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谓于自心宗本离四句法之清净通相,不能了知。
【义贯】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由于“无始”世来,为自心“虚伪恶邪妄想之所回”向“转”变,当其“回转时”,即令其于“自”心本有之“宗通及说通,不”能“善了知”:一者,以不了自宗通,而执“著自心”所“现”之“外”法“性相”为实有实无“故”;二者,以不了说通,因而执“著方便”言“说”教中之名字章句,而“于自”心“宗”本离“四句”法,离过绝非、“清净”无相之“通相不”能“善分别”明了。
【诠论】
这是如来作结论说,由于不善宗、说二通,才会如是谬兴问难。大慧方才举智不得之义为问,不知所谓智不得,是说心境既空,智体亦寂,称为智不得;反而说是智不能觉知诸法之一异等相,或由于山壁等外障、老小盲冥等内障,智不知境,称为“智不得”。如来答以:知“无得”之知,方是真知。因此在此作结论说:凡夫之所以不知圣智之知,而谬以为无智者,盖由于凡愚自无始来,由虚伪妄想分别之所回转,因而于本有之自宗通与说通,变成不能了知,以不了知故,而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及著言说,因此不能善入离过绝非,清净之实相境界。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注释】
“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不得其短”,“短”,偏废之义。谓于宗通而于说不通,则其短在于不能善化导他人;于说通而于宗不通,则其短在于自行不得其旨;二者俱通,则无有短少。此谓于未来世,教化凡夫,二乘,令于此二通无有偏废之短。
【义贯】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开示“说通及宗通”相,令“我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善”通达“于”此“二通”法,而于未“来世”,以此二通法,教化诸“凡夫、声闻、缘觉”,令于此二通平等修学,“不得其”偏废之“短”。
【诠论】
前面大慧菩萨已问过宗通与说通,此处为什么再问
前面的宗说二通,是通于三乘的,如前经文所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而此处的宗说二通,即是佛所自证,不共三乘的,如下面经文所说;“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上面已达三乘之通相,此处更进一步,求于如来自行之境界,以期达于究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
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注释】
“说通”:有二义:一、于一切言说之教皆通达之义;二、说了令人通达之义。说通旨在利他。
“随众生心之所应”:“应”,相应。为随顺众生心之所相应者。
“为说种种众具契经”:“众具”,众善具足,所谓初善、中善、后亦善。“契”契理契机。契理者,谓妙符中道;契机者,谓巧应三根。又,众具之义,亦为理无不赅,机无不摄之义。
【义贯】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作是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解“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如来,有二种法通”:所“谓说通及自宗通。
“说通者,谓”能“随众生心之所”相“应”者,而“为说种种众”善“具”足之“契经,是名说通”。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释】
“自宗通”:通达自心地之佛心宗。
“离因成见相”:“因”,因缘。离于诸因缘所成妄见之相,亦即心境皆离。
“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因如来自证之法,非为邪外偏小,著空有二边者之所能知能入,唯大乘菩萨能修能证,故诫云:应当修学。
【义贯】
“自宗通者,谓修”真实“行者,离”于“自心”所“现”之“种种妄想”分别:即“谓不堕”于“一、异、俱、不俱”等四句之“品,超”越“度”过“一切心意意识”,入于内证“自觉圣”智所行“境界,离”于诸“因”缘所“成”妄“见”之“相”,此为“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于“二边”恶见“者,所不能知”之境界。“我说是名”为诸佛之“自宗通法”。
“大慧,是名”为如来所行“自宗通及说通”之行“相,汝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注释】
“我谓二种通”:“谓”,说也。
“说者授童蒙”:“童蒙”,愚夫也。“蒙”,蒙蔽也,以愚夫为自心所现内外境界之所蒙蔽,不见真性,故称“蒙”;以其智如是受蒙蔽,于正理一无所知,如孩童之无知,故称“童”。又,以说通,种种方便,渐令启蒙,渐修渐入,以愚夫之无始积习,非一时可启故。
“宗为修行者”:“修行”,修如实行,证如实理者。此为大根利智者,故可为之说宗通,令其顿修顿证,不假方便。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正法中“谓”有“二种通”法,即“宗通及言说”通。“说”通“者”,为教“授童蒙”,令渐去执而了知;“宗”通者“为”开示“修”真实“行者”,令顿证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世尊何故作如是说
】
【注释】
“世间诸论”:即路伽耶陀,外道之顺世论者。亦即顺世外道,乃随顺世间凡情所计,而说诸法是常,是有等邪论,又称恶论,亦称世论。《法华经嘉祥义疏》曰:“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又言,路伽耶陀者,翻为世间行。”
【义贯】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曾有“一时说言:世间”之“诸”言“论”,及其“种种辩说”,为佛弟子者“慎勿习”学亲“近,若习”学亲“近者”,则但“摄受”世间“贪欲”,而“不”能“摄受”正“法。世尊何故”而“作如是说
”
【诠论】
佛在前面偈中即说:“说者授童蒙”,大慧因此疑:既要授童蒙,为应其机,是否要学习世论
【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
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著;
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注释】
“种种句味”:种种文句趣味。
“不入真实自通”:不能入于真如实在自性宗通之法。
“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谓以痴惑,而自破坏正见,自失正道,亦令他失。
【义贯】
“佛告大慧:世间”种种“言论”,但以“种种”文“句”趣“味”,说“因缘、譬喻”,广为“采集”,矫饰“庄严”,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而令“不入”于“真”如“实”在“自”性宗“通”之法,“不”能“觉”了“一切”诸“法”唯心现量境界,而落于“妄想颠倒,堕于”有无断常等“二边”妄见;
此皆是“凡愚”以“痴惑”故,“而自破坏”正见,自失正道,因此于“诸趣相续”受生,永“不得解脱”,何以故
以“不能觉知”一切法皆唯“自心现量”故,“不”能“离”于“外”法“法自性”之“妄想计著;”
以“是”之“故,世间”之“言”说戏“论,种种”诡“辩”言“说,不”能解“脱”三界“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切苦聚,但令自他“诳惑迷乱”而已。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幅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著生灭见,而况于人
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注释】
“释提桓因”: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主。
“声论”:又称声明记论。有两种:
一、婆罗门所计者,以其崇奉四吠陀论,谓其论之声,为诵诸法实义之梵王声,故是常住,他声不契实义,故为无常。
二、婆罗门以外之声论师,此又有二派;声显论与声生论:
(一)声显论——谓音声之性,乃本来实有、且常住,然须待名句文等诸缘方显于世,而其名句文之音响,即是无常。
(二)声生论——谓非有本来实有之声性,须待众缘始生,此性生已,则常住不灭。又,声论,梵文为毘伽罗论。简言之,声论师之言,不外计著音声性为常或无常而已。
“持龙形像”:即现为龙身。
“建立论宗”:建立自论之宗旨。
“要坏帝释千幅之轮”:“要”,誓约。
“随我不如”:我若不如。
“作是要已”:“要”,约。
“即以释法摧伏帝释”:即以帝释所造论之法问难,而摧伏帝释。
“释堕负处”:帝释堕于败负处。
“还来人间”:彼世论弟子还来人间。
“乃至畜生”:乃至以畜生之形。“畜生”,指龙。
“而况于人”:而况于人而能不受迷惑
“以能招致苦生因故”:以能招致众苦生起之因故。以世论堕于断常有无,如是起惑造业,故是三界生死苦因。
“唯论身觉境界”:唯说现前身心见闻觉知之境界,故是生灭法。
【义贯】
“大慧”,帝释天“释提桓因,广解”世间“众论,自造声”明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