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

  “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這要用八識、用法相宗、用叁論宗的空義講四法界、用四教的叁論講,都講的通,千經萬論涉及太廣了。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叁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一切法空,一切境界相都是空的。前面說薰習因緣,因緣也是薰習妄境界。因爲法由心中生,心裏起了分別心,所以種種法都有了。如果沒有分別心,一切也就沒有了,這就是般若智慧。但可不是把這些都消失了。不是把這些都燒毀就沒有了。法在生的時候就知道它一定滅,現在它就是空的。這成個什麼境界相呢?把門鎖上也進得去,牆也出得去,這個境界還是不容易通的。要是通了,要是沒有覺知,那十方叁世一切分別境相都沒有了。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琉璃光世界都沒有了。這些都是對機的。有這些衆生,有這些根基,就有這些法門。這個道理大家要反反覆覆的想。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爲有,知此爲自,知彼爲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爲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爲心。

  一切法皆不能自有,必須得假外緣,這就是佛教說的緣起性空。一切的佛法離不開緣起性空。緣起則生,緣散則滅,(單有一本經是講緣起性空的。)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必須得假藉他有。他是個緣,沒有他的因不行,這叫自他和合。有些因緣是不能合的,例如人和木頭,木頭是無情,人和木頭能合嗎?體不同故,不能合。講緣生義理分析起來太多了。

  什麼是一切法的根本呢?一切法是因緣生,因爲有妄心,內有妄心所以外成一切法。如果沒有妄心,知道都是假的,外頭也無一切法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這裏頭還有個問題,依文字這樣講不行,說我心裏沒有了,就真的沒有了嗎?說無自無他,啪!!啪!!給你兩耳喳就冒火了,還有沒有呢?楞嚴經講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成就了我們一個人,這其中的識,認爲把地水火風和合成的整件就是我了。到了分離的時候,四大有一處消失了,另叁大也就跟著死亡了,就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沒有空氣能活著嗎?爲什麼華嚴經要講空是建立妙有上呢?其實人的五髒六腑各各都是空的,不能連在一塊,解剖醫生就能理解這個,如果全沾在一塊就完了,必須有空隙。像我們的心髒、肝和胃。脾和腎都是有空間的。地水火風空根,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意識,人必須得有根,沒根,識行嗎?沒識也不行,人沒有意識就成了傻子、瘋子,所以華嚴經講空和識,這些東西少了一樣,我們人就不存在了,死亡了。必須懂得這些義理。因爲妄心有這些差別,不能夠明白自己無實體故,所以認知爲有。依前境界就是以前知道的事,比方說我在大陸上的事,或者我到印度所知道的一些事。以前所知道的境界,種種回憶,說有說無,說是說非,這樣就生出無量無邊的法,就像我們做夢一樣。醒了之後想想覺得夢很好,就把自己給摻進去了,把它當成真的了。

  什麼是“妄心”呢?因心生境,因境生心,心生種種法,法才生種種心,這兩個是相互的。這“妄心”自己是沒有相的。什麼是妄心的相呢?是讓境界有的。就是緣念覺知前境界故。回想以前的境界和現在的境界相,像現在面前的麥克風、錄音機、地藏菩薩的聖像,根據這些境界而有的。“心本無生因境有,不說應機說佛說。”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佛根本沒說過佛,佛說法是對種種機而生的,種種心而說種種法,所以佛沒有說法。跟須菩提說完了又說沒說。有些人問我說:“釋迦牟尼佛說過的話都不承認,一邊說法一邊又跟須菩提說他沒說法。”我說:“最後還是沒說,爲什麼呢?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偈子不是等于說沒說嗎?法不存在了,所以說沒說?”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爲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無明。以一切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複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爲本。

  前一段地藏菩薩對堅淨信菩薩說,諸法皆由妄想生,妄心自生,本來就沒有自相,因爲境界而有的妄心,自己沒有自相,所以也不生什麼相。但妄心裏有緣想,有緣念有一切境畀,所以就叫做心。給人家做根本的,他自己沒有自相,就給一切境畀相做根本。下面這段意思重顯一切法爲心之念, ,前, 境界依心,心依境界,是相依的,這叫具相依,雖然是此依彼,彼依此,若問那個在前?那個在後?起無先後,即兩者並時而起的。這個妄心又怎能爲一切根本呢?這道理不容易明白。所以者何?地藏菩薩自己爭取問爲什麼?底下就解釋了。我們可以說就是業相系的相,業相不知,真如法門不知,一心的心相就是妄心。下了解法界一切相故,因此說心有無明,這個“心”有無明是它想明,不是不明,心裏想明,因爲想明,不但沒明反而變成無明了。因爲無明的力因故,就是一念不覺,就是不覺意現妄境界,就轉了自心,就要緣境界,一念不覺生心系的業轉相,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至十地才斷業相,這是很不容易的。不了法界一相,所以要起無明,因起無明故,現妄境界相,這都是互相薰習的。業越要轉相,就越要分別妄境界,以無明故。一切境畀所成就是業轉相之相,越演越粗,滅了也是無明的心滅了,轉成現相。這些現的妄境界就是“智相”,相系相知越分別越粗,因無明滅一切境畀滅,一切境畀自己不了自己,因此境界自無明,以非依境界故,生于無明,而現在“一念不覺”往追“明”的那個“明”,生了“無明”消失了,追明追的這個明追不到了。

