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P3

  ..续本文上一页,惟遍计为无。(此第二代达赖所标明彼宗之相,如是。)中观宗,则说一切法,

  皆无纤毫实有。藏文「样打巴」之样字,含有摄义,谓真实成就之理,即是摄义。

  依自续派说,应破者,为不依内心安立,彼法自能成就,即真实成就之情形。真实

  ~P 1284

  即总摄如是之意义。正理有二:一、即抉择究竟理智之正理,二、即世俗名言量之

  正理。依世俗名言量观察,仅有世俗非是世俗,以应破之法我遮除后,所显之圆成

  实性,无论唯识、中观,皆说是胜义,而非世俗。何故谓无胜义?以所遮法我无有

  故,其由遮法我而成之真实空性亦无。彼唯识宗,于应破之本事,依他起上,灭除

  法我后之断空,彼计为实有。故自续宗说,由无应遮之法我(色蕴等之实有成就本

  无)故。故彼之灭亦非真实有。自续派所说之细分法我,则不须内心遮其所遮,而

  其本体应自成立过来。「以是之故,故论破胜义生等为世俗,亦是世俗有义,非说

  是世俗谛。」此明二谛论说破胜义生,系于真实通达空性心之前无生故,说破胜义

  生也。其说为世俗者,亦仅是说世俗有义,非说是世俗谛。自续派于世俗分正倒二

  种,而在应成派则说世俗皆倒。自续所分之正倒二种义,举例如执阳□为水,而其

  所显现实无水之功能,为倒世俗。如江河之水,则有水功能,为正世俗。影像幻马

  皆是倒世俗,亦是世俗谛。又如人我、常我、法我、真实生之苗芽,皆是倒世俗,

  而非是世俗,亦非是世俗谛。如声,一弹指顷即已消逝,易知其为无常,以是刹那

  性故。然亦有执声为常之有情,其识显现声是常。而如所显现之声,实无有声之功

  ~P 1285

  能,故是倒世俗。反之,无常之声即是真世俗。何以故?知声无常之心,显现声是

  无常,而如所显现之声实具无常性,故是真世俗。推之人我、法我、真实生之苗芽

  ,莫不皆然。如苗芽之真实生等,根识虽有苗芽有生显现,而真实之苗芽,根识即

  便不现,故说彼为倒世俗。以上明自续派之见如是。其与应成派之差别,如遮苗芽

  无实有之因相,自续派说根识不现,应成派说现。应成之说现者,谓根识摄受苗芽

  或瓶时,有苗芽或瓶之显现,亦有彼等实有之显现。自续说,虽有瓶等之显现,而

  无实有之瓶等显现。因应成派将瓶等之自体成就列为实有;自续派不将彼等列为实

  有故。又自续派以不依内心安立而彼外境有者,为粗分法我。(以色等外境空,为

  粗分法我。)色等诸法无实有成就,为细分法我。

  依自续派说,眼识显现有法苗芽时,而不见苗芽为实有生显现,如是之苗芽,

  安立为倒世俗。若见苗芽有真实生显现,则苗芽之真实生成自性中有。如无真实生

  之苗芽而显现为有,则摄受苗芽之眼识成为颠倒。摄受苗芽之眼识,未见苗芽之真

  实生,即彼苗芽之真实生,乃苗芽自性生中无有之相,如真实生等,等取(住、异

  ~P 1286

  、灭。)摄受苗芽之眼识显现苗芽时,不见其为真实生,由此即成为倒世俗。「彼

  释叙外难云:如真实生等有法现时,即便不现者,是倒世俗,则破真实生,亦应成

  倒世俗。答:非即不现。以与有法,体无异故。」前为二谛论释设难之词。有谓如

  是,则应破除真实生等后之空,亦将成为倒世俗。何以故?以所遮有法(事)苗芽

  等现时,彼空性亦不现。与有所说苗芽现时,真实不现,成倒世俗之例相同故。答

  :此非同例。彼空性于所遮事之苗芽现时,非即不现。以遮破苗芽真实生后之空,

  与所遮事之苗芽,体无异故。然此似又与前文所说自续自宗说由无所遮法我故,遮

  彼之灭亦非真实,及论说破胜义生为世俗者,亦是世俗有义,非是世俗谛等语相违

  。然实无违,以「此说如青色现时,彼之实空亦显现者,亦说无实之但遮眼等识亦

  能见。是约非遮而说。此虽实是世俗,其但遮实有之空性为胜义谛,亦无违也。」

  此节之解释,略谓破苗芽真实生之空,有「无遮」与「非遮」二种。前文所说,乃

  无遮之空,后文所说,乃显现非遮之空。无遮空义,非世俗,乃胜义。非遮空义,

  非倒世俗,乃正世俗。无遮空,摄受苗芽之眼识不现,非遮空则现,即所谓现空双

  合是也。此义在宗喀大师以前,皆不辨此,故异说纷纭,乃至分是否异门胜义,及

  ~P 1287

  许现空双合是胜义者,为理成如幻派。其根源皆由不辨「无遮」、与「非遮」之义

  所致。宗喀大师根据经论,差别为「无遮」,「非遮」。无遮为真胜义,非遮为随

  顺胜义,或称为异门胜义。「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中,有谓:『虽遮胜义生是正世

  俗,由与正义相顺,故名胜义。真胜义者,遍离一切有性无性戏论网。』」此非原

  文,乃略引其意。谓遮真实生等,实是正世俗。以与胜义相顺,假名为胜义。真胜

  义,须于境及有境二聚之上,遮其真实生等也。「云何戏论网?如二谛论自释云:

