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根本、福德▪P2

  ..續本文上一頁可思議!)因此,你今生若能修到六信,你的信心就永遠不退轉了,此後生生世世都能保有此「決定信」,以有此成就故,往後的修行都是向上的,永不退轉― 那該有多好!

  五、信根與修行現在來談「信」對學佛與學習世問法的關系。修行佛法跟學世問法不一樣。學世間法,例如學中國古典哲學:如老莊、韓非、荀子等諸子百家;或學古希哲學:拉圖、 格拉底、裏斯多德、堅忍主義派及鸠派等;或學近代西方哲學如:尼、本華、博格、 存在主義、 實證主義、 數理哲學等。你在學這些學問或學術的時候,都可以一邊學

   一邊評它,乃至寫一本書判它。你若是專門研究尼哲學的,所寫出的評論,便可叫「尼哲學判」。你因而成爲尼哲學專家,可教人尼哲學;學現象主義的,便可寫出「現象主義判」這類的書。這「判」或「評論」兩字是什麼呢?在英文一袅稱爲「評」,而這「評」表示什麼呢?表示你有你自己的看法,而且你在這領中有很廣博、高深的學問, 媚是頭很高,通常是學究那種,這是這個字的字源口酒。g 離。)因此,所謂判(是表示:高階層的知識分子,對于所研究的對象有自己獨到而原創的見解,因此才能判。作學問的人有自己的見解,不人雲亦雲,這是很好的。因此,在世的學術界很重要,非常受尊重― 但這在學佛上,就行不通了。學佛,你無法一邊判佛或菩薩,還一邊想跟他學,那可說是不可能的事。而在世學中,你卻可以一邊研究,一邊判;像顧,他是研究儒學的專家,他寫了『 古今僞經考』 及司古史降這兩本判儒學的書,雖然破壞了儒家的典籍,卻一嗚驚人,名利雙收。但在佛法一表,你就不可能一邊讀佛經,而一邊心生不信、懷疑,乃至生出毀謗之念,卻還能「依教奉行」,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爲修行佛法,就是爲了要出離對世名、聞、利、養、敬、我執、 我見等等的貪著。如果學佛之人,爲了出名,或爲了獲得他人的敬、供養、 出人頭地,發表種種我見等,而去判佛法,以致令衆生斷失善根,來世墮大火,那便是修行人的魔事。學佛之人,若對佛法僧叁寶有堅確的信心,以此善根力,當下就能不思議地去除掉不信、疑、毀謗等重大煩惱而信之心。然而這正信之心是否能生起,也可說是「由不得你」的。因爲,說,這信心是無量世以來,修行善根的成就。一然、精進根生起正如上所以上講「信根」,現在來談談「精進根」,我們常常聽很多學佛的朋友說:「!我很想精進,可是就是精進不起來。」這是爲什麼?因爲無始業力的關系,能不能精進,是由精進根的大小來決定的;精進根與信根一樣,也是修來的:你越修,那個善根便愈長大,然後才能夠茁壯,乃至于開花、 結果,這都是修來的。所以你對別人說:「你這麼精進,我好!爲什麼我老是精進不起來。」你不用,那是因爲你過去在精進根方面修得太少了,你若趕快開始修,你也可以像他那樣精進。你就是因爲一直不開始修,所以總是原封不動。因此,精進是修來的,不是自然就能精進。在佛法一畏,沒有人是天生的自然佛,所謂「天縱英明」,本來就是聖人,不用修就能成佛,即使是佛的兒子羅喉羅,也是要修行才能證道。一切賢聖的慈悲、智慧、解脫,都是一點一滴修來的,連佛也是山修因,然後證果。如是說法,方爲正說:不修就沒有競口根,沒有善根則一切修行都談不上。

  七、不退轉

  我們如今身處末法時期,修學佛法既然如此困難,因此我們且先不要好高遠,空想要有怎樣的大成就,例如得諸禅

   叁昧、解脫、叁明六通,或明心、 見性、開悟等。我們須先腳踏實地,依照經教所說的「如法修行」,如實地,先建立起修行的根本― 信根,最好在今生能夠「十信滿心」。如果十信滿心的話,你就能夠從此以後,保證永不退轉,也絕不會墮惡,這比美國商人所謂的終生保證還要長久實惠,因爲這不只是今生今世不再退轉而已,而是生生世世再也不退轉。回向愒中說:「九品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轉」:,這「不退」的梵文叫阿

  一、信不退一一、位不退叁、證不退四

   行不退

  第-、「信不退」是六信菩薩:信不退菩薩,其信心永不動搖,永不起邪

  見,生生世世決定住于正信。

  第二、「位不退」是七住位以上到十回向的菩薩。菩薩到七住位,即生生

  世世永于佛法中住,無有退轉。

  第叁第四

  。共有四種「不退『 設不退」是初地到第七地菩薩,其所證真如本心,決不退轉。「行不退」是第八地及八地以上菩薩,因已證無功用智,故于一切法皆能依真如起用,一切所行皆得不退。所以「不退」有種種差等,並非只有一種,而「不退菩薩爲」的「不退」當是指于「信、 位、證、行」種種不退的菩薩,因此經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這個意思。因修行無爲法(佛法)之故,而能達到種種不一樣的果證,信心也是一樣,修行信根而能得種種不同的信心成就。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今生最好能修到十信滿心,那是最重要

