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達到,不能想歪門邪道的。他就念了,連飯都不吃的念。哈!過兩個月,女孩子主動找他,願意跟他交朋友,也達到結婚的目的了。我說這個心理清淨不清淨,主要是不超出人類所應當具有的正知正見,想邪門歪道搞不正常的那不行。求子女這卦相上也有,或者將來要再受生,得個好父母,帶我行正道。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一切所占不獲吉善,
無論占什麼總是惡的,因爲自己業太重了。
“所求不得,
輪相都不相應。
“種種憂慮逼惱怖懼時,
像這類人,業障很重的,放不下,又憂愁又恐懼都是挂礙,所以怎麼能沒有恐怖呢?睡不著!白天吃不飽飯,心裏害怕。
“應當晝夜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能至心者,
怎麼辦呢?念我的名字能夠至心念的。
“所占則吉,所求皆獲,現離衰惱。”
現生就在這個時候,一切惱害都不到你頭上來。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竟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下
下卷講一實境界、二種觀行。一心二門。一實境界就是一心,二門就是“真如門”和“生滅門”。真如門講“體性”,生滅門講“妙用”。我們上卷所講的這些境界,都是依著一實真心而起的,由此而緣起的再回歸到真心。這個境界就是無境界的境界,妙有非有,即是性空,其義理很難懂。上卷專指對鈍根說的,業障很重,善根淺薄,疑心又重,淨信生不起來,因此堅淨信菩薩就請求地藏菩薩設此輪相之法。輪相法是一種方便,我們須知此乃爲了把疑惑除掉,障礙消失入佛道的方便。這個佛道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心道,心即佛故。我們大家說信佛,有人還真信佛,可是沒明了信佛是信自己。佛叫佛陀耶。我們翻成“覺”或是“明白”,就是真明了,真覺悟,也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就是佛。我們雖然對自體相用不能施爲,但體還是和佛一樣的。所以堅淨信菩薩在上卷求開示,教我們要除疑障,這還只是初步。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诃薩問地藏菩薩摩诃薩言:“雲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大乘這個“方便道”怎樣進趣呢?假使將來未世也有善根深厚之人也想發心成佛,該怎麼辦呢?
地藏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地藏菩薩摩诃薩說:在末法時期還有這一類衆生,想求大乘,不得少爲足,那就應當先知道所行的根本之業。什麼是根本業呢?就是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要信,這信是修來的。修了信,因爲信了,就想明白,明白就是解。解就是知道如何修法,如何做。因爲解增長了,就入了菩薩種性。我們如果受了菩薩戒,就是入了菩薩種性。但入菩薩種性很不容易,這得有個方便。凡發心利益一切衆生的這類衆生,應當知道根本是一實境界,是我們衆生本具的。不僅占察經如是說,華嚴經也如是說,百部大乘經典都如是說。楞嚴經講的進趣方便,法華經講的進趣方便,怎樣的進趣方便呢?就是把心分別開。真如門一時入不進去,就先在生滅門入。這生滅門有九相:業相、轉相、現相、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我們被業所系,所作業系住我們,或是障礙我們,我們想要斷業、斷果,就要明白這業一定被束縛,不造業不起惑,就系不住了。起業得業果,要如何不起業呢?不要在名相上執著,不要著名字相,一有名字就有執取相。執取相如何來呢?就是分別心相續不斷,因此必須斷執取。我們所有的名字都是假名,想想看一生下來,父母給我們取個名字,就是我了。人家叫這個名字,就答應了。人家叫別的名字,與我無關。這名字是假名,能不能改?當然能改。人長大了就自己改了。入學校有學名,自己再取個別號,像弘一老法師有一百多個名字,妙音啦!演音啦!名字多了!弘一僅僅是當中一個。想起什麼事情,就取個名字,究竟那個是他?都不是!
