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夢參老和尚開示 4 觀心▪P3

  ..續本文上一頁麼渴愛的。你先磨練你的心,不要講名詞。你要想真正的清楚,就看《教乘法數》,你可以去查,也可以看看《百萬明門論》,法就有一百種,我說的只幾種而已,你可以從《百法明門論》去學名相。

  凡是這些名詞,底下一定有個涵義。說貪,貪什麼?它的涵義就是貪財、貪色。貪財,也不過是一句話,怎麼樣貪法?貪到什麼程度?像我們士、農、工、商一切百業,我們開畫廊、開畫展,經營費用,這算不算貪呢?如果你在工作,給人打工,一個月你出了勞力,收了他給你的待遇,這算不算貪呢?如果沒這些費用,你又怎麼能生活呢?這是正當的。

  怎麼樣子算貪呢?你掐了五十塊錢,一心想掙一百塊錢,乃至向老板討巧,或者出些點子,或是打些個主意,意外的想得到,這就叫貪了。或者買彩票、買獎券,或買樂透獎,一下子發幾千萬,那不曉得多少年。買的人多,得的人只一個。出彩券的永遠賺錢,這就說明了得不到的人太多了,不然大家都得了,他賺什麼?還拿什麼來給你?這就是貪,非分之想、分外之想,都叫貪若衣食已經滿足,還沒完沒了的去做,這就叫貪了,如果我們自己吃不飽、穿不暖,我想去掙幾個錢,你再說我貪,我就不要活著了。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還有一個理解力,你雖然這麼窮,貪心很大;他雖然財富很大,他有舍心,他沒有悭貪之心。那就是說,看你肯不肯布施,你吝啬不吝啬。

  爲什麼說我們被財、色困住了呢?我跟大家跟一個故事,大家再參一參是不是這樣子。這個故事也算是真事,我們東北,有一個在佛經上說是大富長者的人,他土地很多,財富很大。他一天到晚就發愁,總愁不讓他的財富損失,怎麼還能增長,所以他考慮很多;因爲他家大業大物大,不能不考慮。可是他跟間遙一個放牛羊的孩子,早上出來,把牛羊搖搖出去,晚上搖回來,出來、進去一天都唱歌,歡歡樂樂的。于是這位老板娘,就跟老東家說:“你連那放牛的娃娃都不如,你看人家一天唱來唱去的,你看一天到晚愁眉苦臉。”老東家說:“你看他很高興啊?我明天就讓他不高興。”老婆婆不信。他說:“我跟你打個睹,看我明天就讓他不高興。”

  晚上這位老東家就拿著一錠銀元寶,擱在他喂牛的槽裏面。這個小牧牛童晚上喂草,就看見一個元寶,哇!高興昏了,他也沒考慮這元寶怎麼來的,拿著這元寶,很喜歡。打主意了,就想製一套衣服,又想去投資,或者自己買點什麼小東西再生産。他也不唱了,出去也不唱了,回來也不唱了,不曉得這錠銀子該做什麼好,整天就在那裏愁。

  這位老東家的老婆婆一看,這孩子真的這樣了。她就問那位老東家:“你怎麼害得他這樣了?你看愁眉苦臉的一天,簡直也不唱了。”他說:“很簡單,我今天晚上,我跟他一說,明天他照樣唱起來。”老婆婆還是不信。

  晚上他就到那牧童房裏去了,他說:“我那一擱在槽裏一錠銀子,你看見沒有?”那小孩子很老實,說:“看見了。”“那是我放在哪兒的,我看有沒有貪心,是不是好孩子。”“你害得我都睡不著覺,拿去吧!”第二天他果真又唱起來了。

  之後,這位老東家就跟他老婆婆說:“我這麼大財富,我能睡得著嗎?一錠銀子就讓他折騰成那樣子,他要是像我這樣子,他不是愁死了!”

  我講這個道理,大家可以參悟一下,我們是不是這樣?我們也許不同,總是想積累一點,怕丟掉了。經營商業也是這樣子,做學問也是這樣子,你若不進,一定要退,你想保守,恐怕守不住,這叫貪,貪得無厭,在我們佛教說是看不破、放不下。

  每一天人都有這麼個過程,都如是打算,你還怎麼修道啊?你怎麼入道啊?什麼都考慮,就不考慮我什麼時候死。一提起死,就恐怖、害怕,不想死。但是你想也好,不想也好,死是必然的、決定的,也是你抗拒不了的。我們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你參一參是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有人不死,或者都不形象化,我看這個地球老早住不下了。必定得死,每一個人知道必定得死,但是每一個人的心,永遠不死,這個貪得的心永遠不死。我們想到這點,你放下一分,你就自在一分,你放下十分;你一分也放不下,你一分也解脫不了,這就是貪。

  發脾氣跟貪是兩回事,好像相彷,但不是一個。有時候,人的嗔恨心來了,什麼都不顧了,他的財富都不要,連妻子兒女也灑脫,就是要把氣泄出去。但是這個氣沒等泄出去,命都丟了,第一個人就是這樣。對一個修道人而言,嗔心更厲害,“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當你的嗔心發動的時候,什麼智慧聰明都沒有了,很現實。你自己看不見,你在發脾氣的時候,你的面貌,你的音容形態全變了,你自己不感覺到。

