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上冊▪P4

  ..續本文上一頁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樓閣東面開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輕有爲,聰明溫和,我們希望你能夠承擔!」

  阿難陀聽後,以任重而推辭,經過目犍連、舍利弗的勸說,阿難陀提出叁個條件:

  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不要穿著。

  二、如有信衆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

  叁、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願侍奉佛陀。

  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意思轉呈給佛陀,並向佛陀轉達阿難陀的條件,佛陀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非常歡喜地贊歎道:

  「阿難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爲了避免譏嫌,是必要的預防。因爲阿難陀比丘是怕別人批評,說阿難陀是爲了穿衣、爲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

  從此阿難陀就做了佛陀的侍者,這時他的年齡也只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裏,皆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依教奉行,並跟隨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陀的心中。

  年輕的阿難陀,每天跟隨著佛陀,俨然成爲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在僧團裏,他經常保持著謙虛、虔敬、慚愧的心理。有不少的信衆,都因爲阿難陀的關系而皈依了佛教。

  阿難陀集虔誠、質樸、勤勞、謹慎、謙虛、廉潔、守戒、寡欲、敏慧于一身,對佛法的了解也最爲透徹,可是他在佛門的地位卻不高。四大聲聞,十六羅漢中都沒有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他是博學多聞第一,也就是知識最淵博的弟子,但是卻排在最後一位。

  佛陀成道的四十九年,由動歸靜,佛陀宣布將在迦毗羅衛城叁十余裏的拘屍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進入涅槃。阿難陀跪在佛陀的枕邊,輕輕地問道:

  「佛陀!我們以後對女衆應采取什麼態度?請佛陀再說一次給我聽!」

  佛陀看看跪在床四周的諸大弟子,然後對阿難陀說道:

  「阿難陀!想要離煩惱證悟的人,是不可以把女衆放在心中的。你要將老的女衆看做自己的母親,將年長的女衆看做姐姐,將年輕的女衆看做妹妹,阿難陀!你千萬要記住啊!」

  佛陀回答上面的問題以後,又把荼毗、建塔等的事一一加以說明。感情脆弱的阿難陀,想到這是佛陀最後的遺誡,一陣心酸,不覺流出眼淚來,他不敢再跪在佛陀的床前,趕快跑到園中哭了一場!

  阿難陀想到佛陀將要涅槃,別的大弟子們都已開悟,唯有他,今後依誰來證悟呢?想到從今以後,再沒有恩師給他服侍,他像斷腸一樣的傷心!

  佛陀看到阿難陀不在身邊,就叫人去把他叫來,又再對他說:

  「阿難陀!你不要悲傷!有相會就有別離,有繁榮就有衰微,我不是常對你說嗎?世間是無常的,有生必定有死,壞了的車子用修補來維持,那也不是長久的辦法,有爲的色身要壞,佛陀會在法性中照顧你們。你服侍我那麼久,勤勞而能忍耐,你對我沒有什麼缺陷,我將以這個功德報答你。你用心精進修道,不久之後就會離開煩惱的系縛,能開悟證果!」

  佛陀說到這裏,阿難陀感激得泣不成聲,佛陀又看看大家,對大家說道:

  「諸比丘!阿難陀非常忠實地侍奉我多年,他很溫和而善良,他聽聞大法不忘,他的功德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

  阿難陀用手蒙著臉,悲泣地離開佛陀。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流淚不止,可是像這樣的流淚有什麼用?要緊的是提出有關如何使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對,大家商量以後,又把阿難陀找回,公推他請問佛陀道:

  「第一、佛陀涅槃後,以誰爲師?

  第二、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第叁、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仍像往常一樣,慈祥恺悌地回答道:

  「阿難陀!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爲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就叫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處!」

  佛陀的話,大家聽了更感動!更傷心!

  這是多麼有權威的聲音啊!

  佛陀就這麼進入安養的涅槃了!

  四面八方的弟子聽到佛陀涅槃的消息,都集攏而來,阿難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婦人能到面前來參拜,于是他就先讓比丘尼和在家信女來親禮佛身,由此可知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摩诃迦葉主持法會時,在衆弟子面前當場指責阿難陀:「余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陀只得表示自己會深自反省。

  當天晚上,他發奮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于中夜即開悟證果。阿難陀立即去找迦葉,迦葉緊閉著房門不開,只答應讓阿難從鑰匙孔裏進來。阿難陀果然從鑰匙孔進入房中,這樣的神通力證明他已經得道了,迦葉便讓他升坐到獅子座講述經典。

  最初結集的經典,所謂《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這有名的第一次結集聖典大會,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阿難陀在涅槃之前離開了摩揭陀國,前往毗舍離國。這時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正要和毗舍離國開戰,阿難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國入滅,遺骨就不會分給毗舍離,如果到毗舍離入滅,他們也不會將遺骨分給摩揭陀國,所以他打算在兩國交界處的恒河中間上空進入涅槃。

  當阿難陀在渡過兩國之間的界河時,便從船上飛升到空中入放光叁昧,放出種種色光,進入涅槃,聖體並分成兩半,使骨灰舍利分別落在河的兩岸。兩國國王于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國內建造佛塔供奉,一個是在毗舍離城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個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邊,稱爲阿難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離兩國因爲阿難陀入滅的因緣,遂釋嫌修好,不再戰爭,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財産。阿難陀尊者的犧牲,真是偉大崇高!

