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P18

  ..续本文上一页相”及“种种性”(种种法)之“自性”互“相隐蔽故”,而令“智不得”于诸境“耶”

  或“为”因“山岩、石壁,地、水、火、风”等之“障”蔽“故”,而令“智不”能取“得”诸境“耶”

  抑“为”因“极远”或“极近故”,而令“智不”能“得”于境界“耶”

  抑“为”因太“老”、太“小”、目“盲”、心昏“冥。诸根不具故”,而令“智不”能“得”于诸境“耶”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注释】

  “以有事不得故”:“事”,境界。以有境界而却不能得知,故不能说是有智;因为智以了境为功,今既有境界,而智却不能了知,即不能说有智,应名无智。

  【义贯】

  “世尊,若”因“不”能“觉”知诸法之“自共相”为“异”与“不异”,种种不同之相,而令“智不得”境“者”,则“不应说”有“智,应说无智,以”实“有”境界“事”,而于彼却“不”能“得”知“故”。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

  世尊,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会尔焰故名为智。】

  【注释】

  “有尔焰故智生,非无性”:“尔焰”,所知境。谓以有所知境故能引智生,然而并非无所知境之性。

  “会尔焰故名为智”:以智去会合所知境,而了知之,即名为智。

  【义贯】

  “若复”因阴界入诸法之“种种自共相”与“性自性”(种种性、相)互“相隐蔽故”,而令“智不得”于境“者,彼亦无智,非是”有“智”。

  “世尊,”以确“有尔焰”(所知境)存在“故”应能引“智生”,然而并“非无”所知境之“性”,而却于彼不能了知,因此是无智;以用智去“会”合“尔焰”境,而了知之,“故名为智”。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义贯】

  或者、“若”因“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太“老”、太“小”、目“盲”、心“冥,诸根不具”等种种内外障碍,而令“智不”能“得”于诸境“者,此亦非”有“智,应是无智,以”实“有”境界“事”,而却于彼“不可得”知“故”。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注释】

  “不如是;无智应是智”:并非如此,并不如你所说的无有智慧,应是有智。

  “非非智”:并非非有智;亦即并非无智。

  “我不如是隐复说攀缘事”:我不如是由于前境隐蔽,令凡夫不能了知,即说:实有所攀缘之境事,然却无智。以上为总斥大慧所说之执“有境无智”。

  “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我所说之智慧不得于境者,是指了悟一切法皆是假名施设量之所建立,并无实体;亦即,以智慧观之,不执境为实有,故说智不得,并非有而不得,而是以其非实有而不得;以非实有,故不可得,是名“不得”。此则大异于大慧所误解者,大慧以为境为实有,只因种种因缘所障而不能得,故称不得;而反以此谬误之智“不得”而说成是“无智”。简言之,“不得”是智,是圣人以甚深智慧观察,了法无相、无实自性,皆不可得,因此在这“不得”之圣言量本身,即是甚深智慧。而凡夫不了此,见相,计著,欲有所得,反而计“有所得”名智;若说“不得”,彼反以为是无智,如是颠倒见,故生流转。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有与无等一切外法皆非有自性。“外性”,外法之性,即外法。

  “知而事不得”:以如是了知,知一切境界皆不可得,以无自性故。“事”,即心所攀缘之境界。

  “不得故,智于尔焰不生”:以了境不可得,故境不牵心,心不缘境,心境两忘,因此圆明寂照之智于尔焰境便不生妄想攀缘计著,亦即不于境上生心,于相离相,如如不动。

  “顺三解脱,智亦不得”:因此随顺法性而入三解脱门,然于此解脱门,智亦不取得:以有取得,即非空、无相、无愿解脱。以上为如来开阐以无所得而了妄、契真、证三脱门的自证境界。

  “非妄想者”:谓如是圣智不得之境界,非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无始性非性虚伪习智,作如是知”:“性非性”,有无。“习”,熏习。“智”,虚妄分别之智,非真智。谓凡愚由无始世来,对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虚伪熏习,妄分别智计著,而作如是知解。

