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決定的信心
我們上次講,皈依叁寶之後,還要做一些事,也就是我們要修行。應當怎麼樣修行?皈依了之後要發心,發了心後要學佛。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是在修行。對于我們所受的叁皈依,佛、法、僧,必須生起決定的信心。雖然受叁皈依了,也學佛了,如果信心生不起來,惡念止不下去,善念就不能成長。因引,你必須生起決定的信仰。
我們並不是受了叁皈依就算信佛,受了叁皈依,雖然是佛弟子,但是培養信心,需要很長的時間,真正有了信心,成就信位的菩薩,要經過十劫的時間。一劫是好長時間呢?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僧,算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增一歲,增到會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算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積累起來,就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時間就是一在劫。我們這時所經過的十劫是指小劫說的,主是經過十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滅,過一百年增,一增一減,總共十次,算一個小劫。培養信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有的人他的信心很堅定,而且一直起修。那就說明了他的信心,已經過多劫的培養,他現在已經堅定了,堅定就不會再疑惑了。信心堅定、不堅定,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你得用事實來證明。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的境界,又叫五蓋,它使你智慧發不出來;這五樣使你看不破、放不下。我們經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所以在地獄流轉,就是這五欲的關系。
我們自己可以檢驗一下,對財的受好還必須況如何?以于色,這個“色”並不指男女關系一切形形色色、一切物質,你貪念的情況如何?還有你的貪、嗔、癡,是不是心裏有煩惱?是不是愛發脾氣?心裏起貪念,貪的東西多了。你是不是有正信正念的心?你自己可以知道的。
如果真正有信心的,身業絕不再造殺、盜、淫的業;口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都絕對斷除的;意業就是指的貪、嗔、癡念、嗔、癡念已經不起了。或者是起了這種念,前念起了,後念馬上就止住,絕不相續。這是入了信位的菩薩。
我們前面講過,受了叁皈依,隨時要正念現前,要念佛、念法、念僧。如果做不到,不能隨時都在念佛、念法、念僧,睡覺的時候念十聲,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睜眼睛,也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多人連這個都做不到。看來很簡單,爲什麼做不到?這叫業。我們經常說業障、業障,業障在哪裏啊?業障沒有形相的。就是應該做的事你做不到,應該製止的一你也止不住,這就叫業障。不該做的,你勤快得秀,非常精進;應該做的,你就懈怠了,你不做。
不論從美國,乃至于到大陸,到加拿大,我所走過的地區,接受叁皈依的弟子,最初我都囑咐他:“晚上睡覺念十聲,起來一醒就念十聲。什麼事別做,把這個事做了。”過一段時間再問他,十個弟子差不多十個都沒做。爲什麼?我們經常說:“啊!我業障得啊。”在哪兒表現業障重呢?這就是具體的表現。
應該製止的,就是不要有想害人家的心。我們經常關心別人的幸福,關心別人的愉快,不要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你絕對不做這種事。
同時你受了叁皈依,就是戒了,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你還怕鬼神,還要敬鬼神。遇到一點什麼事,就求神保佑,或者求關聖帝君保佑你發財,求財神,那就是皈依鬼神了,你犯了皈依了,這就不是皈依佛了。
皈依法,一切外道典籍不皈依。那麼,學不學世間典籍呢?菩薩講究五明學,要學,學不是皈依,學了拿當工具。你要是不學文字、不認識字,你還能學佛、能看經嗎?把世間典籍當工具,不是皈依,你經常這樣子的來考驗你的心裏。
皈依僧,我們受的是清淨福田僧,你就不要起分別心,哪一個清淨,哪一個僧不清淨,你不知道的;你所知道的只是現象,你看見現象,看不見他的本質。
我們對于一切叁寶,不用分別心,我們無分別心去信仰、去恭敬、去做皈依。受了叁皈依之後,應當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先講精進心。你受了叁皈依,要能夠經常的不失掉叁皈依的體,就是要念誦。多了不能夠,十聲一定要念。本來還有皈依頌,叁皈依的頌。我們學密宗、受灌頂的人,必須得先念十萬,有這麼一小本,叫做皈依頌,就是頌佛、法、僧的功德,要念十萬;而後,就不要念十萬了,就常常的念,不失正念。你必須得有精進心。
有了精進心,你正念不失。所謂正念者,就是不失掉念佛、念法、念僧,經常的因覆著念。要是你遇到了痛苦,或者危險,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有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吧?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也可以。專念一佛、一菩薩名號也可以。
