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P22

  ..续本文上一页皆“是汝等世论”计著之说,“非是我、正法所“有”,(此为佛正宗正说与外道非宗非说之别。)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注释】

  “不辞而退”:此显其我慢难改。

  “思自通处”:思其自所通之处,仍计以为是。

  “出于通外”:出于我通之外。

  “说无生、无相、无因”:但说一切法无生、无相、无因,断灭之法。此为故意枉曲佛所说,以其慢覆心,不愿承认过错,改邪归正,可见慢心障碍修行之大!

  “此即是汝向所问我”:“向”,方才。

  “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为何如来说习学亲近世论之种种诡辩言说,便会摄受贪欲,而不能摄受正法,便是这个道理;以此婆罗门为例,便很明显,以其广习众世论,故其贪欲、邪见过于炽盛,故不能摄受正法,乃至其憍(“憍”同“骄”)慢亦难以减损。

  【义贯】:本节从略。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咨问如是句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唯然受教。】

  【注释】

  “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摄受贪欲及摄受正法,于句义上,有何差别?

  【义贯】 本节从略。

  【诠论】 此节所问者,为邪正所行之分际。

  【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著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注释】

  “复生苦阴”:“阴”,集聚。复因此而生起众苦之阴。

  “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而斯等贪爱,不自生起,皆由于习近世论,及亲近倡世论者而起。

  【义贯】

  “佛告大慧:所谓”摄受“贪”欲“者”,谓于诸境界,“若”因爱而摄“取,若”因憎而“舍”弃之,“若”接“触、若味”著,如是“系”缚执“著”于“外”在“尘”境,而“堕”于“二边”之邪“见,复”因此而“生”起众“苦”之“阴”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苦之“患,皆从”贪“爱”而“起”;然而“斯”等贪爱,并不自生,皆“由习近世论,及”新近倡“世论者”而生,“我及诸佛”,皆“说”此习近“名为贪,是名”为“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之义。

  【诠论】

  为何习近世论,为摄受贪欲之因?

  其道理为:以贪爱是业,而业不自生,乃由惑而起,以起惑,故造业;所言惑者,指惑于理及惑于境,以众生对于理与境起惑,故迷;迷故造业。是故三界众生之生死,莫不由惑而生。

  而众生之惑源,率皆在于世论。而彼世论者,以美妙之文词章句,庄严文饰,且自称智者、贤圣,因而诳惑愚夫,而堕于其邪见,令人于理于境起惑;彼更以其邪论,作为摄受种种贪欲之理论上的藉口、根据、后盾,故使贪欲合理化,从而迷惑益盛,因而无智愚夫依彼世论皆摄受贪欲而不自知:不但不知其非,且以为若不如是,反而是错;甚至尊之为“道”。如道家之练丹求长生,乃至练精、气、神,皆是令人于此无常败坏之五蕴身上起计著、贪求,舍本逐末,变成练身而不练心,凡此皆是世论者令人摄受贪欲,不摄受法之例。其他东西方之种种外道世论,及等而下之者,如占卜、风水、扶乩之类,亦皆令众生起种种迷惑妄想贪爱,而执著不舍,妄造诸业,枉受生死,受世论之害者,比比皆是。

  是故佛欲出众生于生死海,即先破外道世论之种种妄计执著,如是妄见破则惑破,惑若破,即不复依之而妄造种种恶业,自坏坏他;惑破、业息,生死苦轮便顿息止。是故,有缘修习此无上顿法者,于佛殷切之教,应善随顺,俾能自利利他,自熟熟他,在此末法时期,建正法幢,摧破众魔妖孽,令正法显现、长住。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注释】

  “无开发”:无功用。以功行纯熟,其用若不开不发,不涉功用,自在显现故。

  “不堕一切见、一切虚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一切性”,即一切有无、断常等性。此谓若能不堕一切见,即得正知见;以得正知见故,即能离于一切虚伪不实之相;若离虚伪之相,则不复妄想;若不妄想分别,即得离于一切有无断常等性,而见法无性;见法无性,即一切二边之见不生;二边之见既离,即入于一相之智,因此修学正法之要,必须能不亲近摄受世间言论。离妄乃所以顺正也。

