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P20

  ..續本文上一頁“論”。一時“彼世論者,有一弟子”,變化其身而“持龍”之“形像”,往“詣”帝“釋”之“天宮”,“建立”其自所造聲“論”之“宗”旨,作是“要”約言欲擊“壞帝釋千幅之輪”,且言:“隨我”之立論若“不如”于你,則願“斷一一頭,以謝所屈”負者。“作是要”約“已,即以”帝“釋”所造論之“法”,舉以問難,而“摧伏帝釋”,以帝“釋墮”于敗“負”之“處”,彼世論弟子“即壞其”千幅輪“車”,然後複“還來人間”。

  如是大慧,世間言論”,以“因”緣“譬”喻等巧飾“莊嚴”,虛僞不實,“乃至”連以“畜生”之形,“亦能以”彼“種種”不實文“句”趣“味”,來诳“惑彼諸天”衆,“及阿修羅”,令其執“著生滅見,而況于”凡夫“人”,怎能不受其迷惑

   ”

  “是故大慧,世間”之“言論,應當遠離,以”其“能招致”衆“苦生”起之“因故,慎勿習”學親“近。

  “大慧,世論者,唯說”現前“身”心見聞“覺”知之“境界而已”,是生滅法。

  【诠論】

  此節主要是舉事例,以明世論之惡,不應習學親近;若習學者,即連帝釋之尊,都要被畜生以花言巧語迷惑,更何況是人而能不受迷惑

  再者,世論者不現畜生身,而現人身,豈不更惑人

  可見世論惑人之深。

  【大慧,彼世論者,乃有百千。但于後時後五百年,當破壞結集,惡覺因見盛故,惡弟子受。

  如是大慧,世論破壞結集,種種句味,因譬莊嚴,說外道事,著自因緣,無有自通。

  大慧,彼諸外道,無自通論,于余世論,廣說無量百千事門,無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癡世論。】

  【注釋】

  “乃有百千”:乃至有百千種之多。

  “但于後時後五百年”:于末後世時,後五百年;指第五個五百年。以正法千年,像法千年,“後五百年”即是末法時期開始後的五百年,因此即指第五個五百年,也正是指我們現在這時代:佛曆二千五百多年時。

  “破壞結集”:謂邪見將破壞正法。

  “惡覺因見盛故”:以當世人之惡覺、惡因、惡見熾盛故。

  “惡弟子受”:因此佛弟子之惡者,乃攝受習學外道世論。

  “著自因緣”:堅著自已所創立的邪因邪緣。

  “亦不自知愚癡世論”:亦不自覺知自宗所言乃爲愚癡之世論。

  【義貫】

  “大慧,彼世論者,乃”至“有百千”種之多。“但于”末“後”世“時”(末法時)“後五百年”(佛曆兩千五百多年頃),世論邪見“當破壞”已“結集”之正法,以當世人之“惡覺”、惡“因”、惡“見”熾“盛故”乃爲我“惡弟子”所習學攝“受”。

  “如是大慧,世論”之所以能“破壞”已“結集”之正法者,爲以“種種”巧“句”趣“味”,運用種種“因”緣、“譬”喻,文飾“莊嚴”,而“說外道”虛妄邪見之“事”,堅“著自”所創立之邪“因”邪“緣”,而“無有自”性宗“通”之道理,一味邪說,所以害正。

  “大慧,彼諸外道”,以“無自”性宗“通”之“論”,只對“于”其“余”之“世論,廣說無量百千”邪見“事門”,互相攻伐诋毀,莫衷一是,而“無有”一言及于“自”性宗“通”之理,“亦不”曾“自”覺“知”自宗乃爲“愚癡”之“世論”。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論,種種句味因譬莊嚴,無有自通,自事計著者,世尊亦說世論,爲種種異方諸來會衆,天人阿修羅,廣說無量種種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說數耶

  】

  【義貫】

  “爾時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之“世”間言“論”,爲以“種種”巧“句”趣“味、因”緣“譬”喻文飾“莊嚴”,而“無有自”性宗“通”之理,但于“自”宗虛妄“事計著者”,若如是者,則“世尊亦說世”間言“論”,亦“爲種種異方”(他方)“諸來”與“會”大“衆”,乃至“天人、阿修羅”等,“廣說無量種種”文“句”趣“味”,而“亦非”是開演如來自證“自”性宗“通”之言“耶”

  如此說來,如來“亦入”于“一切外道”邪妄“智慧”世論“言論”之“數耶”

  【诠論】

  此因世尊亦隨順衆生根機,而說世間悉檀,以成熟、教化之,大慧因此疑如來之世間悉檀,同于外道世論。此爲不解如來之世間悉檀其意不爲世間,乃在第一義悉檀;易言之,如來以自證之自宗通,而出生種種悉檀方便,所謂:一切所說,皆爲一佛乘故,非二非叁,更何況是爲世間貪著之世論,何能比擬于佛之無上說

  【佛告大慧:我不說世論,亦無來去,唯說不來不去。

  大慧,來者趣聚會生,去者散壞;不來不去者,是不生不滅:我所說義,不墮世論妄想數中,所以者何

  謂不計著外性非性,自心現處,二邊妄想,所不能轉,相境非性,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無相、無作,入叁脫門,名爲解脫。】