  我在紐約有一個皈依的弟子,他們倆夫婦都皈依我。但是他倆看不破,一點小事就吵,吵起來就沒完沒了。有個女兒十七、八歲了,一家就叁口人。爲什麼吵呢?要是一問,一點事兒都沒有。或者先生把碗擱在這兒了,太太說:“我正要用這個地方,你把它擱在這兒來擋我!”拿開就是了,她不,她要跟先生吵。我們每個人吵架,必然的規律,就是把以前成股的爛帳都拿來了,越吵越沒完。你們大家吵過架的人婦道友們,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還牽扯好多,永遠扯不清了,怎麼扯得清,又不就事論事,類似這事兒談來很多。

  她女兒也感覺很苦惱,就來找我。我說:“他們正在吵的時候,你勸也勸不了。我拿你家的照相機,把你爸爸媽媽吵架的樣子照下來,你去洗,洗完了就給他們自己看。“她照下來,就擱在那兒,她媽咪一看嚇壞,說:“這是誰啊!”她女兒說:“不是你嗎?你那天跟爸爸吵架,我照的。”她看了半天,不開腔了。之後,她先生也看了相片。之後,她天天來拜忏。我說:“你拜忏的功德一點都沒有。爲什麼一天到晚起嗔心?”她說:“他不講理啊!”我說:“他不講理就是你不講理啊!他不講理,你講理,就沒吵的。若他不講理,你更不講理,你們兩個就吵。其中有一人講理,還會吵嗎?”我說:“你好好看看你那個相片。”這個方法還是好的,兩人以後想要吵架,看看自己相片。”漸漸的,嗔恨心就消失了。

  我們做很多事的時候,往往充滿嗔恨心,沒辦法。修道者就沒有嗔恨心了?恰恰不然。我在大廟裏頭過,我們參禅的道友們,脾氣非常大,平常是壓著的,要是一點著,無明火叁太。他在修的進修就觀,越坐火越越盛。話頭,他看得很好,機鋒轉語也轉得很多,就是脾氣很大,放不下,一觸到就火冒叁丈,這能算得道嗎?這不能算得道,所以嗔心很難降伏。

  應當怎麼樣來修持?如果這個人心地慈悲,不論他長得多醜,相貌怎麼不好看,誰見到他誰喜歡。我跟大家舉個例子,廣欽老和尚你們都見到了吧?他的樣子多難看啊,但是誰見到他都磕頭啊,都很高興。

  還有,今天李居士拿著弘一法師的相片給我看,弘一大師五十多歲就老得很,爲什麼能誰見到他都喜歡?他已經修得內心有德了,他感人,一看那相,你就受感動,他永遠也不發脾氣,他不生氣,他只是不說話。弘一法師還有一個特點,他要是哪件事不高興了,他第一個不吃飯,第二個不說話。你給他端來飯,早上端來如是這樣子,中午端來又這樣子。

  在青島的時候,不知道弘一老法師跟誰生氣,也不曉得是誰得罪他,他也不說話。我跟傳貫法師緊張了。我們想,別人沒接近他,或者是我們倆得罪他了,或是惹他煩惱了,我們就給他求忏悔。他就擺頭:“跟你們毫不相幹。”跟我們毫不相幹,那是他自己的內心了,他是對治他內心的煩惱,他用這個方法降伏。他就是這樣修的,他絕不說一句傷害別人。他自己煩惱了,他自己壓迫,他就忏悔,不吃飯,不跟你說話,跟誰都不說話。

  每個大德都不同。我親近的這幾位大德,各人有各人的特點。虛雲老和尚就不同,學禅宗的就不同。老和尚的脾氣很大,但是有個特點。我們這些小和尚在他跟前,你再怎麼樣,他都是非常慈悲的;如果你是常住的執事,或者是負的責任越多,他對你責備越重,這就不可思議。每個大德你可以從他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他是以身作則的。

  像我們不法的人,要是一嗔念,你不要發作,也不挂在你臉上,把煩惱布施給別人。你要收到你心裏來,給人家歡喜;再大的苦痛,你自己忍受,給別人是歡樂。一回、二回、叁回、五回,你自己的煩惱就漸漸清了,這就叫修行,修行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不要另外找。你要是盡想你的煩惱事,過去的也好,籌畫未來的也好,你永遠通不了,通不了就是障礙,障礙就是解脫不了。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修道的時候,你就通達了,通達了你逐漸就解脫,這就叫解脫道。這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方法很多,看你遇到什麼境界;遇到什麼境界,你就對治什麼境界。

  貪嗔之外,還有邪見。對治邪見非常之難,如果你不是從學習來的,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的邪見除不了。況且,你用邪見心來念“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也邪了。邪人修法,無法不邪;圓人修法,無法不圓;要是用發脾氣來修法,無法不發脾氣,在那個上頭他都跟人家發火。

  我們有個道友,他看看佛經,把桌子一拍:“怎麼能這樣說呢!”別人說:“你跟誰說話呢?”因爲你的內心生起煩惱,那是文字,什麼都沒有,是你自己在煩惱,不是文字在煩惱。

  類似的事非常多。我們每個人,具體存在不同,我不能說得太多。你自己發生什麼問題,你就在佛經找方法對治。你要是撿現成的方法,你拿來,不適用,爲什麼呢?你不見得跟經上所說的一樣。佛所說的,就我剛才說的,每個人那財好色,可是你就不是這樣子,你生性就很愚鈍。我有個外甥,他就不知道財色。女朋友要找他,跟他交朋友。他就跟她發脾氣:“你纏著我就知道財色。女朋友要找他,跟他交朋友。他就跟發脾氣:”你纏著我做什麼!你沒事兒做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到了二十歲還不懂得男朋友關系…

《夢參老和尚開示 4 觀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