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是汝等世論”計著之說,“非是我、正法所“有”,(此爲佛正宗正說與外道非宗非說之別。)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辭而退,思自通處,作是念言:沙門釋子,出于通外,說無生、無相、無因,覺自妄想現相,妄想不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問我: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注釋】
“不辭而退”:此顯其我慢難改。
“思自通處”:思其自所通之處,仍計以爲是。
“出于通外”:出于我通之外。
“說無生、無相、無因”:但說一切法無生、無相、無因,斷滅之法。此爲故意枉曲佛所說,以其慢覆心,不願承認過錯,改邪歸正,可見慢心障礙修行之大!
“此即是汝向所問我”:“向”,方才。
“何故說習近世論,種種辯說,攝受貪欲,不攝受法”:爲何如來說習學親近世論之種種詭辯言說,便會攝受貪欲,而不能攝受正法,便是這個道理;以此婆羅門爲例,便很明顯,以其廣習衆世論,故其貪欲、邪見過于熾盛,故不能攝受正法,乃至其憍(“憍”同“驕”)慢亦難以減損。
【義貫】:本節從略。
【大慧白佛言:世尊,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爲未來衆生,思惟咨問如是句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大慧白佛:唯然受教。】
【注釋】
“攝受貪欲及法,有何句義”:攝受貪欲及攝受正法,于句義上,有何差別?
【義貫】 本節從略。
【诠論】 此節所問者,爲邪正所行之分際。
【佛告大慧,所謂貪者,若取若舍,若觸若味,系著外塵,墮二邊見,複生苦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我及諸佛,說名爲貪。是名攝受貪欲,不攝受法。】
【注釋】
“複生苦陰”:“陰”,集聚。複因此而生起衆苦之陰。
“斯由習近世論,及世論者”:而斯等貪愛,不自生起,皆由于習近世論,及親近倡世論者而起。
【義貫】
“佛告大慧:所謂”攝受“貪”欲“者”,謂于諸境界,“若”因愛而攝“取,若”因憎而“舍”棄之,“若”接“觸、若味”著,如是“系”縛執“著”于“外”在“塵”境,而“墮”于“二邊”之邪“見,複”因此而“生”起衆“苦”之“陰”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苦之“患,皆從”貪“愛”而“起”;然而“斯”等貪愛,並不自生,皆“由習近世論,及”新近倡“世論者”而生,“我及諸佛”,皆“說”此習近“名爲貪,是名”爲“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之義。
【诠論】
爲何習近世論,爲攝受貪欲之因?
其道理爲:以貪愛是業,而業不自生,乃由惑而起,以起惑,故造業;所言惑者,指惑于理及惑于境,以衆生對于理與境起惑,故迷;迷故造業。是故叁界衆生之生死,莫不由惑而生。
而衆生之惑源,率皆在于世論。而彼世論者,以美妙之文詞章句,莊嚴文飾,且自稱智者、賢聖,因而诳惑愚夫,而墮于其邪見,令人于理于境起惑;彼更以其邪論,作爲攝受種種貪欲之理論上的藉口、根據、後盾,故使貪欲合理化,從而迷惑益盛,因而無智愚夫依彼世論皆攝受貪欲而不自知:不但不知其非,且以爲若不如是,反而是錯;甚至尊之爲“道”。如道家之練丹求長生,乃至練精、氣、神,皆是令人于此無常敗壞之五蘊身上起計著、貪求,舍本逐末,變成練身而不練心,凡此皆是世論者令人攝受貪欲,不攝受法之例。其他東西方之種種外道世論,及等而下之者,如占蔔、風水、扶乩之類,亦皆令衆生起種種迷惑妄想貪愛,而執著不舍,妄造諸業,枉受生死,受世論之害者,比比皆是。
是故佛欲出衆生于生死海,即先破外道世論之種種妄計執著,如是妄見破則惑破,惑若破,即不複依之而妄造種種惡業,自壞壞他;惑破、業息,生死苦輪便頓息止。是故,有緣修習此無上頓法者,于佛殷切之教,應善隨順,俾能自利利他,自熟熟他,在此末法時期,建正法幢,摧破衆魔妖孽,令正法顯現、長住。
【大慧,雲何攝受法?謂善覺知自心現量,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離心意意識,一切諸佛智慧灌頂,具足攝受十無盡句,于一切法,無開發自在,是名爲法,所謂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僞、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
【注釋】
“無開發”:無功用。以功行純熟,其用若不開不發,不涉功用,自在顯現故。
“不墮一切見、一切虛僞、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邊”:“一切性”,即一切有無、斷常等性。此謂若能不墮一切見,即得正知見;以得正知見故,即能離于一切虛僞不實之相;若離虛僞之相,則不複妄想;若不妄想分別,即得離于一切有無斷常等性,而見法無性;見法無性,即一切二邊之見不生;二邊之見既離,即入于一相之智,因此修學正法之要,必須能不親近攝受世間言論。離妄乃所以順正也。