  一切諸佛不生無明故,這麼說成佛之後還會墮落爲衆生嗎?不再追求明,也就無滅了。無明生就有無明滅。不依無明生,也不讓境界滅。所以無明生境界,從本以來一切境畀相就沒有生,也沒有滅,叫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爲本,所以說一切諸法都讓著心爲本的。

  我們再重新回複這一段話,這裏面一個是相分,一個是見分,讓文解釋很不容易。解釋見分見于相分,兩個是同時起的。見分生境界讓妄心就有,但這是心裏自證,自己覺得的,這樣産生的見相是增上因緣。所以認爲相有,而相是無生無滅的。依境界而生起了分別,這種相所緣,依心裏的見分緣所緣的相分。我們看一切事物,心裏就緣念這事物,分別這事物,這些都是必須的。然後就要追求,就有我見了。好像我也應該有這麼個東西,因爲有我就想得到,究竟是誰的?有主的話就買了,這是就很粗淺的現象來解釋,並不合意。不然這意思很深,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啦!弄明白也就開悟了。怎樣是生死的根本呢?就是這樣子。因此物質是不自生的,它沒有想要人家來了解,沒有希求、沒有願望,都是妄心分別。所以說妄心給它做爲本了。爲了需要這個物品,生起這個妄心,這個道理最好用自己的現狀來分析。我們現在純粹唯心的,說萬法唯心,叁界唯識,就是識和心,唯心主義。這牽涉到很多方面。有人講,物質是第一性,心是第二性。先有物後生心,先有境界後生心。這跟我們講的不一樣。他說因爲有這個事物,就有很多創造影響這事物,而成別的事物,這是唯物主義。我們說心的,是研究心的第一性,其實就這麼一個淺顯的輪相盒,也得先用心設計,心裏有個輪廓再做。你說這是心生的,還是物質生的?

  心和物質那個在前?那個在後?我們這兒講是同時的,一切法因妄心而有,我們心因一切法而有。兩具依,兩具不依。菩薩、聲聞、佛都是根據他的心識證得無爲法來分他的地位,或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就以他空性證得的深淺來定他的位置,到最後就一切無礙了,到華嚴最後境界就是事事無礙,這一法就整個法界都具足了。非心非物,也沒有心,也沒有物。如果這個有問題,研究經文很不容易明了,如果先講講大乘起信論,這個就很易明白了,一看也就明白了。一心、二門、叁大。心的真如門和心的生滅門。生滅門好講,真如門不好講,因爲不可說,言語道斷,把不可說的說明白,那還得假生滅門講可說的部份。像釋迦牟尼佛有一回升堂說法,升了座,文殊師利菩薩當維那師,把大磬一敲,喝言:“法筵龍象,當觀第一義,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當下就走了,大家還在等著聽呢!沒有啦!什麼意思呢?在會的大德門應觀第一義,什麼是第一義呢?無事無相都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法王法就是這樣子。佛的法就是如此。

  又有一次佛上堂說法,他拈一支花,迦葉微笑了,佛就傳法完了。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講的“唯心主義”,隨拈一法無非法界,這叫“真傳”。教外別傳,離開言語,離開心,既不可說,也不可思。這一拈就明白了。這叫什麼呢?“傳心法”。一切方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緣生的,法在教裏就是空谛,在楞嚴經裏講就是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都是這個心所攝的。就是我們講的自體相用大方廣,用之大體相同而名爲心。

  輪相很簡單,一擲就判斷事理,可以判斷出怎麼處理問題。在我們日常生活裏遇到很多問題,自己沒辦法解決。舉個例子,最近我們有位聞法的弟子,小孩得了精神分裂症,很苦惱。這是宿業。這個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什麼呢?除了佛認識究竟的自己之外,剩下來的人都不認識自己,不曉得方法從心起,方法從心滅,認…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