  【义贯】

  “大慧,云何”为“摄受法?谓”能“善觉知”一切诸法皆唯“自心”所“现量”,如实“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以照见人法空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故能速“善知”见菩萨“上上”诸“地”行相,尔时即能“离”于“心意意识”之境界,超凡入圣,得法性身,而为“一切诸佛”如来以佛萨婆若“智慧”之水“灌”其“顶”,授佛职位;于是“具足摄受”菩萨摩诃萨“十无尽句”之大愿行,“于一切法”得“无开发”之功用,“自在”无碍,“是名为”摄受“法”。而此摄受法者,乃由不近世论而来,即“所谓不堕”外道世间“一切”诸“见、一切虚伪”不实、“一切妄想”分别、“一切”有无断常一异等“性”,及“一切二边”邪见。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

  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注释】

  “非黠慧者”:“黠”,音xiá,亦慧也,含有狡猾、小聪明之义。

  “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其中若摄受外道之无因论者,则起常见;以受无因论者,则计四大性常,无因而生,不从因缘,自然而有,常住不变,故成常见。

  “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若见外境之因缘离散而坏灭,于是计因缘皆无,则起断见。“非性”,即无义。

  “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我因不见法有生住灭、来去等相,而如实见不生不灭,离诸贪欲取著,其心寂静,是故说名为正法。而外道见有生灭、断常、来去等相,复于是等相中妄生取著,贪爱不舍,是故堕于二边者,即不见正法,而摄受贪欲。

  【义贯】

  “大慧,多有外道”之愚“痴人”,以愚痴故,令自他“堕于二边”之邪见,“若常若断”,皆“非黠慧者”之所为:其中摄“受”其“无因论”者,“则起常见”;若见“外”境之众“因”缘离散而物归“坏”灭者,便计一切“因缘”皆悉“非性”(无有),“则起断见。大慧,我不见”法有“生住灭”、来去等相,如实见不生不灭,其心寂静,远离一切贪欲取著,“故说名为”正“法”;

  “大慧,是名”摄受“贪欲及”摄受正“法”之别,“汝及”其“余”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虚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惟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

  【注释】

  “唯我一自宗”:“一”,单独。唯我独一证得自性宗通。以此自性宗通唯佛能证,故说“唯我一自宗”。

  【义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之言“论”,皆是“外道虚妄”不实之“说”,以其“妄”想而“见”有能“作、所作”,“彼”世论者实“则无自”性“宗”通之法。

  “惟我”独“一”证得“自”性“宗”通之无上理,而能究竟“离于”能“作所作”之妄想分别,不著能所,故称实而“为诸弟子说”此无上深法,令得“远离”于“诸世”间邪“论”。

  【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注释】

  “心量不可见”:一切心量皆不可以俗眼而得见,以心量无相故。“心量”,心、心所法也。

  “不观察二心”:“二心”,二见之心。谓外道之人,由于无智眼故,不能如实观察有无等二见,乃自心所现之相。

  “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心流”,即意识之流。“转”,生起。乃至有微少意识之流生起,皆是世论妄想。

  “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若觉此妄想当体不生者,此人则明见自本心本性。

  【义贯】

  一切“心量”乃无相,“不可”以俗眼而得“见”;外道人则“不”能“观察”有无“二”见皆为自“心”所现相。唯佛与诸菩萨能观察了知能“摄”取之心及“所摄”取之境,皆“非”有自“性”,因而于“断常二”见悉“俱”远“离”。

  如是“乃至”照见有些微意识“心流转”生起,“是则”仍“为世论”之妄想。若能觉此“妄想”当体“不转”(不生)“者,是人”则明“见自心”本性。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

  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义贯】

  所谓“来者”即“谓”见“事”境“生”起,所谓“去者”为谓见“事”境灭而“不现”;若能如实“明了知”一切法“去来”生灭等,乃妄现之相,“妄想”分别即“不复生”起。

  若见法“有常及无常”,见有“所作”法及“无所作”,及见有“此世”与“他世等,斯皆”是“世论”者之所“通”,非真实自性宗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说何等法,名为涅槃?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注释】

  “而诸外道各起妄想”:而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卷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