【義貫】
“大慧,雲何”爲“攝受法?謂”能“善覺知”一切諸法皆唯“自心”所“現量”,如實“見人無我,及法無我相”,以照見人法空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故能速“善知”見菩薩“上上”諸“地”行相,爾時即能“離”于“心意意識”之境界,超凡入聖,得法性身,而爲“一切諸佛”如來以佛薩婆若“智慧”之水“灌”其“頂”,授佛職位;于是“具足攝受”菩薩摩诃薩“十無盡句”之大願行,“于一切法”得“無開發”之功用,“自在”無礙,“是名爲”攝受“法”。而此攝受法者,乃由不近世論而來,即“所謂不墮”外道世間“一切”諸“見、一切虛僞”不實、“一切妄想”分別、“一切”有無斷常一異等“性”,及“一切二邊”邪見。
【大慧,多有外道癡人,墮于二邊,若常若斷,非黠慧者: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
大慧,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爲法;大慧,是名貪欲及法,汝及余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注釋】
“非黠慧者”:“黠”,音xiá,亦慧也,含有狡猾、小聰明之義。
“受無因論,則起常見”:其中若攝受外道之無因論者,則起常見;以受無因論者,則計四大性常,無因而生,不從因緣,自然而有,常住不變,故成常見。
“外因壞,因緣非性,則起斷見”:若見外境之因緣離散而壞滅,于是計因緣皆無,則起斷見。“非性”,即無義。
“我不見生住滅故,說名爲法”:我因不見法有生住滅、來去等相,而如實見不生不滅,離諸貪欲取著,其心寂靜,是故說名爲正法。而外道見有生滅、斷常、來去等相,複于是等相中妄生取著,貪愛不舍,是故墮于二邊者,即不見正法,而攝受貪欲。
【義貫】
“大慧,多有外道”之愚“癡人”,以愚癡故,令自他“墮于二邊”之邪見,“若常若斷”,皆“非黠慧者”之所爲:其中攝“受”其“無因論”者,“則起常見”;若見“外”境之衆“因”緣離散而物歸“壞”滅者,便計一切“因緣”皆悉“非性”(無有),“則起斷見。大慧,我不見”法有“生住滅”、來去等相,如實見不生不滅,其心寂靜,遠離一切貪欲取著,“故說名爲”正“法”;
“大慧,是名”攝受“貪欲及”攝受正“法”之別,“汝及”其“余”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論,外道虛妄說,妄見作所作,彼則無自宗。
惟我一自宗,離于作所作,爲諸弟子說,遠離諸世論。】
【注釋】
“唯我一自宗”:“一”,單獨。唯我獨一證得自性宗通。以此自性宗通唯佛能證,故說“唯我一自宗”。
【義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世間”之言“論”,皆是“外道虛妄”不實之“說”,以其“妄”想而“見”有能“作、所作”,“彼”世論者實“則無自”性“宗”通之法。
“惟我”獨“一”證得“自”性“宗”通之無上理,而能究竟“離于”能“作所作”之妄想分別,不著能所,故稱實而“爲諸弟子說”此無上深法,令得“遠離”于“諸世”間邪“論”。
【心量不可見,不觀察二心,攝所攝非性,斷常二俱離。
乃至心流轉,是則爲世論;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
【注釋】
“心量不可見”:一切心量皆不可以俗眼而得見,以心量無相故。“心量”,心、心所法也。
“不觀察二心”:“二心”,二見之心。謂外道之人,由于無智眼故,不能如實觀察有無等二見,乃自心所現之相。
“乃至心流轉,是則爲世論”:“心流”,即意識之流。“轉”,生起。乃至有微少意識之流生起,皆是世論妄想。
“妄想不轉者,是人見自心”:若覺此妄想當體不生者,此人則明見自本心本性。
【義貫】
一切“心量”乃無相,“不可”以俗眼而得“見”;外道人則“不”能“觀察”有無“二”見皆爲自“心”所現相。唯佛與諸菩薩能觀察了知能“攝”取之心及“所攝”取之境,皆“非”有自“性”,因而于“斷常二”見悉“俱”遠“離”。
如是“乃至”照見有些微意識“心流轉”生起,“是則”仍“爲世論”之妄想。若能覺此“妄想”當體“不轉”(不生)“者,是人”則明“見自心”本性。
【來者謂事生,去者事不現;明了知去來,妄想不複生。
有常及無常,所作無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論通。】
【義貫】
所謂“來者”即“謂”見“事”境“生”起,所謂“去者”爲謂見“事”境滅而“不現”;若能如實“明了知”一切法“去來”生滅等,乃妄現之相,“妄想”分別即“不複生”起。
若見法“有常及無常”,見有“所作”法及“無所作”,及見有“此世”與“他世等,斯皆”是“世論”者之所“通”,非真實自性宗通。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說何等法,名爲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
【注釋】
“而諸外道各起妄想”:而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義貫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