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P18

  ..續本文上一頁相”及“種種性”(種種法)之“自性”互“相隱蔽故”,而令“智不得”于諸境“耶”

  或“爲”因“山岩、石壁,地、水、火、風”等之“障”蔽“故”,而令“智不”能取“得”諸境“耶”

  抑“爲”因“極遠”或“極近故”,而令“智不”能“得”于境界“耶”

  抑“爲”因太“老”、太“小”、目“盲”、心昏“冥。諸根不具故”,而令“智不”能“得”于諸境“耶”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得故。】

  【注釋】

  “以有事不得故”:“事”,境界。以有境界而卻不能得知,故不能說是有智;因爲智以了境爲功,今既有境界,而智卻不能了知,即不能說有智,應名無智。

  【義貫】

  “世尊,若”因“不”能“覺”知諸法之“自共相”爲“異”與“不異”,種種不同之相,而令“智不得”境“者”,則“不應說”有“智,應說無智,以”實“有”境界“事”,而于彼卻“不”能“得”知“故”。

  【若複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

  世尊,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焰故名爲智。】

  【注釋】

  “有爾焰故智生,非無性”:“爾焰”,所知境。謂以有所知境故能引智生,然而並非無所知境之性。

  “會爾焰故名爲智”:以智去會合所知境,而了知之,即名爲智。

  【義貫】

  “若複”因陰界入諸法之“種種自共相”與“性自性”(種種性、相)互“相隱蔽故”,而令“智不得”于境“者,彼亦無智,非是”有“智”。

  “世尊,”以確“有爾焰”(所知境)存在“故”應能引“智生”,然而並“非無”所知境之“性”,而卻于彼不能了知,因此是無智;以用智去“會”合“爾焰”境,而了知之,“故名爲智”。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義貫】

  或者、“若”因“山岩、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太“老”、太“小”、目“盲”、心“冥,諸根不具”等種種內外障礙,而令“智不”能“得”于諸境“者,此亦非”有“智,應是無智,以”實“有”境界“事”,而卻于彼“不可得”知“故”。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複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爾焰不生,順叁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僞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于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于智爾焰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于斷見。】

  【注釋】

  “不如是;無智應是智”:並非如此,並不如你所說的無有智慧,應是有智。

  “非非智”:並非非有智;亦即並非無智。

  “我不如是隱複說攀緣事”:我不如是由于前境隱蔽,令凡夫不能了知,即說:實有所攀緣之境事,然卻無智。以上爲總斥大慧所說之執“有境無智”。

  “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我所說之智慧不得于境者,是指了悟一切法皆是假名施設量之所建立,並無實體;亦即,以智慧觀之,不執境爲實有,故說智不得,並非有而不得,而是以其非實有而不得;以非實有,故不可得,是名“不得”。此則大異于大慧所誤解者,大慧以爲境爲實有,只因種種因緣所障而不能得,故稱不得;而反以此謬誤之智“不得”而說成是“無智”。簡言之,“不得”是智,是聖人以甚深智慧觀察,了法無相、無實自性,皆不可得,因此在這“不得”之聖言量本身,即是甚深智慧。而凡夫不了此,見相,計著,欲有所得,反而計“有所得”名智;若說“不得”,彼反以爲是無智,如是顛倒見,故生流轉。

  “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覺了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現量,有與無等一切外法皆非有自性。“外性”,外法之性,即外法。

  “知而事不得”:以如是了知,知一切境界皆不可得,以無自性故。“事”,即心所攀緣之境界。

  “不得故,智于爾焰不生”:以了境不可得,故境不牽心,心不緣境,心境兩忘,因此圓明寂照之智于爾焰境便不生妄想攀緣計著,亦即不于境上生心,于相離相,如如不動。

  “順叁解脫,智亦不得”:因此隨順法性而入叁解脫門,然于此解脫門,智亦不取得:以有取得,即非空、無相、無願解脫。以上爲如來開闡以無所得而了妄、契真、證叁脫門的自證境界。

  “非妄想者”:謂如是聖智不得之境界,非如愚夫之所妄想者。

  “無始性非性虛僞習智,作如是知”:“性非性”,有無。“習”,熏習。“智”,虛妄分別之智,非真智。謂凡愚由無始世來,對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虛僞熏習,妄分別智計著,而作如是知解。

  “是知彼不知”:如是之知解,即顯示彼實不了知。

  “故于外事處所,相性無性,妄想不斷”:由于不了知此無知之知,故于外事境處所,及其相之有性無性,妄想分別不斷。

  “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謂如來爲令凡愚覺了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現量之所建立,故爲之說: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攝受計著計法。

