分别,横起妄想计度。
“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相”,名相。“意乱”,心意动乱。“震掉”,“掉”同“悼”,震惊悲悼。此谓,以假名相所施设之言教,凡愚由起意妄想分别,而动乱心识,极其震惊或悲悼,以非其境界故。
“佛子能超出”:唯有佛子能当体超出。“佛子”,菩萨。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谓阳焰非水,而群鹿却起实水之想与觉受。如是之妄想与觉受,为从自心之渴爱生。
【义贯】
“譬如”人以“翳目”而“视”,则“妄见”空中有五色“垂发”(毛轮)之“相”现;妄想“计著”诸法之“性”为实有实无“亦然”,此乃“愚夫”依“邪”见而“妄想”分别者。
假名“施设于三有”,而三界乃凡夫妄想所现,并“无有”实“事”之“自”体“性”;然愚夫却依此假名“施设事”之如幻“自性”,而“思惟”分别,横“起妄想”计度。
以假名“相事”所施“设”之圣“言教”,凡愚于此起“意”分别、动“乱”心识,因而“极”其“震”恐悲“掉”(悼),以非其境界故,坏其邪见故。唯有“佛”之真“子能”当体究竟“超出”一切,而“远离诸妄想”。
阳焰“非水”,而群鹿却起实“水”之“想”与觉“受”,如“斯”之妄想与觉受,乃“从”自心之“渴爱生;愚夫”见境而起“如是”妄“惑”,若以“圣”智照“见则不然”。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注释】
“圣人见清净”:最初八句为重颂“我住自得空法”。“清净”,因圣人安住真空之法,达境唯心,心亦不取,故名清净。又圣人以正智,观见三界之相,无有烦恼生死,故云清净。
“三脱三昧生”:由见清净无著,而三解脱之三昧妙门生起。“三昧”,定慧等持。
“游行无所有”:“无所有”,即真空、无相之境界。
“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有性无性,亦即有、无。谓圣人如是修行真无所有之无相境界,然亦不堕有、无之妄计,以一堕有、无性,即非无所有。“修行无所有”,凡所修行皆空无相,故云“无所有”。
“性非性平等”:圣人彻见有无悉皆平等。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凡夫云何而见三界诸法有性与非性之别?而圣人云何而得见一切法平等?
“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这是由于彼凡夫人心不了知诸法一相,而妄想分别,则见内根身、外器界一切法,皆极其漂荡动乱无常,以其心不寂,故所见亦不寂,此乃心生法生也。
“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若能坏彼妄想,其心则能生平等之见。
【义贯】
“圣人”之知“见清净”无著,故“三”解“脱”之“三昧”妙门从是而“生”,因此而得“远离于生灭”之妄想,“游行”于“无所有”、真空无相之境界。圣者如是“修行”真“无所有”之无相境界,“亦无”有“性”与“非性”之妄计,究竟远离有无之见,彻见有“性”与“非”有“性”悉皆“平等,从是”而“生”一切“圣”智之“果”。
凡夫“云何”而见三界诸法有“性”与“非性”之别?圣见“云何”而“为”当念“平等”,无有妄想分别?“谓彼”愚夫以“心不”了“知”诸法平等一相,故见“内”根身、“外”器界一切诸法“极”其“漂”荡“动”乱无常,以其心不寂,故所见亦不寂。“若能坏彼”妄想分别“者”,其“心则”生“平等”之“见”。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注释】
“如攀缘事,智慧不得”:“攀缘”,所攀缘。“事”,境界。“不得”,不可得、不可取。此谓:心所攀缘之境界,以智慧观察,悉不可得。
“是施设量建立施设”:唯是假名施设量所建立施设者。施设即前面所说妄想所建立之境界。
“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不但所摄受之境非有自性,连能摄受之心亦非有自性。
“以无摄故,智则不生”:“无摄”,无能摄、所摄。“摄”,即取。谓以实无能、所取,心境皆亡,故智实不生。此为离能离所、心量亦亡之究竟寂静境界。于此境界,智相亦不可得,故言“不生”。
“唯施设名耳”:如是心境无性,故唯是妄想施设之假名而已。此即达真了妄。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曰:世尊,如世尊”所“说”者:“如”于心所“攀缘”之境界“事”上,以“智慧”观察,皆“不”可“得”,唯“是”假名“施设量”所“建立施设”耳;如是观察已,则见不但“所摄受”之境“非”有自“性”,连能“摄受”之心“亦非”有实自“性;以”彻见实“无”能“摄”、所摄,心境俱泯“故,智”相“则”亦“不生”,湛然常寂,是则心境无性,“唯”是妄想“施设”之假“名耳”。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注释】
“云何”:从这以下,是不得如来真意者之问难。在“云何”之下,唐译有“何故彼智不得于境?”魏译有:“若言智慧不能取者”。根据此问难之意,为指无境以当智,亦即,没有境界可以为智所取,称为“智不得”,而非说智体亦无,称为“智不得”。
“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性”,法,指阴界入等诸法。“异不异”,一、异。此谓:抑或因为不能觉知阴界入等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之一或异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
“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还是因为太老、太少、眼盲、心昏冥、诸根不具等原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诸境?
【义贯】
“云何”而说智不得于境?“世尊,”是否因“为不”能“觉”知阴界入诸“性”(诸法)之“自相”与“共相”为“异”或“不异故”,因而令彼“智不”能“得”于境“耶”
抑“为”因诸法“自相、共…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