  雖然阿難陀尊者入滅了,但他對佛陀的功勞,對佛法的貢獻,以及溫和善良、謙虛忍讓的聖格,永遠活在佛弟子心中。

  

  二、菩薩羅漢的故事(上)

  1.在空中飛行的缽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們都想投機取巧。由于彼此互相影響,導致每個人都畏懼佛道的艱難,不願努力修行菩薩道,甚至還說:

  「這麼努力學菩薩道做什麼?不如學阿羅漢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師利菩薩知道了,心想:「這些天人其實都是能成就菩薩聖道的,不過因爲怕苦而想退縮。我得想法子教化他們,讓他們堅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這裏,文殊菩薩變成一個迦羅越行者,端著滿滿的一缽百味飯,前往世尊說法的梵天。

  他來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將一缽百味飯獻給佛陀,並合掌恭敬的對佛陀說:「世尊,應當爲此報答您的恩德了。」

  「這是什麼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地問。

  「你就在旁邊看看吧!」佛陀說完便從梵天上把缽往下一扔,裝著滿滿百味飯的缽飄過諸佛的國土,飄得好遠好遠,一直飄到一個叫做彙阿沙的佛土才停住。

  彙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只缽停在空中,驚奇地問:

  「這是怎麼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說:「這個缽是從梵天的釋迦牟尼佛那裏飄過來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堅定學菩薩道而想退縮的人。」

  侍者們聽了光明王佛的話,心中對佛道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缽從梵天落下後,就失去了蹤影。過了好一陣子,佛陀對舍利弗說:

  「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舍利弗運用智能神力尋找,卻到處都找不到,只好灰心地回來,對佛陀說:

  「世尊,我沒找到缽。」

  佛陀轉身對目犍連說:「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目犍連立刻以神足通飛往諸佛剎尋找,過了一陣子,也垂頭喪氣地回來。

  世尊又讓五百羅漢去找,他們也沒有找到。

  彌勒菩薩眼看滿天的阿羅漢竟沒有一個能找回缽來,便自告奮勇,但他也一樣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薩,說:「是你去一趟的時候了。」

  只見文殊菩薩仍坐在座位上,入叁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過諸佛的國土。人們清楚地看到,文殊菩薩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間都有億百千光明與億百千朵蓮花,每一朵蓮花上都坐著一位菩薩,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贊歎佛陀和菩薩的功德。

  此時,世尊放出神足光來,照亮了整個人間,照亮了諸恒河沙剎土。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叁昧定法,對佛道生起無比的信念。

  這時,文殊菩薩看到缽了,馬上用右手抓起,與無數個菩薩一同來到梵天上,手持飯缽獻給佛陀。

  世尊開口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啊!讓我告訴你一個無數劫前的故事:

  從前,文殊菩薩是個叫慧王的比丘,他跟著一個叫勇莫能勝的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缽來到一個城市,他得到了一缽百味飯後,便由城內往外走。

  有個尊者的兒子名叫離垢王。那時離垢王的乳母正抱著他站在城門口,遠遠看見比丘拿著百味飯走過來,便從乳母懷中跑下來,追著比丘要那百味飯。

  『比丘僧,比丘僧,給我點百味飯吃。』離垢王追在後面叫著。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餅給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離垢王邊吃邊跟著慧王比丘走,隨比丘到了勇莫能勝佛的佛所,給佛叩頭後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這缽飯去供養佛。』慧王比丘說。

  離垢王照他的話去做了。勇莫能勝佛接到百味飯便吃,等他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飯,像沒吃過一樣。

  佛把這缽百味飯分給八萬四千個比丘和一萬二千個菩薩,他們個個都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

  離垢王看了心裏很歡喜,便說:『偉大的世尊,這真妙極了!』然後隨慧王比丘受五戒,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就在離垢王跟著慧王比丘走後,他的乳母哭著追了半天也沒有追上,便趕快回去告訴他的父母。離垢王的父母循著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頂禮後對佛陀說:

  『尊貴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見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兒子平安無事。』

  離垢王見到父母,高興的說:『父親!母親!我現在已經得到菩薩法,我想要隨佛陀出家做沙門。』

  父母聽了一陣歡喜,說:『兒子啊!我…

《佛經故事選集——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