  『是故此非空、非不空、有、无。非生、非不生,佛作如是说。』」此说,以是真

  胜义故,故非空之戏论,非不空之戏论,非有或无之戏论,乃至非生非不生之戏论

  。胜义者,谓于圣者无漏所行之境义。胜义成就者为空,故不可说胜义非空。但可

  说胜义非空之戏论。「何以故?胜义以无戏论为自性故。遍离一切分别之网。」上

  二句亦是二谛论释之语。此说分别网为戏论网。此于现证真实之智者前乃灭,故是

  真胜义。其未能如是之理智及境,则仅随顺胜义,如前已说。」此谓于证真实义智

  者之前,于空或不空,或有或无,或生或不生,俱皆不著,由于离著如是戏论网之

  ~P 1288

  门,而入于空性。若未能真实空住空性,即任何亦不分别,则入歧途险处。「又破

  真实生,有能破之理智,与所破之量之二事。为正世俗摄之理,亦应于彼上了知。

  」此明破真实生等,由彼能破之比量智,知其无实有生。即由一异理通达无实有生

  之比量智,及比量智之所量。此二皆是非遮,故是正世俗。非破真实生皆是正世俗

  。以其尚有无遮之一分是胜义故。「上说离二谛戏论网之理,是为多处之所共处。

  」此句明于通达空性智前之空,不起耽著而堕于分别戏论网。及于世俗不起耽著而

  堕于分别戏论网。如此之理,不惟此处如是,他如说真实发心(发胜义菩提心),

  亦皆需此理。(以上皆述自续派义。以下方明应成义。)说胜义差别竟。

  酉三、释二谛数决定

  「若法决断为虚妄欺诳,则必遮其为不欺诳,故欺不欺诳,是互遣之相违。此

  复遍于一切所知互遣而转,故亦更无第三类法。是故当于所知中,二谛决定。父子

  相见经云:『如是证知世俗胜义,所知亦唯世俗胜义二说。』此说一切所知唯是二

  谛。见真实会亦云:『所谓世谛及胜义,离此更无第三法。』此中明说二谛决定也

  。若能善知二谛差别,则于佛语不致愚迷。设若未知,即不能解圣教真实。此复应

  ~P 1289

  如龙猛菩萨所决择者而善了知。入中论云:『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

  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故求解脱者,善巧二谛最为切要。」

  「若法决定其为虚妄欺诳,则必遮其为不欺诳。故欺与不欺,是互遣相违。此

  复遍于一切所知,互遣而转,更无第三类法。是故当于所知中,二谛决定。」此说

  依分别事所知境,而得二谛数之决定,不能更有第三聚。即不能说除二谛外,别有

  所知境。如色心二法,即摄所知境不尽,以尚别有第三聚之无为法也。何谓欺诳?

  谓于法通达之心,见其现相与法性不符,而是欺诳,即是世俗。凡是世俗,皆是颠

  倒。此应成派义。通达诸法之心,所见现相合于法性者,即非欺诳,即是胜义。如

  于瓶知其为欺诳,于此心之前,即遣除其非欺诳。反之若于瓶知其为非欺诳。此心

  一成,则于欺诳即行遣除。即于一法,心中生起欺诳之成理,同时即生起非欺诳之

  遮理,此名互遣之相违。如柱与瓶则非互遣相违,以若用遮理谓其非瓶,而不能即

  以成理谓其是柱。以非瓶之物,如土石等,其数甚多,不能决定其为柱故。又如昼

  ~P 1290

  与夜,虽是相违,然非互遣之相违。以言非昼,亦不即是夜。如人及木石皆非昼故

  。若以时论,年月非昼,亦非即夜。故此所云互遣相违者,乃欺与不欺之二者,遍

  于所知。非谓所知遍于欺与不欺也。亦如虚空之遍于大地,且互遣而转。故欺遍于

  离不欺之一切,而不欺亦遍于离欺之一切。一切所知诸法,不外第一种是「欺」则

  决定其不是「不欺法」。及第二种是「不欺」,则决定其不是「欺诳法」。更无第

  三类非欺非不欺法。故欺与不欺,遍于一切所知也。以上依理如是,以下依教。「

  如父子相见经云:『佛为能证知者,所知亦惟世俗胜义二谛。』此说一切所知,唯

  是二谛。又见真实会亦云:『所谓世谛及胜义,离此更无第三法。』此中明说二谛

  决定也。」此再依经证明所知境,尽于世俗胜义二谛,此外更无其余。或疑曰:佛

  不曾说四谛耶?何以此又以二谛决定。答:四圣谛,即二谛所摄之法,故不相违。

  如苦、集、道三皆世俗谛摄,唯一灭谛,胜义谛摄。或又问:既为二谛所摄,佛何

  须更说四圣谛耶?答:为令众生知取舍之门,而开演四圣谛相,生死流转之苦,由

  惑业之集而来,灭苦由修道而来。令众生舍前取后。又为令于根本见,善抉择故,

  而说二谛。于抉择根本见时,如不能差别二谛,则不能再以抉择。「若能善知二谛

  ~P 1291

  差别,则于佛语不致愚迷。设若未知,即不能解圣教真实。」能闻二谛差别,纵未

  善了达,亦属贤善因缘。若善了达,则于佛语不…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