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上冊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上冊

  一、四大菩薩與阿羅漢的介紹

  ◎中國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衆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佛教的慈悲(愛心),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孝道),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1.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不單是佛教徒,就連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間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

  在中國唐朝時候,爲避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現在世人多稱觀音菩薩。唐朝以後,觀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樣,以此來表現觀音菩薩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衆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薩本無男女相的分別,而是爲了度化衆生,因此在很多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裏,菩薩大多以女身示現,這是衆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是觀音菩薩慈愛的象征,也是菩薩形像多是女衆的原因。

  觀音菩薩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衆生苦,時刻不忘爲衆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經上說:「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衆生多苦,所謂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衆苦交煎,正希求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而菩薩悲智雙運,所謂「叁十二應周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觀音菩薩以其平等、普遍、廣博的愛心,贏得了「戶戶觀世音」的信仰與尊敬。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中,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稱贊爲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特別敏略,容易藉由聽聞佛法或是梵呗唱誦而起信。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觀音菩薩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菩薩住處,觀音菩薩爲他解說「大悲行法門」。

  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是敘述菩薩觀世音度化衆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實時觀其音聲前往解救。

  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叁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菩薩的說法,結合菩薩在浙江定海縣東舟山群島的諸多感應事迹,認定這裏就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爲普陀山。沿襲下來,普陀山便成了信衆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

  根據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中的龍女,共同做爲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能,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衆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真誠理性的愛心,等視一切衆生如自己的兒女,以愛心呵護之,以智能調教之,是悲智雙運的代表。

  2.解救苦難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能承載萬物,含藏有豐富的礦産資源,這是現代人所共知的事實,用來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的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爲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之後、彌勒菩薩成道之前,在這一段沒有佛法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衆生。並介紹地藏菩薩在無量劫前爲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爲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大誓願,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在這個地方,它也是一種表法,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薩救度衆生的場所。所以,地獄是地藏菩薩救度衆生的場所,因爲這裏是六道輪回中最苦之處。

  其實,地藏菩薩教化之處並不僅限于地獄,在這世間中,凡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常常被形容爲人間煉獄,當此之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者人們,不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嗎?

  關于地藏菩薩的故事,相傳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當他經過安徽池陽時,見九華山峰巒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處所,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並得到當時山主闵公的護持。闵公之子又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闵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爲師出家。數十年後,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因爲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薩的行願,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來尊敬。

  現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後人爲紀念闵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于是就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的形象作爲地藏菩薩的脅侍。

  我們常見的地藏菩薩形像有許多種,一般廣爲流傳的是佛經中所形容「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于蓮花上,有些形像頭戴五方帽,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地藏菩薩法相。

  3.般若智能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爲妙德、妙首、妙吉祥。文殊菩薩是般若智能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系的經典之中,與普賢菩薩同爲華藏世界的上首。

  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這是說般若智能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衆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能不能出現世間。但是般若智能無形無相,不可觸摸,經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難用言語表達,故而用文殊菩薩做代表,給凡夫一個智能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提到:在東北,有個叫做清涼山的地方,那裏有菩薩叫做文殊師利,他和他的眷屬及諸多菩薩共一萬人,常在山中演說法理。而在中國山西的「五臺山」,因爲終年積雪,夏天仍然寒冷,從來沒有過炎暑,又叫清涼山,因此衆人便以五臺山爲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裏便爲信衆們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了。

  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造像,是座腳跨青獅,手持如意(或寶劍、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璎珞衣著,飄逸且雍容華貴,柔和中帶著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說,因此經中常常將佛陀說法比喻爲獅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對衆生有振聾發聩的作用。把獅子作爲文殊菩薩的座騎,則是表菩薩智能猛利,能伏一切煩惱。

  文殊菩薩的智能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有智能爲先導的慈悲與方便,才能長養菩提,接引衆生。

  4.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叁曼多跋陀羅」。他掌管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與「行」。據說他有延命之德,發過十種廣大心願,決心要爲佛教做弘法工作。

  菩賢菩薩的美名尊號是「大行普賢」。白象是功德圓滿的象征,所以普賢菩薩的佛像大都是頭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執鈴,右手執金剛杵,騎著六牙白象,這頭白象是大聖天王的神體。

  另外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兩手合掌,或左手執青蓮,右手伸掌;而在金剛界則爲右手執青蓮,左手握拳。普賢在金剛界又稱作「金剛薩埵」,即金剛手菩薩,是佛陀的護法神,也是各種金剛的首領。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叁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賢菩薩爲善財童子說十種廣大的行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爲大行普賢菩薩。

  十大行願是普遍而廣大的修學原則,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一切衆生依此行願而圓成佛道,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衆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薩稱爲位前普賢,位後普賢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賢菩薩,因此不能執定他只是一尊菩薩而已!

  中國的信衆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遊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象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爲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同稱爲華嚴叁聖。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能,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踏踏實實地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能。所以四大菩薩代表著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弟子學習的典範。

  ◎聲聞阿羅漢的代表

  1.智能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當佛陀講解經典時,舍利弗都隨侍在佛陀的身邊。

  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羅。他母親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羅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羅就是舍利之子。

  舍利弗原來信奉別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陣子之後,他忽然覺得茫然無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義。正在仿徨苦悶的時候,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有莊嚴的態度,威儀的行止,舍利弗一見,心中非常驚奇,並向阿說示比丘請法。

  舍利弗從阿說示的口中,聽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心中對宇宙人生積聚…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