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P21

  ..续本文上一页是有“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今世)“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来世)“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法是“刹那”生灭“耶?一切”法“不”是“刹那”生灭“耶?”一切法归于“虚空耶”?归于“非数灭耶?”归于“涅槃耶?瞿昙,”一切法是“作”成者“耶?”还是“非作”而有者“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

  “大慧,我”当“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是“我所说”,皆“是汝”之“世论”。

  【诠论】

  此节为佛叙述昔时说法答问之事,以明示佛法与世论,有天渊之别,令诸菩萨及佛弟子知所抉择,不为邪见迷惑,亦是确定答大慧前疑佛法亦堕世论之问。自“所作”到“中阴”,共有三十问,如来以三十世论为答,以外道邪见妄想分别已炽盛,故暂不为作详细分别解说,但以一语破之,令知自省。足见如来度生之善巧!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惟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大慧,涅槃、虚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注释】

  “我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我唯说由于无始来之虚伪戏论,妄想计著习气。此即起惑。

  “种种诸恶”:妄造种种诸恶。此即造业。

  “三有之因”:成三有之因,感三有苦果。此即受报。

  “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能觉知此因与此果唯是自心现量,本无实体。

  “如外道法”:如外道法所说。

  “我、诸根、义,三和合知生”:“我”,神我。“诸根”,五根。“义”,外境。“知”,识。谓神我、诸根与外境,三者和合而生识。此为外道所说。

  “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因”,谓神我作者之因。“无因”,谓计自然而生,无因而生。佛法不如是妄计邪因或无因。

  “惟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佛惟说由于自心妄想分别,见有能摄之心,所摄之境,假名施设而有缘起诸法,并无实体。

  “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受”,摄受取著。“我”,我相、我执。谓此法非汝及其他堕于摄受取著我相相续不断者,所能觉知。

  “涅槃、虚空、灭”:涅槃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此为三无为。因婆罗门曾问及此,故在此再进一步解说。

  “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谓三无为,体非有三种,只是名数现有三种。以无为体寂,离名绝相,一相无相,岂有三种?只是空不碍假,因缘幻有,现有三相,而其相本空,故名无为,但有假名。以名假立故,其数亦非实。

  【义贯】

  “我唯说”由于“无始”来之“虚伪”戏论“妄想”计著“习气”,而妄造“种种诸恶”,形成“三有之因”,致感三有之果;凡此皆由“不能觉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所“现量”,本无实体,“而生妄想,攀缘外”法之“性”,执为实有所致,因此令三有妄现。“如外道法”所说:神“我、诸根”、及“义”(外境),“三”者和“合”而令能觉“知”之识“生”起;“我”则“不如是”说;“婆罗门,我不说”由作者等“因”能生诸法,亦“不说无因”能生诸法,“惟说”由于自心“妄想”分别,妄见有能“摄”取之心及“所摄”取之境,执其“性”为实有,继而假名“施设”,故有“缘起”诸法现起。然此甚深法“非”是“汝”婆罗门“及”其“余堕”于摄“受”取著“我”相“相续”不断“者”,“所能觉”悟了“知”。

  “大慧,”所谓三无为之“涅槃”无为、“虚空”无为、及择“灭”无为,体“非有三种”,以无为体寂无相故,“但”名“数”现“有三耳”,名数本无实体,一切名相皆复如是。

  【诠论】

  佛在此,最后提到三无为法,是因为婆罗门曾问到三无为,故特此提出,以为总破外道世论对于名相之妄想计著。如来之意盖为:既然连三无为的名相都非有实体,唯心妄现,不可执著,更何况彼婆罗门所问之种种有为法之名相,而可执著乎?又,连无为法之名相皆无实体,更何况生灭之有为法而有实体可得?若如是知,则不堕世论之邪见戏论矣。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

  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

  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

  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注释】

  “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痴”,即无明。谓是否以愚痴无明爱业之因,而有三有?

  “此二者”:指因与无因。

  “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一切性”,一切法。“入”,归于。谓是否一切法皆归于自相、共相?亦即:是否一切法最终皆可以自共相来归类?都有自共相可寻、可得?