  “于智爾焰而起妄想”:“智”,能知。“爾焰”,所知。謂愚夫于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境,起妄想,種種計著。

  “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于斷見”:以妄想計著故,于外之性非性,觀察分別而不能取得,遂起邪見,依著于斷滅惡見,言智爲無。

  【義貫】

  “佛告大慧:”並“不如是”,並非如你所說的“無智”,而“應是”有“智”,並“非非”有“智;我”並“不如是”以前境“隱複”,令智不得,而“說”實有所“攀緣”之境界“事”,然卻無智。

  我所說之“智慧不得”者,是指了悟一切諸法皆“是”假名“施設量”之所“建立,覺”了一切諸法皆是“自心現量”,所見之“有”與“無有”等一切“外”法之“性”皆“非”有自“性”。

  此即是如實了“知而”見一切“事”境界皆“不”可“得”,以了境實“不”可“得故”,境不牽心,心不緣境,故“智于爾焰”境“不生”妄想,心境皆寂,因此能隨“順”而入“叁解脫”門,然于此解脫,以“智”觀察“亦不得”其量。如是之聖智究竟不得少法之境界,“非”凡夫“妄想”所及“者”,以愚夫由“無始”世來,對一切諸法之有“性、非”有“性”,以“虛僞”熏“習”所成之妄分別“智”計著,而“作如是知”解;而如“是”之“知”解,即顯示“彼”實“不”了“知”;由于不了知此知之妄,“故于外事”境“處所”,及其“相”之有“性無性,妄想”分別“不斷”。如來爲令凡愚覺了一切諸法皆唯“自心現量”之所“建立”,故爲“說”凡夫以著“我、我所相”,而“攝受計著”諸法,“不”能“覺”知唯是“自心”所“現量”,致“于”能知之“智”及其所緣之“爾焰”境“而起”種種“妄想”計著;以“妄想”計著“故”,因而于“外”法之“性非性”(有無)“觀察”分別,然而卻“不”能“得”知其究竟,遂起邪見,于是“依”著“于斷”滅惡“見”,言智爲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語:

  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此無智非智,是妄想者說。

  于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障礙及遠近,是名爲邪智。

  老小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實有爾焰,是亦說邪智。】

  【注釋】

  “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此無智非智”:“事”,境界。謂若言實有所攀緣之境界,而智慧不能觀察見之,即說此爲無智,或非有智。“智慧不觀察”即頌上“智不得”。

  “是妄想者說”:是爲妄想計著見者說,非智者之言。以計有外境可緣著,是凡夫之智;了境唯心者,是正智之智。

  “于不異相性,智慧不觀察”:“相”,自共相。謂若于陰界入諸法異、不異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觀察而得者。此即頌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

  “障礙及遠近,是名爲邪智”:或由于種種障礙、及太遠、太近等所致,而不得者,亦是無智。作如是說者,名爲邪智,非真智。

  “老小諸根冥,而智慧不生”:或言由于年紀太老、太小,及諸根不完具,或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說無智。

  “而實有爾焰,是亦說邪智”:而同時卻言實有所知之爾焰境界,如是說者,亦是邪智妄計。蓋以隨境有無,但是妄想;真智者,即不隨境生滅。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言實“有諸”所“攀緣”之境“

  事”,而“智慧不”能“觀察”而見,即說“此”爲“無智”、或“非”有“智,是”爲“妄想”計著見“者說”,非智者所道。

  若複言“于”陰界入諸法,異、“不異”之自共“相”之“性,智慧不”能“觀察”而得者,即說是無智,或由于種種“障礙及”太“遠”、太“近”等所致,而不得者,亦是無智;如“是”說者,“名爲邪智”,非爲真智。

  或言由于太“老”、太“小、諸根”不具、及心昏“冥”等,“而”令“智慧不生”,因此說無智慧,“而”同時卻言“實有”所知之“爾焰”境界,“是亦說”名爲“邪智”,非聖言也,以正智不隨境生滅故。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無始虛僞惡邪妄想之所回轉,回轉時,自宗通及說通,不善了知,著自心現外性相故,著方便說,于自宗四句清淨通相,不善分別。】

  【注釋】

  “回轉”:回向轉變,謂回內向外,轉智爲識,轉淨爲染。

  “自宗通及說通”:即自心本具足之宗通及說通。

  “著自心現外性相故”:執著自心所現外法,爲實有實無,這是因不善了知宗通相所致。

  “著方便言說”:執著如來以智慧方便所立之言說之教,此爲以不了說通之所致。

  “于自宗四句清淨通相”:“四句清淨”,即離于四句之義,以離四句,故得四句皆淨,而不染著…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