可是人對貧富、老少,好和不好怎會不執著呢?好的去求,不好的要舍,因此就造業了,就沒有依著根本了。把這些都消失了,根本自然顯現。這段經文主要的就是說根本就是一實境界。一實境界沒有名字,就是我們的“清淨妙心”。有時在性宗裏叫“如來藏性”,在相宗裏叫“阿賴耶識”淨分,在法相宗裏就是清淨識了。唯識相無他物就是一實境界。不過地藏菩薩另有解釋。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
這幾句話我想我們在心經,或者不止心經,在大乘心地經、大莊嚴經,乃至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這幾部經裏所言的究竟意,就都在這一段裏了。因爲體同了。這理解清楚了,一切大乘教義都清楚了。四教講一心叁境、華嚴經講四法界都是一樣的意思。楞嚴經講的“妙明真心”也是一樣的。什麼呢?地藏菩薩說,衆生心體就是現在的一念心,離開這個就什麼都沒有了。衆生包括法界內,十法界都是這一心,十界衆生,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牲,同是這一體。迷了就叫“衆生”,悟了就“成佛”,都是這個體。這個體是沒有增減的,乃至變成螞蟻,變成極微小的生物也是一樣。這個意思我們大家天天都在念,但是真正明白了沒有呢?不懂!這樣說也許不對,但我認爲大家是易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離分別故就是這段話。那麼多衆生心體從本以來,從什麼時候呢?從無始,說不出個起頭來。佛也是這麼說的,無始無終。但終還是有的,怎樣終呢?惑斷盡了,心體顯現就終了。本來我們的心體就是不生不滅,清淨無爲的。那麼現在爲什麼不同?因有障礙了,原來是無障礙無分別的,離一切分別,但是後來一念不覺生叁相,業就生起了,到了生滅門就有障有礙,就不自在了。
所以我們假使一明白,信就是信自己,佛就是要我們這樣信的。那麼像有何用呢?沒有像引發不起我們內心的信仰。假的可诠釋真實之理,名字是假的,可以改,但改之前叫夢參就代表我。心裏一定要明白,這是诠實體的。一實境界就是無二無別,十法界就是一個一實境界。在華嚴會上:一實境界的那段經文是對著大菩薩說的,所以把這一實境界擴充的更爲淋漓盡致,隨拈一法沒有不是一實境界,這就是華嚴境界。但是要說觀呢?空、假、中叁觀。這些名詞雖然很多,但都還沒解釋,只是標名而已。我們先要知道這心體是什麼樣子的?是清淨的,無障無礙的。這就是衆生心,人人皆如此。我們先要這樣信。現在也不要求別的,要求信。信而後求解。不僅地藏經上這樣說,華嚴經第四會覺林菩薩贊歎諸佛功德那一段話,就說我們心能造一切,能幻化一切,這個心和佛是一樣的。說心佛與衆生無差無別,要想成佛究竟,認識“心”就好了。說的很容易,但這“心”可不容易證得。我們現在這個思惟分別心當體即“真”。沒有這個“假”,顯不出這個“真”來。這也是真的作用。圓覺經講一切衆生皆能證圓覺。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一看,他說:“衆生皆有佛性,都和我一樣。”那才叫“真正明白”。這個意思我們慢慢學。所以現在擲十輪時,要自心了自心,知道這一切輪相都是一心所現的。我最初和大家講地藏菩薩,地就是我們的心地,藏就是我們的性海,心地誰都有,性海誰都具足,也是釋迦牟尼佛,也是文殊師利,也是觀自在菩薩。心就是衆生心量,廣闊無邊無法形容。大家看下一段經文就是講這心的量。
“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豎窮叁界,橫遍十方。我們且不說真心,就用妄心想一想,大家如果閉上眼睛想一想,不論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回憶北京就在跟前,臺灣也就在一念中,整個地球也都是如此。如果觀想熟了,一念之間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世界,北方不空成就世界,全在一念之間。再說我們的閻浮提、娑婆世界、叁千世界也都可以曉得了。我們以一個佛國土爲一粒沙看,印度恒河沙有多少?叁千世界有好大?有一百億個太陽、一百億個月亮,這才像是在太空中或大海裏拈出一顆沙子粒那麼大。這樣的境界說起來好像很玄,打個比方,那時候我從上海坐飛機到洛杉矶,橫渡大西洋,如果沒來過,過去在想像中,坐輪船要坐好幾個月,飛機算是超時代了,一夜之間十四個小時就到了,可是比心裏所想的,那就慢多了。人家說無線電一打開,電波能繞地球七圈半,我說我們心靈一打開,不要七圈半了,想到那兒一念就去了,別說佛菩薩,就是舍利弗,目犍連也一樣。但是阿羅漢得入定,不入定不行。菩薩就可以不假思惟、不假作意就去了,所以說圓滿十方。假使我們用心量想,凡是我們到過的鄉村,走過的角落,坐下來一想一念之間就圓遍了。不管七十歲、八十歲,想想從記事那天起,一切都顯現了,不是像演電影似的一幕一幕嗎?幾十年事情就這樣一下子展現跟前,這還只是妄心,不是真心,要是真心那就限即無限,進入空義了。所以要用智慧、用甚深般若一照,就可形容現前一念心。
一相是形容無相的意思,沒有相對的,所以叫做一相。同時還不變不異,這就不容易理解了。像人是從小孩變大了,怎能說不變呢?小時候的相片拿出來和我現在比,絕不會是同一個人,每個人都如此,會變的,會異的。怎麼會不變呢?在楞嚴經上佛問波斯匿王:“你今年好大歲數?和以前一樣嗎?”波斯匿王說:“不一樣,老了!”佛就說:“你小時候看恒河水和現在看還是一樣,這個見變了嗎?”“沒有。”所以…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