   且最可歎的事情。

  八、四信心

  現在進一步來發「四信心」的內涵。先談第一項「信佛」

  1 .信佛

  前面提過說:四信心中的每一種信― 信佛,信法,信僧,信真如― 都是甚深無量、 不可思議,不是很單純的。就以信佛來講,因爲衆生根器種種差別,業障種種深淺、粗細都不一樣,所以有的人信佛信得深,有的人信得淺;有的人信得廣,有的人信得狹;有人信得多,有人信得少。善根愈大、愈利的人,他的信心越是深厚、廣大,乃至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在信心上達到最虔誠

   最甚深廣大不可思議的,莫過于「普賢行願品」中所開示的:「十方叁世無量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尊如對目前」。這是何等的境界!唯有如普賢菩薩那種甚深廣大的善根

   智慧,其信心才可能達到如是境界。至于一般凡夫之人,大多沒有辦法作到這一點。這至少要到信心成就、十信滿心,而且已得觀智明了

   正智現前,其信心才能達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廣大境界。倘若善根微薄,甚至微薄到毫無信根的地步,則很難發心信佛。我們在美國,舉目所見多是這種人― 實在可憐。換句話說,這就是沒有福報、也沒有善根,故不能信佛,因爲能信佛是無量的福、以及無量的慧積聚起來的結果。沒有信根的人,稱爲「一闡提」,一闡提是「信不具」的意思。信不具,就是不具備信心。「一闡提」梵文爲工,這一畏的「一」不是一、二、叁、四的「一」,「一」是譯音,意思是「無」的意思,或表示相反的接頭詞(化rer → X ) ,「一闡提」者佛經中稱爲「斷善根種性」,因爲若無信根,則一切善根全部斷壞,所以稱爲斷善根種性。闡提的人,連一尊佛都不能信,更何況要他信二佛

   叁佛,乃至無量諸佛。有一點信根的人能信一佛,通常是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小乘根器的人就是這樣。善根再大一點的,能信一一佛,即除了釋迦佛外,再加一尊,通常是西方阿彌陀佛。善根又再稍微大一些的,再多信一尊東方藥師佛或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善根若再大一點的能信五方佛;接著,善根更大的,能信十方佛。然而同樣是信十方佛,也有種種不同。有的人只能信現在十方佛,而不能信過去十方佛,也不能信未來十方佛。善根最大的,才能具足信受叁世十方一切諸佛。什麼是「叁世」呢?就是現在

   過去

   未來,這叁世都有無量諸佛。唯有信心成就的人,在信佛方面,才能如佛所說

   依經所教,而相信二世十方一切諸佛。也許您會問:「看經的時候也常看到『 叁世十方一切諸佛』 這個詞,但是我就是沒辦法信,這是爲什麼?」這就是業障的關系。由于我們過去無量世以來造成的種種惡業,例如妄語、兩舌

   惡口、謗佛法僧等,以致令我們從八識田中,不可思議地就生起種種妄想分別,因而障住這個「正信」善根的發起,所以稱爲業障。業障于近程上,能障信根或其它善根發起;遠程而言,則能障菩提。「菩提」的梵音是Bodh 沙,其意義是「覺」。覺什麼呢?覺知佛、 覺知法、 覺知僧及覺知真如(如實覺知佛、法、僧叁者爲寶,覺知凡聖共具一體叁寶之真如,能起恒沙不思議之染淨妙用)。如果有障礙(業障),就不能夠覺知叁寶的功德及可貴(例如業障重的人便無法覺知父母的恩德一樣)。因而不能起正信,更加不能信叁世十方一切諸佛;至于自心真如,則更是如盲對日,如浪子懷珠之不知不覺。

  2 .信法

  講完了四信心的第一項「信佛」,接下來講第二項「信法」。關于信法,要先了解佛法有叁種:一、聲聞法,二、 緣覺法,叁、 菩薩法。騰巒鷹種是屬「出世法」,另外還有「世問法」。世問法是什麼?就是二界六道之法。世間法與出世問法就合稱爲「一切法」。對于這一切法,因爲衆生自心取著的深淺不一,所以信受的程度也有所差別。有的人只能信受較少的法;有的人能信受多法;有的人則能夠信受一切佛法;有的人能夠由信而起修;有的人雖然信受,但只能修行少法,甚至連一法都不能修。我們知道,有些人學佛的目的,不是爲了求得智慧、解脫生死、自利利他、安樂有情。他求什麼呢?只求能多賺錢,拜藥師佛爲求延壽,拜觀世音菩薩只爲求生兒子、全家平安等等。這些到底好不好呢?這原是無可厚非,但是學佛修行之人,若以此爲最終目的,就失去了學佛的究竟意義。佛家講因綠,這個「綠」字是條件的意思,世人若具有好的世問條件,而能身心安樂,好好地專心學佛,也是好的。因此,如果由于拜觀世音菩薩,念藥師佛,因而生了兒子、 發了財,所求願滿之後就停止學佛了,這就不是佛菩薩度衆生的本意。把佛法應用在賺錢方面,或應用在其它世間法上,例如日本的劍道之士,用禅法來增進他的劍術;還有人修禅定或是修行某一種法,以求升天。這些都不究竟,也不是善用佛法,而是「大法小用」,那是很可惜的事!佛的…

《菩提根本、福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