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根本、福德

  菩提根本、福德

  佛經中裹常說,末世衆生最可悲愍的、件事情就是:根鈍福薄。這裏的「根」是指五善根,「福」是指福報。福報與善根都是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也不是天生自然的(「天生有福」),或者命運使然(「命中有福」)。現在先講福報,以及如何方能得福與增長福德之法。上面說過,福報通常不是「求」來的,是「修」來的;因此若不修而只用「求」的方式,雖然也能求到一些福,但是效果很小,而且很慢;若是能用「修」的方式,就快得多。舉個例說,假如你心中有個很重要的願望,然而這個望的實現,又超乎人力的控製範圍之外;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便可以發願修一個法門,回向成就那個心願;由于你修行的功德及叁寶加持的力量,便能令你的所願較易、較速成就。上面所謂的發願修法,例如說發願誦五十部或一百部『 地藏經』 、或是誦大悲咒一萬遍,或是念『 藥師經』 叁百遍等等。你若已知道怎麼修行及回向,而且在修持的時候又能夠淨持齋戒,那就更有助于你所修速疾成就,所願速遂。若能如法發願修持,並且長久不斷,便能福德日口增長,宿業漸漸純淨,這就是真正修福積福之人。順便提到,所謂「齋」是指過中不食,我知道有很多在家居士嚴謹地行持齋戒,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佛法在末世最薄弱的一環就是「戒」,而持戒卻是一切修行的根木。

  二、善根

  以上談了一下「福德」,接下來講「善根」。爲什麼說我們末世衆生根鈍?到底是怎麼個鈍法呢?要對這問題有個明確的了解,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根」,根是指「五根」,五根是:信根、精進根、 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又稱爲「五善根」。此「根」之命名,是一種譬喻,即所謂「以喻得名」。像一切草木,都須要有根才能夠生存、增長;衆生的一切善法(福德、智慧等)也是一樣,必須要有此五羔口根才能生存、增長。栽種植物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植物的根;相同的,對修行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守護其善根。相反的,要砍樹的人,若要令那顆樹完全拔除,最徹底的,就是把樹根砍斷。同樣的道理,若要破壞他人修行,最徹底的,就是毀壞他的善根,如破壞他人的信根、精進根等等。當然,令人善根斷壞,那是魔之所爲,我們一般人是不會這麼作的,至少不會故意這麼作― 然而當今之世,魔強法弱,很多人雖然並非「故意」,但常因本身的業障現前,而「爲魔所趁」,乃至「爲魔所用」,因而胡一畏胡塗地作出破壞他人善根的事,而他自己本身卻還不知道,甚至還自以爲是在說法「利益衆生」哩!現在末法時期,真是「百家齊嗚」,各盡所長;但也常莫衷一是,因此也常令初發心學佛的人不知所從,不知要跟那一家、 或那一位大德學才好。在此,我貢獻一點點小心得,給大家作個參考:學佛的總目的,是要培養善根、增長善根、建立善根、成熟善根、以及成就善根。善根成就,然後才談得到修行菩提,乃至得智慧解脫等等。如果說法人,不管是誰,他所說的,對你的善根有所幫助,也就是對你的信根、精進根、念根等的培養、增長、建立、成熟、成就有幫助,那麼,他所說的法就是好的、有益的,他就是善知識。相反的,如果他所說的法,不但不能增進你的信根、 精進根等,甚至還會令你越聽(或越讀),反而越對佛、或對法、或對僧,起種種懷疑、不信,乃至起毀謗之心,甚至令你出言毀謗,這樣就是他所說的,不但沒有能增長你的善根,反而破壞了你的「信」根,增長了你的「疑」根(「疑」在唯識五位百法中,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這樣的人,便不是善知識,而是「惡知識」、「邪知識」。譬如他說佛法中某事不合時代、 或不合科學,或說某部佛經依他考據的結果是假的等等。又,如果你本來很精進地在如法修行某個法門(例如念佛、持齋戒、持咒等),但一聽了他的話

   或讀了他的書之後,令你很泄氣(譬如他說:這樣是著相修行… … 等等),你因此就放棄精進,再也提不起勁用功,這就是他破壞了你的「精進根」。如果是這樣,那麼,不管他的學問再大、 文筆再好、或再有名氣、地位,他不僅不能增長你的五善根,反而會破壞你的五善根。這種人便不能稱爲是你的善知識,反面是你的惡知識。你最好敬面遠之;因爲世尊在經中處處都說:善知識,不慎。學佛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因爲親近才能學到善法,親近惡知識,便會熏染上惡法,乃至斷善根種性!不可

