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說的這些境界,如果你舍了佛,法、僧叁寶,你能夠再找一個幫助你的、能夠救度一切衆生的天魔外道,能有嗎?恐怕沒有。有很多人在道教裏面,求鬼神,供養很多神。那些鬼神他自己的障礙都很多,他自己沒解脫,障礙重重的。鬼神也害怕,並不是鬼神不怕啊,鬼神畏懼啊,當五衰相現了,他恐怖得不得了。當他要死了,他自己都知道的,花冠萎靡,自己厭離,身上出一種臭汗,過去的一切都沒有了,他的眷屬都離開了。他知道要死了,非常恐怖,他的嗔恨民、煩惱特別重。
有些鬼神的嗔恨心比我們還重,這些鬼神就包括羅刹。羅刹過去因爲持五戒行十善,他才能夠生到天,他的福報是跟天人、跟帝釋諸天一樣的,只是他的嗔恨心特別重,所以他墮入羅刹道。但是他們自助都不暇,你們要是有點什麼災難了,就給他燒香啊,殺只雞啊,他能給你免難嗎?只有皈依叁寶。否則的話,你自己的輪回永遠止想息不了,六道輪回永遠止息不了,業障越來越增長,所以必須皈依叁寶。
我們懂得這種道理,就知道爲什麼要皈依叁形容詞。我們都有朋友、親戚、你就得解脫了。”他說:“爲什麼要皈依啊?”你就把我講的給他講一下,有善根的人一聽:“還有這麼深的道理,我要皈依。”
皈依之後,我們經常說怎麼樣受持、怎麼樣修,這也是個問題。受了叁皈依,你開始修,這就要受戒了。叁皈依本身就是戒,你另外受的殺、盜、淫、妄、酒叫五戒,叁皈依本身就是戒。
皈依佛、法、僧,就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一切的鬼神邪說都不能皈依了。還有,你受了叁皈依,成了佛弟子,不能惱害衆生,這點特別注意。不能惱害衆生,經常布施衆生歡喜,給他們快樂,不讓他們由我身上生煩惱,這是第二點。你再不能跟外道一塊兒住,因爲剛受完叁皈依,你的道力不堅定,你不要跟邪魔外道一塊兒住,你住了恐怕會退失道心。
這叁種戒律,你失掉一種,叁皈依戒體失掉了,就等于破了戒;破了戒,叁皈依沒有了。這不像菩薩戒,叁皈依隨受還可以隨失。在你受叁皈依的地候,你的心裏頭必定有一個堅定的信心,有個希求心。要是半信半疑,你不要受,你得不得利益的,秘須有堅定的信心。
師父問你話,你不能說假話,對叁寶不要谄媚,對鬼神是谄媚,對叁寶不是谄媚。對叁寶是純粹恭敬的信心,不能夾雜著谄媚心;如果是谄媚心,是不得戒的。什麼叫谄媚心呢?像谄媚鬼神,“我供養你水果,給你點支好香,希望你加持我啊,你可要照顧我一下。”認爲“我供了香,你才能夠加持我“,你心裏這麼想,或者”對叁寶也給個紅包“。供養要有,不論多少,心裏是清淨心供養叁寶。淨心就是欣樂心,沒有谄诳,沒有虛假,對下不驕,以上不谄。凡是對上谄媚的人,要是見著什麼,不是真心啊,點頭哈腰的,好像自己很虔誠的樣子,這叫假心、谄诳心。凡是對上頭谄媚的,對下頭一定驕傲。隨時都要消滅亡個心,一定要依照佛所說的,在你所信仰的事物跟前去秉受叁皈依。
在你受叁皈依的時候,念了佛,你就認爲是佛降臨了。爲什麼我們要一心奉請本師釋加牟尼佛啊?就是說我們請來了真佛,這個佛像還不是真的,你對它還沒有産生至誠恭敬的心。我們要一心奉請,請佛來降臨。拜忏的時候,每一尊佛、第一尊菩薩,爲什麼要叁請啊?表示恭敬到誠,要這樣來敬禮。
奉請諸佛之後,對著法,法是佛所說的,一切諸佛都以法爲師。對著法,你心裏頭一定這樣想:“我是學著正法,我是以法爲師的,佛怎麼樣說,我一定怎麼做。”我們一般人都沒有做到。就是受完了叁皈依,你從此有個念叁寶的心,念念不忘叁寶。有的人受叁皈依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法、皈依僧”出了門就忘了,再隔上幾天,早把叁寶忘了,所以距離叁寶就越來越遠。
應當受持的,應當止的,就叫戒。戒有兩種,第一種叫“止持”,你不做了,就持戒了;一種叫“做持”,你非做不可,不做就叫犯戒。我剛才講的不皈依外道天神、不惱害衆生、不與外道共住,這就叫止持,要止住,不去做了。我們說的叁皈依、敬禮如來、薛敬如來、恭敬諸神、依教奉行,這叫做持。做的必須做,止的必須止。
對現前的僧衆,大家要特別注意,不論比丘、比丘尼,現在的僧衆,他怎麼壞,因爲你是佛弟子,看在佛面上,不要議論他的是非。我恭敬他是僧寶,對于他的是非,他有他的戒律,你一定要恭恭敬敬,把他當做聖僧看待。
禮佛的時候,對釋迦牟尼佛的個,當作已經請來的真佛。相由心生,一切都是你心轉,你要這樣的恭敬佛、法、僧叁寶,特別是對于法寶。我們很多道友,拿著法寶不恭敬,就像著一般書一樣,不能夠拿到下身,拿個經書甩甩搭搭的,應當端正;再不幹什麼,你也要擱在上身,不能捧著。如果你包包裏頭裝著經書或者佛像。你不能這麼甩甩搭搭提到下身,這樣子你就把福德都失掉了,護法神非常嗔恨這種不恭敬的態度。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現代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有佛經;假使沒有原始的經本,還拿什麼去複印啊!怎麼能印得出來啊!現在的寫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經,你要怎麼對待,我沒意見,佛也沒有說。我所指的是大藏經,那是諸佛之見。至于後人的知見,他寫得很多,那是他的知見,不是佛的知見。我們皈依佛的人,學的是佛的知見,你還沒有這個智慧抉擇,也不用批駁他,你批駁、辯駁,他也不接受,大家更增加煩惱,但是你要知道恭敬法寶。
