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惟遍計爲無。(此第二代達賴所標明彼宗之相,如是。)中觀宗,則說一切法,
皆無纖毫實有。藏文「樣打巴」之樣字,含有攝義,謂真實成就之理,即是攝義。
依自續派說,應破者,爲不依內心安立,彼法自能成就,即真實成就之情形。真實
~P 1284
即總攝如是之意義。正理有二:一、即抉擇究竟理智之正理,二、即世俗名言量之
正理。依世俗名言量觀察,僅有世俗非是世俗,以應破之法我遮除後,所顯之圓成
實性,無論唯識、中觀,皆說是勝義,而非世俗。何故謂無勝義?以所遮法我無有
故,其由遮法我而成之真實空性亦無。彼唯識宗,于應破之本事,依他起上,滅除
法我後之斷空,彼計爲實有。故自續宗說,由無應遮之法我(色蘊等之實有成就本
無)故。故彼之滅亦非真實有。自續派所說之細分法我,則不須內心遮其所遮,而
其本體應自成立過來。「以是之故,故論破勝義生等爲世俗,亦是世俗有義,非說
是世俗谛。」此明二谛論說破勝義生,系于真實通達空性心之前無生故,說破勝義
生也。其說爲世俗者,亦僅是說世俗有義,非說是世俗谛。自續派于世俗分正倒二
種,而在應成派則說世俗皆倒。自續所分之正倒二種義,舉例如執陽□爲水,而其
所顯現實無水之功能,爲倒世俗。如江河之水,則有水功能,爲正世俗。影像幻馬
皆是倒世俗,亦是世俗谛。又如人我、常我、法我、真實生之苗芽,皆是倒世俗,
而非是世俗,亦非是世俗谛。如聲,一彈指頃即已消逝,易知其爲無常,以是刹那
性故。然亦有執聲爲常之有情,其識顯現聲是常。而如所顯現之聲,實無有聲之功
~P 1285
能,故是倒世俗。反之,無常之聲即是真世俗。何以故?知聲無常之心,顯現聲是
無常,而如所顯現之聲實具無常性,故是真世俗。推之人我、法我、真實生之苗芽
,莫不皆然。如苗芽之真實生等,根識雖有苗芽有生顯現,而真實之苗芽,根識即
便不現,故說彼爲倒世俗。以上明自續派之見如是。其與應成派之差別,如遮苗芽
無實有之因相,自續派說根識不現,應成派說現。應成之說現者,謂根識攝受苗芽
或瓶時,有苗芽或瓶之顯現,亦有彼等實有之顯現。自續說,雖有瓶等之顯現,而
無實有之瓶等顯現。因應成派將瓶等之自體成就列爲實有;自續派不將彼等列爲實
有故。又自續派以不依內心安立而彼外境有者,爲粗分法我。(以色等外境空,爲
粗分法我。)色等諸法無實有成就,爲細分法我。
依自續派說,眼識顯現有法苗芽時,而不見苗芽爲實有生顯現,如是之苗芽,
安立爲倒世俗。若見苗芽有真實生顯現,則苗芽之真實生成自性中有。如無真實生
之苗芽而顯現爲有,則攝受苗芽之眼識成爲顛倒。攝受苗芽之眼識,未見苗芽之真
實生,即彼苗芽之真實生,乃苗芽自性生中無有之相,如真實生等,等取(住、異
~P 1286
、滅。)攝受苗芽之眼識顯現苗芽時,不見其爲真實生,由此即成爲倒世俗。「彼
釋敘外難雲:如真實生等有法現時,即便不現者,是倒世俗,則破真實生,亦應成
倒世俗。答:非即不現。以與有法,體無異故。」前爲二谛論釋設難之詞。有謂如
是,則應破除真實生等後之空,亦將成爲倒世俗。何以故?以所遮有法(事)苗芽
等現時,彼空性亦不現。與有所說苗芽現時,真實不現,成倒世俗之例相同故。答
:此非同例。彼空性于所遮事之苗芽現時,非即不現。以遮破苗芽真實生後之空,
與所遮事之苗芽,體無異故。然此似又與前文所說自續自宗說由無所遮法我故,遮
彼之滅亦非真實,及論說破勝義生爲世俗者,亦是世俗有義,非是世俗谛等語相違
。然實無違,以「此說如青色現時,彼之實空亦顯現者,亦說無實之但遮眼等識亦
能見。是約非遮而說。此雖實是世俗,其但遮實有之空性爲勝義谛,亦無違也。」
此節之解釋,略謂破苗芽真實生之空,有「無遮」與「非遮」二種。前文所說,乃
無遮之空,後文所說,乃顯現非遮之空。無遮空義,非世俗,乃勝義。非遮空義,
非倒世俗,乃正世俗。無遮空,攝受苗芽之眼識不現,非遮空則現,即所謂現空雙
合是也。此義在宗喀大師以前,皆不辨此,故異說紛纭,乃至分是否異門勝義,及
~P 1287
許現空雙合是勝義者,爲理成如幻派。其根源皆由不辨「無遮」、與「非遮」之義
所致。宗喀大師根據經論,差別爲「無遮」,「非遮」。無遮爲真勝義,非遮爲隨
順勝義,或稱爲異門勝義。「靜命論師中觀莊嚴論中,有謂:『雖遮勝義生是正世
俗,由與正義相順,故名勝義。真勝義者,遍離一切有性無性戲論網。』」此非原
文,乃略引其意。謂遮真實生等,實是正世俗。以與勝義相順,假名爲勝義。真勝
義,須于境及有境二聚之上,遮其真實生等也。「雲何戲論網?如二谛論自釋雲:
『是故此非空、非不空、有、無。非生、非不生,佛作如是說。』」此說,以是真
勝義故,故非空之戲論,非不空之戲論,非有或無之戲論,乃至非生非不生之戲論
。勝義者,謂于聖者無漏所行之境義。勝義成就者爲空,故不可說勝義非空。但可
說勝義非空之戲論。「何以故?勝義以無戲論爲自性故。遍離一切分別之網。」上
二句亦是二谛論釋之語。此說分別網爲戲論網。此于現證真實之智者前乃滅,故是
真勝義。其未能如是之理智及境,則僅隨順勝義,如前已說。」此謂于證真實義智
者之前,于空或不空,或有或無,或生或不生,俱皆不著,由于離著如是戲論網之
~P 1288
門,而入于空性。若未能真實空住空性,即任何亦不分別,則入歧途險處。「又破
真實生,有能破之理智,與所破之量之二事。爲正世俗攝之理,亦應于彼上了知。
」此明破真實生等,由彼能破之比量智,知其無實有生。即由一異理通達無實有生
之比量智,及比量智之所量。此二皆是非遮,故是正世俗。非破真實生皆是正世俗
。以其尚有無遮之一分是勝義故。「上說離二谛戲論網之理,是爲多處之所共處。
」此句明于通達空性智前之空,不起耽著而墮于分別戲論網。及于世俗不起耽著而
墮于分別戲論網。如此之理,不惟此處如是,他如說真實發心(發勝義菩提心),
亦皆需此理。(以上皆述自續派義。以下方明應成義。)說勝義差別竟。
酉叁、釋二谛數決定
「若法決斷爲虛妄欺诳,則必遮其爲不欺诳,故欺不欺诳,是互遣之相違。此
複遍于一切所知互遣而轉,故亦更無第叁類法。是故當于所知中,二谛決定。父子
相見經雲:『如是證知世俗勝義,所知亦唯世俗勝義二說。』此說一切所知唯是二
谛。見真實會亦雲:『所謂世谛及勝義,離此更無第叁法。』此中明說二谛決定也
。若能善知二谛差別,則于佛語不致愚迷。設若未知,即不能解聖教真實。此複應
~P 1289
如龍猛菩薩所決擇者而善了知。入中論雲:『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別
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故求解脫者,善巧二谛最爲切要。」
「若法決定其爲虛妄欺诳,則必遮其爲不欺诳。故欺與不欺,是互遣相違。此
複遍于一切所知,互遣而轉,更無第叁類法。是故當于所知中,二谛決定。」此說
依分別事所知境,而得二谛數之決定,不能更有第叁聚。即不能說除二谛外,別有
所知境。如色心二法,即攝所知境不盡,以尚別有第叁聚之無爲法也。何謂欺诳?
謂于法通達之心,見其現相與法性不符,而是欺诳,即是世俗。凡是世俗,皆是顛
倒。此應成派義。通達諸法之心,所見現相合于法性者,即非欺诳,即是勝義。如
于瓶知其爲欺诳,于此心之前,即遣除其非欺诳。反之若于瓶知其爲非欺诳。此心
一成,則于欺诳即行遣除。即于一法,心中生起欺诳之成理,同時即生起非欺诳之
遮理,此名互遣之相違。如柱與瓶則非互遣相違,以若用遮理謂其非瓶,而不能即
以成理謂其是柱。以非瓶之物,如土石等,其數甚多,不能決定其爲柱故。又如晝
~P 1290
與夜,雖是相違,然非互遣之相違。以言非晝,亦不即是夜。如人及木石皆非晝故
。若以時論,年月非晝,亦非即夜。故此所雲互遣相違者,乃欺與不欺之二者,遍
于所知。非謂所知遍于欺與不欺也。亦如虛空之遍于大地,且互遣而轉。故欺遍于
離不欺之一切,而不欺亦遍于離欺之一切。一切所知諸法,不外第一種是「欺」則
決定其不是「不欺法」。及第二種是「不欺」,則決定其不是「欺诳法」。更無第
叁類非欺非不欺法。故欺與不欺,遍于一切所知也。以上依理如是,以下依教。「
如父子相見經雲:『佛爲能證知者,所知亦惟世俗勝義二谛。』此說一切所知,唯
是二谛。又見真實會亦雲:『所謂世谛及勝義,離此更無第叁法。』此中明說二谛
決定也。」此再依經證明所知境,盡于世俗勝義二谛,此外更無其余。或疑曰:佛
不曾說四谛耶?何以此又以二谛決定。答:四聖谛,即二谛所攝之法,故不相違。
如苦、集、道叁皆世俗谛攝,唯一滅谛,勝義谛攝。或又問:既爲二谛所攝,佛何
須更說四聖谛耶?答:爲令衆生知取舍之門,而開演四聖谛相,生死流轉之苦,由
惑業之集而來,滅苦由修道而來。令衆生舍前取後。又爲令于根本見,善抉擇故,
而說二谛。于抉擇根本見時,如不能差別二谛,則不能再以抉擇。「若能善知二谛
~P 1291
差別,則于佛語不致愚迷。設若未知,即不能解聖教真實。」能聞二谛差別,縱未
善了達,亦屬賢善因緣。若善了達,則于佛語不…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