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叁 菩提道次地內修法簡授速修次第科判(即馬車科判)
皈敬于具足無緣大悲至尊上師正士者之足下願一切時中慈悲攝受
菩提道次導釋中開爲四門
甲一、爲明法源清淨釋作者之重要
甲二、爲于教授生敬釋法之重要
甲叁、于具足二種重要之法應如何聽受講說
甲四、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甲一、分叁
乙初 氏族圓滿
乙二 本身所得功德
丙初 明博學所得教之功德
丙二 如理修行所得證之功德
丁一 具足戒學
丁二 具足定學
丁叁 具足慧學
乙叁 于佛教中所作之事業
丙初 于印度所作
丙二 于西藏所作
乙初 會通佛說一切經教互不相違之殊勝
乙二 顯示一切經教皆爲教授之殊勝
乙叁 易得佛密意之殊勝
乙四 自能滅除極大惡行之殊勝
甲叁 說聽規律
乙初 聽者之規律
丙初 思維聞法之勝利
丙二 于法及說者生起承事
丙叁 正明聽之規律
丁初 除叁種過
丁二 依六種想
戊初 于己須如病者想
戊二 于說法者須如醫師想
戊叁 于教法生起藥物想
戊四 于修行生起瘵病想
戊五 于如來須作正士想
戊六 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
乙二 說者之規律
丙初 思說法之勝利
丙二 于大師及法生起承事
丙叁 以如何之意樂及加行而說
丙四 觀機說默之差別
乙叁 完結共作之規律
甲四 如何以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乙初 依善知識爲道之根本
丙初 今生決定之開示
丁初 所依善知識之相
丁二 能依弟子之相
丁叁 依止之法
戊初 意樂依止法
己初 淨信爲本
己二 念恩生敬
戊二 加行依止法
丁四 依止之勝利
丁五 不依止之過患
丁六 總明其義
丙二 略示修法
丁初 正明修法
戊初 正修時應如何
己初 于加行應如何
庚初 淨地設像
庚二 莊嚴供具
庚叁 入座皈依
庚四 觀想聖像
庚五 積資忏淨
庚六 叁事求加
己二 于正行應如何
庚初 總修持法
庚二 此中修法
己叁 于完結時應如何
戊二 未修間應如何
*依止善知識馬車
丁二 明二種修破妄分別--正修依止法
戊一 依止善知識之勝利
己初 能得佛位
己二 諸佛歡喜 一七八
己叁 一切魔眷不能爲苦
己四 煩惱與惡業自然遮止 一七九
己五 地道善緣增長
己六 世世不離善知識 一八○
己七 不墮叁惡趣
己八 暫時與究竟安樂,如願而得
戊二 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己初 輕師即輕佛 一八一
己二 使師生惱所得罪過
己叁 不如法依止師者亦不能得悉地
己四 勤修經教,仍種地獄因
己五 未生德不生,已生德退失 一八二
己六 此生常被不如意事纏擾
己七 後世墮無邊惡趣 一八叁
己八 多生難遇善知識
戊叁 心依止
己初 根本修信法
庚一 觀師即佛
庚二 觀師即佛之理 一八四
庚叁 觀師即佛方便 一八五
辛一 上師即佛,是金剛大持所許
辛二 上師所作一切事業,即佛事業 一八六
辛叁 即于現世,諸佛亦在作度衆生事
辛四 自方見分,不可以作決定 一八七
己二 念恩生敬 一九○
庚一 勝佛恩
庚二 說法恩 一九一
庚叁 加持恩 一九二
庚四 遂求恩
戊四 雲何依止勝利 一九叁
丁叁 于完結時如何者
戊二 于未修中間應如何 一九五
己一 總明
己二 正明
庚一 守護根門 一九六
庚二 正知而行 一九七
庚叁 于食知量 一九八
庚四 (心告)悟瑜珈 二○○
乙二 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 二一五
丙初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丁初 正明暇滿
戊一 明閑暇
戊二 明圓滿
丁二 思維大義 二二一
丁叁 思維難得 二二六
*有暇身勸受心要馬車 二叁一
丙二 正取心要之法 二四○
丁初 于道之總建立生起決定 二四一
戊初 明叁士道攝一切聖教之理
戊二 顯示從叁士道門次第引道之相 二四五
己初 心由叁士道引導之義
己二 示如是次第引導之相 二四八
庚初 正明其相
庚二 明其要義 二五…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附錄叁 菩提道次地內修法簡授速修次第科判(即馬車科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