但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一切僧人,包括這些菩薩,包括羅漢,包括凡夫僧。佛是一切諸佛,像我們所知道的藥師琉璃光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上方的不動佛、多寶如來等等,你皈依的佛是一切佛。法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諸佛都有說法,不僅僅是我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皈依僧,過去的、現在的一切諸僧,你都皈依,而不是哪一位。這就是經常不懈,有這樣的精時心。
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諸位是兼業的,不是正業的,信佛是兼業,是你們的副業。對我們和尚來主,可是專業。專業者都沒做到,副業者又怎麼能做到呢?我們不必去分別他做到沒做到。不然你問哪個師父:“你是不是晚上睡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你是不是早上起來也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專業者不同。或者他受持〈普賢行願品〉,他念十大願王;或者他是專門修淨土的,念著「阿彌陀佛”,他就念“阿彌陀佛”了。專業的,各念各的。
可是我們剛受叁皈依的,你還沒有專修哪位本尊,你可以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具足了,功德很多。不要起分別心。如果你說“我常誦《地藏經》”你就念“地藏菩薩”;“我常念〈普門品〉”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你誦十大願王,就念“普賢菩薩”。哪一個菩薩都使你消災免難,你學哪一法,跟哪一個有因緣,你就學那一個。
面對我們的道友,我不勸他說你學哪一法;不會因爲我信哪一法,我學哪一法,叫你也跟我學哪一法,我不會這樣做的。你學的是佛,要學佛祖說的法,法有八萬四千之多,比這麼還多,你跟哪個有緣,你先見到哪個了,跟你有緣,你就專心修哪能個,一定能成就。不因爲這個師父說念佛好,你跟著念佛;那個師父又說讀《華嚴經》好,你就讀《華嚴》;再一個師父說《法華經》成佛的,你也去讀。讀到最後,你什麼也沒有得到。要專一,看你自己的在緣。
因此,你受叁皈依之後,要有精時心,精進就是不懈怠的意思。有了精進心做什麼呢?就是念叁寶。念叁寶,我們前面講過,簡單重覆一下,念叁寶,念佛的功德。因爲佛說法,我們才聞得到。報佛曆屆,除了念佛的功德,還有念佛的恩德,我們要報恩。怎麼樣報法呢?有些道友就問我了,怎麼樣報恩啊?你念經就好了,乃至于四句偈都好,念四句都可以,隨便你哪四句,哪部經上的四句話都可以,也算報佛恩了。
還有,我們要念經、要修行的時候,主得要供香、供花、供燈、供塗(即香油塗身),有好多要供養。但是,你沒有,就量你的力量的所用,要是都沒有了,你合起掌來供養,你念幾句頌,或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遊是叁途苦”,都算報恩,都算供養。我們拜忏的時候,觀想“願此香花雲,過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愛用作佛事”。億念供養,這是《華嚴經》裏面普賢十大願的第叁大願,供養一切諸佛,廣修供養。這種供養不只是一束花、兩束花,盡虛空供養,全是花了,全是香了。
還有,你要是穿新衣服,你先把新衣服供佛再穿;或吃好東西,先供供佛再吃。一切事物,給小孩玩的好玩具,也先供供伸縮,這後再給小孩玩,一切都供養。你到過超級市場沒有?你只要走過的,不論美國也好,加拿大、法國、歐洲,哪一個國家它的超級市場你走過的,你都可憶念供養。你感覺很多了,這都是很少。如果你學過《華嚴經》,把極樂世界作供養,把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把十方法請去供養,就看你心量大小,這個供養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在十大願王裏頭講的,一切供養,法供養爲最。如果法供養觀想不起來,念《金剛經》也可以,念《彌陀經》也可以,隨便你記得哪部經的四句話。都可以供養。你看十大願王的禮佛、贊佛、供養佛,這叁大願絕對是前後相連接的。我們一見到佛像先磕頭,磕頭了,這叫禮。禮完了就贊,贊歎佛,你隨便說四句,自己想不起來了,就是念著金剛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也可以;之後,再去做供養,就這麼供養。這叁天願是前後相續的,絕對是這樣的,哪部經都這樣說。
要常念叁寶所有功德。如果你能念念不離,你就修成了。但是念念就這個常叁寶,你也做不到。爲什麼我這樣說呢?我想大家做不到。這裏頭或者有菩薩,他會做到的,那是各別的。因爲在末法進代,我們的心念,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叫你來念佛菩薩的,數量不多。如果從我們現在說了之後,諸位道友能做,你生死就能了;不要有什麼顧慮,堅信不疑去做,念念不離叁寶,你成就了。可能我還做別的事,不過,我們的腦筋裏頭很多的空間,你念經的時候能打妄想,你做別的事可以打供佛的妄想,打念佛的妄想,這個妄想就變成真的了。你的正業就變成妄想了,你的副業就變成真正的了。這就是想,十法界就是你心念所想成的。
我們經常問,信佛之後還是有迷惑、疑惑,真的、假的呀?做得到嗎?真能有這樣的效果嗎?這叫疑惑。疑惑,根本就不信,根本就不懂,沒有智慧,他就不懂。因爲他迷惑了,迷惑跟疑惑兩個這麼摻著,佛所說的法就是治你這些病。這些法…
《夢參老和尚開示 3 生起決定的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