  叁、善根之本:信根

  現在再繼續講「善根」。我們學佛所修的種種善法(福德、 智慧等),也必須要依靠「信、 進、念、定、慧」這五種根本,才能生存、增長、茁壯、 成熟,所以稱信等五法爲「善根」。因此可知,學佛的根本在于建立五美口根,而五美口根的根本― 也就是說:「一切根本的根本」― 是什麼呢?那就是「信根」。這信根,甚難希有,甚深無量,不可思議,這是行者無量劫修行,一點、滴累積的結果,非一生一世之功。有人說:「這信佛有什麼難?我一接觸佛法,不用多說什麼,或爭辯什麼,我就深信不疑了。」那正好說明:你不是今生今世才開始信佛、學佛的,而是你多生多世的熏習,所積集而成的善 根業力,所以你今世才能有如是的信根。得到「信根」以後,才可能精進地修行,于是開始長養「精進根」;精進根發起以後,才有辦法修「念根」;因爲修念根須念念不斷,念念不忘失,因此須有很好的精進底子,才修得來念根。念根成就以後,便能進而長養「定根」;定根成就以後,方能「正修佛慧」:正修佛慧是在禅定中修種種觀行。因此所謂「修慧」,不只是文字言說,而是須與定心相應― 並非嘴上會講就行;若光在嘴上講,縱使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而心中散亂、不信,也是與法不相應、不相幹。因此可知,要發展五善根,須先成就信根。「信」這件事看似簡單,事實上是很複雜的東西,爲什麼?因爲衆生的根器有種種,可謂千差萬別。而這信根,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層次。馬嗚菩薩著了一部『 大乘起信論』 ,其內容主要是教導我們信根薄弱的衆生如何「起信」― 也就是:如何生起信根。要生起或增長信根,除了修『 起信論』 怯門之外,還有一個法門也非常好,那就是「地藏法門」。我們大家在佛寺裹都常有機會誦持『 地藏經』 。然而『 地藏經』 或地藏菩薩最重要的功德是什麼呢?他是依其本願,及秉承釋迦牟尼佛的教敕,要廣度末法之世、無佛時期一切世問根器最鈍、業障最重的衆生。而業隙最重的,不外是地獄衆生;至于我們也是業很重,才會生在這末法濁惡之世。因此,地藏菩薩的發心是很不容易的,爲什麼呢?因爲教「放牛班」的學生比教資優班的學生,實是困難面辛苦得多,地藏菩薩因爲悲願深切,所以他發願要專教放牛班、或弱智班的學生〔 那就是我們!因爲我們不想升學(求菩提),只想在二界混混,得過且過〕 。地藏菩薩是想令我們成就什麼呢?簡單一句話,最重要的,就是要成就我們的信根― 令我們起信,令我們的修行有「根」,不再像無根的浮萍(沒有善根的人),如一羼提人在六道的海中到處漂蕩。各位回去若再仔細地研修一下咧地藏本願經』 ,便可以很深切地體驗到。

  四、信根與大乘菩薩道接下來再說信根在大乘菩薩道的地位。大乘菩薩道的修證,共有一位,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及等覺、妙覺。「信位十一)階是菩薩修行的初階,這信位,又分爲r 等,稱爲「十信位」。菩薩十信是:「信、念、進、慧、 定、不退、迥向、護法、戒、願」。因此修行者,首先要成就的是信心。所謂「信心成就」,並不是只具有少許一點點「信」就成,而是要「信位十心」皆具足、成熟、堅固、不退、不動,才能叫「信根成就」或「信成就」。因此可知,要想信根成就,是要一步一步、一位一位往上修,才能成就的。不要說:我很「幸運」能信佛,甚至把它視爲理所當然,沒什麼了不起,不覺得有何可貴;事實上,如前所說,任何人能信佛、信法、信僧都是修了好久好久,過去生已受了好多苦,走了好多冤枉路,才能達到今日這一步,才能信佛,才知道要學佛。我們從無量劫來,生死流轉,迷失方向,盲目地追求其它「身外」與「心外」之物,好不容易到今天才能夠發起一些善根,而信佛、信法

   信僧,成爲正信的佛弟子(按:追求「身外之物」者爲凡夫;追求「心外之物」者爲外道)。所以這是無量劫來吃了無盡的虧,與由凡外之迷,返悟而修行的結果。發心以後,就開始在「信位」上修行,到了信根成就,也就是「十信滿心」了以後,便得入「初住」位,成爲「住位菩薩」。從初住到「十住滿心」,然後再進入「行位」,修十行,稱爲「行位菩薩」;十行滿心後,再入回向位,修十回向;到了回向位,就已經是無上甚深菩薩摩诃薩的境界了,更何況是十地、等覺、 妙覺。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稱「叁賢位」岔首薩。接下去就是十地,十地茲薩稱爲「十聖」。「叁賢、十聖」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證階位,但想要入賢聖之位,必須先成就基礎的十信;而想要十信成就,就必須從「初信位」修起。初信位所修、所要成就的,就是「四信心」什麼是「四信心」呢?依馬嗚菩薩在『 大乘起信論』 中所說,四信心是指:「信佛、 信法、信僧、信真如」這四種信心。修行人若能得此四信心堅固不動,便能于一切佛法得「決定信」,那麼再大的風浪來襲,例如聽到任何邪見、惡見、 不正知見,乃至毀謗叁寶的話,都能不爲所動。如此便能成就無量功德智慧。信位菩薩修到「六信位」時就到了「信不退」;什麼是「信不退」呢?若得「信不退」,則生生世世皆能「信心永不退轉」,非只今牛不退而已。(你看,這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因此,佛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衆生之善惡業果亦不…

《菩提根本、福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