  “是知彼不知”:如是之知解,即显示彼实不了知。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由于不了知此无知之知,故于外事境处所,及其相之有性无性,妄想分别不断。

  “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著”:谓如来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之所建立,故为之说: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摄受计著计法。

  “于智尔焰而起妄想”:“智”,能知。“尔焰”,所知。谓愚夫于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境,起妄想,种种计著。

  “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以妄想计著故,于外之性非性,观察分别而不能取得,遂起邪见,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

  【义贯】

  “佛告大慧:”并“不如是”,并非如你所说的“无智”,而“应是”有“智”,并“非非”有“智;我”并“不如是”以前境“隐复”,令智不得,而“说”实有所“攀缘”之境界“事”,然却无智。

  我所说之“智慧不得”者,是指了悟一切诸法皆“是”假名“施设量”之所“建立,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现量”,所见之“有”与“无有”等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

  此即是如实了“知而”见一切“事”境界皆“不”可“得”,以了境实“不”可“得故”,境不牵心,心不缘境,故“智于尔焰”境“不生”妄想,心境皆寂,因此能随“顺”而入“三解脱”门,然于此解脱,以“智”观察“亦不得”其量。如是之圣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以愚夫由“无始”世来,对一切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虚伪”熏“习”所成之妄分别“智”计著,而“作如是知”解;而如“是”之“知”解,即显示“彼”实“不”了“知”;由于不了知此知之妄,“故于外事”境“处所”,及其“相”之有“性无性,妄想”分别“不断”。如来为令凡愚觉了一切诸法皆唯“自心现量”之所“建立”,故为“说”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摄受计著”诸法,“不”能“觉”知唯是“自心”所“现量”,致“于”能知之“智”及其所缘之“尔焰”境“而起”种种“妄想”计著;以“妄想”计著“故”,因而于“外”法之“性非性”(有无)“观察”分别,然而却“不”能“得”知其究竟,遂起邪见,于是“依”著“于断”灭恶“见”,言智为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语: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

  【注释】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事”,境界。谓若言实有所攀缘之境界,而智慧不能观察见之,即说此为无智,或非有智。“智慧不观察”即颂上“智不得”。

  “是妄想者说”:是为妄想计著见者说,非智者之言。以计有外境可缘著,是凡夫之智;了境唯心者,是正智之智。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相”,自共相。谓若于阴界入诸法异、不异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观察而得者。此即颂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

  “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或由于种种障碍、及太远、太近等所致,而不得者,亦是无智。作如是说者,名为邪智,非真智。

  “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或言由于年纪太老、太小,及诸根不完具,或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说无智。

  “而实有尔焰,是亦说邪智”:而同时却言实有所知之尔焰境界,如是说者,亦是邪智妄计。盖以随境有无,但是妄想;真智者,即不随境生灭。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言实“有诸”所“攀缘”之境“

  事”,而“智慧不”能“观察”而见,即说“此”为“无智”、或“非”有“智,是”为“妄想”计著见“者说”,非智者所道。

  若复言“于”阴界入诸法,异、“不异”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观察”而得者,即说是无智,或由于种种“障碍及”太“远”、太“近”等所致,而不得者,亦是无智;如“是”说者,“名为邪智”,非为真智。

  或言由于太“老”、太“小、诸根”不具、及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说无智慧,“而”同时却言“实有”所知之“尔焰”境界,“是亦说”名为“邪智”,非圣言也,以正智不随境生灭故。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现外性相故,著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注释】

  “回转”:回向转变,谓回内向外,转智为识,转净为染。

  “自宗通及说通”:即自心本具足之宗通及说通。

  “著自心现外性相故”:执著自心所现外法,为实有实无,这是因不善了知宗通相所致。

  “著方便言说”:执著如来以智慧方便所立之言说之教,此为以不了说通之所致。

  “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四句清净”,即离于四句之义,以离四句,故得四句皆净,而不染著…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