  【注釋】

  “亦無來去”:“來去”者,生滅也。謂我法中亦無來去生滅。

  “來者趣聚會生”:所謂來者,爲諸因緣趣向聚會而生。

  “去者散壞”:去者則是因緣離散而壞滅。

  “不墮世論妄想數中”:謂佛所說法實不墮于世論妄想計著之數中。“數”,屬之義。

  “不計著外性非性”:“外”,外法。“性非性”,有性無性,亦即有、無。謂不計著外法爲有、無。

  “自心現處”:謂了達自心現處所生之法,本離有無。

  “二邊妄想,所不能轉”:“轉”,動也。

  “相境非性”:覺知一切外相外境非有自性,此即是境不生。

  “覺自心現,則自心現妄想不生”:覺了一切諸法皆唯自心所現,則見自心所現之妄想實亦不生,此乃心不生也。

  “空、無相、無作”:“空”,即性空。“無相”,即相空。“無作”,即無能作、所作,能所空;以性相皆空,故無作,能所空。

  【義貫】

  “佛告大慧:我不”演“說世論”;我法中“亦無”生滅“來去”,我“唯說”諸法“不來不去”。

  “大慧,”所謂“來者”,爲諸因緣“趣”向“聚會”而現有“生”,而“去者”則是衆緣離“散”而現“壞”滅,以計實有去來生滅,故名世論;然而“不來不去者”則“是”如來所說之“不生不滅”,此乃我之自宗通:是故“我所說”法之“義”,實“不墮”于“世論妄想”計著之“數中;所以者何

  謂”以我所說者,“不計著外”法之有“性”或“非”有“性”(而外道計著有無即墮妄想之數)。我所說法,乃了達“自心現處”所生之法,本離有無,故“二邊”之“妄想所不能”動“轉”;以覺知一切外“相”外“境”皆“非”有自“性,覺”了此唯“自心”所“現”,如是“則”徹見“自心”所“現”之“妄想”亦實“不生;妄想”心“不生者”,則證得“空、無相、無作”而“入叁”解“脫門”,是“名爲解脫”。(而外道世論墮于生死纏縛,我法乃爲得大解脫,豈可說我法墮于彼邪論哉

  )

  【大慧,我念一時于一處住,有世論婆羅門來詣我所,不請空閑,便問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

  我時答言:婆羅門,一切所作,是初世論。

  彼複問言:一切非所作耶

  我複報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論。

  彼複問言:一切常耶

  一切無常耶

  一切生耶

  一切不生耶

  我時報言:是六世論。

  大慧,彼複問我言:一切一耶

  一切異耶

  一切俱耶

  一切不俱耶

  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

  我時報言:是十一世論。

  大慧,彼複問言:一切無記耶

  一切記耶

  有我耶

  無我耶

  有此世耶

  無此世耶

  有他世耶

  無他世耶

  有解脫耶

  無解脫耶

  一切刹那耶

  一切不刹那耶

  虛空耶

  非數滅耶

  涅槃耶

  瞿昙,作耶

  非作耶

  有中陰耶

  無中陰耶

  大慧,我時報言:婆羅門,如是說者,悉是世論,非我所說,是汝世論。】

  【注釋】

  “婆羅門”:是梵語,義爲淨裔或淨行。以自計其祖先爲從梵天口中生,爲梵天之苗裔,而梵天者,淨也,故稱淨裔。又以其潔白操履,故稱淨行。婆羅門唯五天竺有,其他國無。婆羅門種有經書世代相傳,從事其業,或在家或出家,自恃其學術而性倨傲。

  “不請空閑”:並不先請問我安好。足見其我慢之盛。

  “便問我言”:便遽然問我。這問,不是討教,而是來問難的,欲以其學來駁倒如來。換言之,即是來“挑戰”辯論的。這種風氣在印度很盛。

  “瞿昙”:又釋爲喬達摩(Cautama),爲釋尊在俗家之姓。釋尊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直呼佛在俗之姓,是很不禮貌的。

  “一切所作耶”: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耶?

  “是初世論”:是第一種世論。

  “一切因種種受生現耶”:一切皆由因緣而有種種受生現耶?

  “有他世耶”:“他世”,後世。

  “一切刹那耶”:一切法是刹那生滅耶?

  “虛空耶?非數滅耶?涅槃耶”?:此即問叁無爲。“非數滅”,即非擇滅。謂一切法皆歸于虛空耶?或歸于非擇滅?或歸于涅槃?

  “作耶?非作耶”?:一切法是作成者,還是非作成者?

  【義貫】

  “大慧,我念”過去某“一時,于一處住,有”一習“世論”之“婆羅門來詣我所”,並“不”先“請”問我“空閑”安好否,“便”遽然“問我言:瞿昙,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耶”?

  “我”當“時答言:婆羅門”,若言“一切”法是梵天“所作”者,則“是初世論”(第一種世論)之言。

  “彼複問言:一切”法“非”是梵天“所作耶”

  “我複報言。”若言“一切”法“非”是梵天“所作”者,此“是第二”種“世論”。

  “彼複問言:一切”法是“常耶?一切”法是“無常耶?一切”法“生耶?一切”法爲“不生耶”?

  “我”當“時報言:”這些“是六”種“世論”。

  “大慧,彼複問我言:一切”法是“一耶?一切”法是“異耶?一切”法是“俱耶?一切”法是“不俱耶?一切”皆由“因”緣而有“種種受生耶”?

  “我”當“時報言:”此“是”第“十一”種“世論”。

  “大慧,彼複問言:一切”法是“無記耶?一切”法…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