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謂于自心宗本離四句法之清淨通相,不能了知。
【義貫】
“複次大慧,愚癡凡夫”,由于“無始”世來,爲自心“虛僞惡邪妄想之所回”向“轉”變,當其“回轉時”,即令其于“自”心本有之“宗通及說通,不”能“善了知”:一者,以不了自宗通,而執“著自心”所“現”之“外”法“性相”爲實有實無“故”;二者,以不了說通,因而執“著方便”言“說”教中之名字章句,而“于自”心“宗”本離“四句”法,離過絕非、“清淨”無相之“通相不”能“善分別”明了。
【诠論】
這是如來作結論說,由于不善宗、說二通,才會如是謬興問難。大慧方才舉智不得之義爲問,不知所謂智不得,是說心境既空,智體亦寂,稱爲智不得;反而說是智不能覺知諸法之一異等相,或由于山壁等外障、老小盲冥等內障,智不知境,稱爲“智不得”。如來答以:知“無得”之知,方是真知。因此在此作結論說:凡夫之所以不知聖智之知,而謬以爲無智者,蓋由于凡愚自無始來,由虛僞妄想分別之所回轉,因而于本有之自宗通與說通,變成不能了知,以不了知故,而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及著言說,因此不能善入離過絕非,清淨之實相境界。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爲我分別說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薩摩诃薩,善于二通,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
【注釋】
“來世凡夫聲聞緣覺,不得其短”:“不得其短”,“短”,偏廢之義。謂于宗通而于說不通,則其短在于不能善化導他人;于說通而于宗不通,則其短在于自行不得其旨;二者俱通,則無有短少。此謂于未來世,教化凡夫,二乘,令于此二通無有偏廢之短。
【義貫】
“大慧白佛言:誠如尊教;惟願世尊爲我分別”開示“說通及宗通”相,令“我及”其“余”諸“菩薩摩诃薩,善”通達“于”此“二通”法,而于未“來世”,以此二通法,教化諸“凡夫、聲聞、緣覺”,令于此二通平等修學,“不得其”偏廢之“短”。
【诠論】
前面大慧菩薩已問過宗通與說通,此處爲什麼再問
前面的宗說二通,是通于叁乘的,如前經文所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而此處的宗說二通,即是佛所自證,不共叁乘的,如下面經文所說;“叁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上面已達叁乘之通相,此處更進一步,求于如來自行之境界,以期達于究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叁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
說通者,謂隨衆生心之所應,爲說種種衆具契經,是名說通。】
【注釋】
“說通”:有二義:一、于一切言說之教皆通達之義;二、說了令人通達之義。說通旨在利他。
“隨衆生心之所應”:“應”,相應。爲隨順衆生心之所相應者。
“爲說種種衆具契經”:“衆具”,衆善具足,所謂初善、中善、後亦善。“契”契理契機。契理者,謂妙符中道;契機者,謂巧應叁根。又,衆具之義,亦爲理無不赅,機無不攝之義。
【義貫】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作是問,“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解“說”。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如來,有二種法通”:所“謂說通及自宗通。
“說通者,謂”能“隨衆生心之所”相“應”者,而“爲說種種衆”善“具”足之“契經,是名說通”。
【自宗通者,謂修行者離自心現種種妄想,謂不墮一、異、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聖境界,離因成見相,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二邊者,所不能知,我說是名自宗通法。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說通相,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注釋】
“自宗通”:通達自心地之佛心宗。
“離因成見相”:“因”,因緣。離于諸因緣所成妄見之相,亦即心境皆離。
“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因如來自證之法,非爲邪外偏小,著空有二邊者之所能知能入,唯大乘菩薩能修能證,故誡雲:應當修學。
【義貫】
“自宗通者,謂修”真實“行者,離”于“自心”所“現”之“種種妄想”分別:即“謂不墮”于“一、異、俱、不俱”等四句之“品,超”越“度”過“一切心意意識”,入于內證“自覺聖”智所行“境界,離”于諸“因”緣所“成”妄“見”之“相”,此爲“一切外道、聲聞、緣覺墮”于“二邊”惡見“者,所不能知”之境界。“我說是名”爲諸佛之“自宗通法”。
“大慧,是名”爲如來所行“自宗通及說通”之行“相,汝及”其“余”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此義,而說偈言:
我謂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爲修行者。】
【注釋】
“我謂二種通”:“謂”,說也。
“說者授童蒙”:“童蒙”,愚夫也。“蒙”,蒙蔽也,以愚夫爲自心所現內外境界之所蒙蔽,不見真性,故稱“蒙”;以其智如是受蒙蔽,于正理一無所知,如孩童之無知,故稱“童”。又,以說通,種種方便,漸令啓蒙,漸修漸入,以愚夫之無始積習,非一時可啓故。
“宗爲修行者”:“修行”,修如實行,證如實理者。此爲大根利智者,故可爲之說宗通,令其頓修頓證,不假方便。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正法中“謂”有“二種通”法,即“宗通及言說”通。“說”通“者”,爲教“授童蒙”,令漸去執而了知;“宗”通者“爲”開示“修”真實“行者”,令頓證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時說言:世間諸論,種種辯說,慎勿習近,若習近者,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說
】
【注釋】
“世間諸論”:即路伽耶陀,外道之順世論者。亦即順世外道,乃隨順世間凡情所計,而說諸法是常,是有等邪論,又稱惡論,亦稱世論。《法華經嘉祥義疏》曰:“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禮儀名教儒墨之流也。……又言,路伽耶陀者,翻爲世間行。”
【義貫】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曾有“一時說言:世間”之“諸”言“論”,及其“種種辯說”,爲佛弟子者“慎勿習”學親“近,若習”學親“近者”,則但“攝受”世間“貪欲”,而“不”能“攝受”正“法。世尊何故”而“作如是說
”
【诠論】
佛在前面偈中即說:“說者授童蒙”,大慧因此疑:既要授童蒙,爲應其機,是否要學習世論
【佛告大慧:世間言論,種種句味、因緣、譬喻,采集莊嚴,誘引诳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覺一切法,妄想顛倒,墮于二邊;
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諸趣相續,不得解脫,不能覺知自心現量,不離外性自性妄想計著;
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诳惑迷亂。】
【注釋】
“種種句味”:種種文句趣味。
“不入真實自通”:不能入于真如實在自性宗通之法。
“凡愚癡惑而自破壞”:謂以癡惑,而自破壞正見,自失正道,亦令他失。
【義貫】
“佛告大慧:世間”種種“言論”,但以“種種”文“句”趣“味”,說“因緣、譬喻”,廣爲“采集”,矯飾“莊嚴”,以“誘引诳惑愚癡凡夫”,而令“不入”于“真”如“實”在“自”性宗“通”之法,“不”能“覺”了“一切”諸“法”唯心現量境界,而落于“妄想顛倒,墮于”有無斷常等“二邊”妄見;
此皆是“凡愚”以“癡惑”故,“而自破壞”正見,自失正道,因此于“諸趣相續”受生,永“不得解脫”,何以故
以“不能覺知”一切法皆唯“自心現量”故,“不”能“離”于“外”法“法自性”之“妄想計著;”
以“是”之“故,世間”之“言”說戲“論,種種”詭“辯”言“說,不”能解“脫”叁界“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切苦聚,但令自他“诳惑迷亂”而已。
【大慧,釋提桓因,廣解衆論,自造聲論。彼世論者,有一弟子,持龍形像,詣釋天宮,建立論宗,要壞帝釋千幅之輪:隨我不如,斷一一頭,以謝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釋法摧伏帝釋,釋墮負處,即壞其車,還來人間。
如是大慧,世間言論,因譬莊嚴,乃至畜生,亦能以種種句味,惑彼諸天及阿修羅,著生滅見,而況于人
是故大慧,世間言論,應當遠離,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習近。
大慧,世論者,唯說身覺境界而已。】
【注釋】
“釋提桓因”:帝釋天,爲叁十叁天主。
“聲論”:又稱聲明記論。有兩種:
一、婆羅門所計者,以其崇奉四吠陀論,謂其論之聲,爲誦諸法實義之梵王聲,故是常住,他聲不契實義,故爲無常。
二、婆羅門以外之聲論師,此又有二派;聲顯論與聲生論:
(一)聲顯論——謂音聲之性,乃本來實有、且常住,然須待名句文等諸緣方顯于世,而其名句文之音響,即是無常。
(二)聲生論——謂非有本來實有之聲性,須待衆緣始生,此性生已,則常住不滅。又,聲論,梵文爲毘伽羅論。簡言之,聲論師之言,不外計著音聲性爲常或無常而已。
“持龍形像”:即現爲龍身。
“建立論宗”:建立自論之宗旨。
“要壞帝釋千幅之輪”:“要”,誓約。
“隨我不如”:我若不如。
“作是要已”:“要”,約。
“即以釋法摧伏帝釋”:即以帝釋所造論之法問難,而摧伏帝釋。
“釋墮負處”:帝釋墮于敗負處。
“還來人間”:彼世論弟子還來人間。
“乃至畜生”:乃至以畜生之形。“畜生”,指龍。
“而況于人”:而況于人而能不受迷惑
“以能招致苦生因故”:以能招致衆苦生起之因故。以世論墮于斷常有無,如是起惑造業,故是叁界生死苦因。
“唯論身覺境界”:唯說現前身心見聞覺知之境界,故是生滅法。
【義貫】
“大慧”,帝釋天“釋提桓因,廣解”世間“衆論,自造聲”明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