  “乃至意流妄计外尘”:“意流”,意识流动。乃至微有意识流动,妄计外尘境,皆是世论。

  【义贯】

  “复次大慧,尔时”彼“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是否为以愚“痴”无明“爱业”之“因”缘“故”,而“有三有耶?”抑“为无因”而有三有“耶”?

  “我”当“时报言:此”有因无因“二者,亦是世论耳”。

  “彼复问言:一切性”(一切法)“皆”归“入自”相与“共相”之类别“耶”?

  “我复报言:此亦”是“世论;婆罗门,乃至”只要稍微有“意”识“流”动、虚“妄计”著“外尘”之性,“皆是”堕于“世论”邪见妄想。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

  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注释】

  “颇有非世论者不”:“颇有”,可有?“不”,同否。问答至此,此婆罗门已稍微有点自省世论非正。

  “我是一切外道之宗”:我所习者是一切外道之宗。亦即:一切外道世论之学我莫不尽知,难道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道理?此婆罗门虽已少自省世论非正,然由于其倨傲之习气过重,仍是不甘落后,还是自逞其能。

  “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的确有法非是世论,然而并非为汝所有者;其法乃非有为,亦非建立论宗。

  “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关言说,亦非不依第一义而方便说种种法句妙味。亦即:虽无说示,亦不碍说示,不堕断灭,以真空不碍妙有也。

  【义贯】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法“非世论者不?我”所修习者乃“是一切”世论“外道之宗”主,我善“说种种”文“句”趣“味”,以种种“因缘、譬喻”而“庄严”一切所说,何以不契你意,而皆斥为世论?

  “我复报言:婆罗门,”的确“有”法非是世论,然“非”是“汝”所“有者”;其法“非”有“为、非”建立论“宗,非”关言“说”,亦“非不”依第一义而方便“说种种”法“句”妙“味”,亦“非不”随顺众生而以种种“因”缘、“譬”喻而“庄严”之。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著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著;

  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注释】

  “非非宗,非非说”:“非非”,双重否定,即是肯定。“非非宗”,非如外道世论之不正宗,亦即是正宗。“非非说”,非不正之说,亦即是正说。

  “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谓以汝等世论者,于诸外法,作不实妄想,虚伪计著,故不能知非世论之正法。

  “谓妄想不生”:此即非世论正法之主旨。以下为解释此正法如何得起之大要。

  “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以觉了有与无皆是自心所现之量,故了知妄想实不生。以外道世论特著有无,起种种戏论言说妄想,迷惑自他,因此佛在此破之。此处的“妄想不生”为理上悟。

  “不受外尘,妄想永息”:以了妄想无体,实不生起,因此不摄受取著外尘境界,而妄想永息。此处的“妄想永息”是事上证。然理上悟与事上证中间,亦无绝然分际,以此为无上法门,乃上上根人之顿悟顿证者也。

  “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今我略说外道所计之彼妄识之相:例如彼外道计妄识有或来或去,或死或生之相。“若”,或也。

  “若溺若见”:或沉溺于戏论,或计著种种邪见。

  “若和合相续”:乃至或计著和合及相续相。

  “若爱,若因计著”:或爱著不舍,或妄立众邪因而计著之。

  “如是比者”:“比”,类也。

  【义贯】

  “婆罗门言:何等”法“为非世论”耶?亦即:“非”如外道之“非”正“宗”,亦“非”如外道之“非”正“说?”(而离于外道之非正宗、非正说)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法“非世论”,但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者。“以”汝等“于外”诸法“性”,作“不实”之“妄想,虚伪计著故,”不能知此非世论之正法。

  此非世论之正宗正说者“谓”一切“妄想不生:”以“觉了有、无”皆唯“自心”所“现量”,故了知“妄想”实“不生”,因此“不”复摄“受”取著“外尘”境界,而“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正“法,非”是“汝”所“有”者“也”。

  “婆罗门,”今我“略说”外道所计之“彼”妄“识”之相,举如彼计著其“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沉“溺”于戏论、“若”计著种种邪“见,若”接“触、若”恋“著种种相”,乃至“若”计“和合”及“相续”相,以致“若爱”著不舍,“若”妄立众邪“因”而“计著”之;

  “婆罗门,如是”之“比”(类)“者”,…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