你知道法寶難得到什麼樣子嗎?以前我們中國有叁大高僧,到印度去取經得到成就的;去的人很多,有成就的只有叁位。大家都知道唐僧,就是玄奘法師。還有,唐僧之後的義淨叁藏法師。還有,玄奘之前的法顯法師,那是最早的,法顯法師八十歲才到印度去取經,他回來之後翻了很多經。
在唐朝的時候,義淨法師看見有很多人對經典不大恭敬,他就寫了兩首是晉末的時候,五胡亂華的宋國。“高僧求法難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說是後來看經典的,他不知道前人付出很多的辛苦,那些都是拿生命換來的。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殚,後賢如未按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古來人得一本經,真是當實。現在人得一本經,印得很多,可以十本、八本抱一抱就是了,他拿來看,看完了當小說一樣隨便就丟了,所以他也得不到好處。古人得一本經,他的心就入進去,就念啊,誦啊。之後,思惟經的義理,是這樣的;所以他很快就證道,很快就開悟,很快就行了。現在的人精進心生不起來,希有心沒有了。
這首詩是說去取經的時候,好難啊,路途非常的遠,萬裏啊!交通工具不是坐飛機,而是一步一步走。我們現在坐飛機飛到美國,飛到溫哥華,八九個小時,十幾個小時,還感覺很辛苦,一步一步走,怎麼走啊!過海要用船,沒有船怎麼辦呢?怎麼漂呢?弄塊木頭,或者弄只筏,困難得很,不是這麼簡單。所以你要聽到他使用的形容詞,路又遠,碧天,路上的青天,有時候看得不清楚,全是冰雪,有的是這樣冷啊。熱的時候,是走到沙漠旱海,中午熱的時候可以高溫四十多茺,冰是零下幾十茺。一天之中,零下幾十度,高溫幾十度,你想一想,那種日子怎麼過。
還有,每位大理由要去行腳的時候,晚上一定還要念經,一定要持誦,還要修行。有進修沒吃的,哪有吃的,喝喝水都很難。大家看看玄奘法師就可以了。義淨法師也有一部書,法顯法師也有一部書。玄奘法師的書是《大唐西域記》,大家經常看的《西遊記》不算數。他們都有筆記,看他們每天走的路,這個時候你才知道經的寶貴。
義淨法師尊重我們大家都是賢者,凡是佛弟子都是賢者,跟聖人差一截,是賢而有德的人,讀到佛經都是賢而有德的人。如果這個道理你沒明白的話,往往將經輕易看,你也不重視這個法寶,看得很輕。
一定要重視佛經,因爲重視了,你才會受持。如果受了叁皈依,平常就要修持。修的時候要念叁寶,雖的修法你才能做。我跟大家說一個簡單的方法,臨睡的時候、早上醒的時候,念十聲都好。如果在白天,你都能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麼念就夠了,何況你再念(普門品)、《金剛經》、《彌陀經》,再念諸佛菩薩聖號,那就更好了。如果說你的業障很重,你能夠這麼的來念叁寶,自然就能消除業障。業障消了,智慧增長了,你自己看佛經,你就想要往裏頭進了,這是真正入佛門,就深入下去了,你就自然會去研究。
所以常念叁寶的功德,非常的殊勝,我心裏頭隨時念叁寶。不只你們諸位在家的道友,就是我們出家道友時時刻刻也要念念不斷的念叁寶。爲什麼我們拿患念珠呢?我們大家知道是念佛記聖號,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只要摸一下,就知道我們不能失掉我們的念頭,不要失掉念叁寶。
你受災難的時候,往往是你失念的時候,魔、災難才能進來;如果你念念都念的進修,魔障進不來。你可別給他空隙,你一打妄想,或者一想別的他就進來了。涵義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拿串彀就想起來了我是幹什麼的,你應當做什麼。懂得這個道理,這就叫修行。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用叁寶對治煩惱,或者人家罵你了,或者很生氣、煩惱很重。我有一位道友,他煩惱很重,脾氣性子非常急,說不了叁句話就跟人吵架。我就勸他說:“當你在怒氣上,想一想佛,想一想菩薩。”他一試驗,這麼一想,心裏就清涼了,就把怒火壓下。因此他做生意就越來越好,客戶也好,自己圓融了,生意也興盛,身體也健康,何樂而不爲。我們有好多人,當你要發氣了,想一想叁寶。
當你打妄想的時候,有的道友說:“我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誦經的時候妄想很多、散亂很多,再不就是容易打瞌睡。”我說:在這個時候,你大聲念幾聲,想想叁寶,想想你所念的經,你在…
《夢參老和尚開示 2 皈依的因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