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P4

  ..续本文上一页致愚迷。佛所说语,以般若经为主

  。若知二谛差别,即于余经亦善了达,否则难解圣教之精要。佛三转*轮,皆以标

  明甚深空性为主。二乘人具出离心,须以空慧解脱生死。即大乘般若乘,福慧二资

  粮,若缺空慧,如鸟缺一翼,不能圆满起飞。大乘分二:一为共通因位般若乘,二

  为不共果位金刚乘。即以后者而论,若缺空慧,亦如鸟失一翼,不能成飞。佛之三

  转*轮,实显空性般若,余皆权说。「此后应知,如龙猛菩萨所抉择者,而善了知

  。」龙树云:「佛说诸法,皆为显示空慧之方便。」如八千颂:「佛告阿难,汝若

  忘失余经,不为损害如来,若忘失般若一偈、一句、一字,则为不恭敬如来,即未

  承事如来。阿难,何以故?以般若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母故。」故于般若经教,乃至

  诸余经教,应善了知,不可颠倒乱解。说法者亦不可颠倒乱说。余虽少慧,未触空

  慧边际,然依宗喀大师遗册,及上师口授,尚不至颠倒乱解乱说,此堪告慰者。

  ~P 1292

  若于二谛差别,未善了知,虽博通三藏,犹是愚迷。因一切佛语,以甚深般若

  空慧胜义谛为最重要。故虽精通五明,已得共通成就,若于此不辨,犹未善知佛语

  ,亦不能出离生死。故佛为解脱有情生死。应机说法。有一类有情喜闻实有者,有

  一类有情喜闻非实有者,由此佛说无边法门。然其甚深教法。皆摄于般若经中。能

  解释佛语者,以龙树为最善。龙树解释佛语中,又以释般若为最合量。此中又以中

  观六论为要。六论中又以根本智论为最要。根本智论,印度各家皆有解释。有依自

  续派见而释者,有依唯识见而释者。本论乃依应成派见佛护所造「牟打巴里打」译

  为根本智论释而造。能于彼论之应证分、应破分,善为抉择者,为月称论师之入中

  论,及入中论本释。故须依龙树、佛护、月称诸菩萨之论,以善达佛意。「入中论

  云:『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

  」谓离甚深空慧,则无三乘解脱方便,不能证得三乘涅槃。此论则说若离龙猛见,

  而仅执唯识见、或自续见,则非寂灭正方便。何况外道,并皈依亦无者,何能证得

  寂灭。但唯识见以出离心摄持(为助伴)亦属解脱方便,以菩提心摄持,亦为成佛

  方便。经部、有部、自续亦然。然仅此亦非成佛之正方便。如阶梯然。虽第一级为

  ~P 1293

  升堂之方便,然仅第一级,即不能升堂矣。龙树之道,即应成派见,若舍此见即堕

  二边,不能建立二谛,亦即不能解脱。入中论续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

  为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故求解脱者,以善巧二谛,最为

  切要。」意谓自续以下各宗派,若在未舍彼自宗之见以前即失二谛,犹无解脱机会

  。吾人无论有无宗见,若未与龙树见合,即尚未得解脱方便。(谓无方法可以解脱

  。)云何名言谛称方便,胜义谛称方便生?如于瓶事通达,称为方便。依瓶而通达

  空性,称方便生。又如先求通达我空之事,方能通达我空,谓先通达依于蕴等唯分

  别安立假名为我,以此为方便,而通达自性成就之实我是空,是即方便生。亦即以

  通达缘起为方便,而通达性空为方便生。然此非谓须先于世俗谛生起决定,然后方

  能于胜义谛生起决定。以须能见显现与法性相违,方为通达世俗谛故。此所谓名言

  谛者,乃指空事。如瓶柱等,谓须以缘起因相,方能抉择性空故。故内道知苦,又

  知苦由集生,欲求解脱苦及苦因者,须于二谛善巧。

  

  

  卯二、观之差别

  ~P 1294

  「若备前说修观资粮,获昨通达二种无我之正见,则当修观。然观有几种耶?

  曰:此中非说地上诸观,正说异生位所修之观。此观具足分别,有四体性观及三门

  观、六寻求观。四种,即解深密经所说之正思择等四。具正思择谓缘尽所有性,最

  极思择谓缘如所有性。初中又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之二。第二亦有寻伺之二义,

  为粗细思择。此如声闻地与般若教授论等所说也。

  三门,如解深密经说:一者有相□钵舍那,二者寻求□钵舍那,三者伺察□钵

  舍那。此三体相,如于无我义,初者但缘所解无我,思惟彼相,不多抉择。第二遍

  于未了法中,为善了故,思惟抉择。第三、遍于已了解义、复审观察。

  六种寻求,谓遍寻求义、事、相、品、时、理。既寻求已,复善观察。其中寻

  求义者,谓善寻求此文诠如是义。寻求事者,谓善寻求此是内事,此是外事。寻求

  相有二,谓善寻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名共不共相。寻求品者,谓由过失过患

  门中,寻求黑品,及由功德胜利门中,寻求白品。寻求时者,谓善寻求于过去时已

  如是生,于未来时当如是生,于现在时,今如是有。寻求理者,理有四种:一、观

  待道理,谓诸果生观待因缘。复由各别门中,寻求世俗、胜义及彼所依。二、作用

  道理,谓一切法各有作用,如火有烧用等。复善寻求此是其法,此是作用,此法能

  ~P 1295

  作如是作用。三、证成道理,谓不违正量成立其义。即善寻求于此义上,有无现、

  比及圣教量。四、法尔道理,谓火热性、水湿性等,即彼法性。此当信解世间共许

  法性、不思议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更思其余道理。如是安立六寻求者,以瑜伽师

  所应知事,唯有三种,谓诸文义、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第一义立第一寻求。依

  第二义立事寻求,与自相寻求。依第三义立余三寻求与共相寻求。初说四种□钵舍

  那,其门有三,寻求有六。故三门与六寻求,仍是前四中摄。前说之力励运转等四

  作意,声闻地说是止观所共。故□钵舍那中亦有四种作意也。」

  修观资粮,总说「依正士而闻思」然此乃与外道共。此间所说异于外道者,乃

  断生死之胜观资粮。故所依乃断生死之正士。非能腾身虚空不焚不溺之上师,乃知

  取舍。而于二种无我正见无颠倒之上师。所闻所思,乃佛之经教,尤以般若中观为

  主。若具此资粮,方能修观。故吾等现尚不能称为修观,仅能说为听讲修观之方便

  。以得第九住心,尚不能称为修观故。然未至修观之前,须先听说修观之法。此如

  食西餐之前,先说用刀叉等之方便,此无过失,且为必经。能先听闻修观方法,乃

  ~P 1296

  一种功德。以由此听闻,方能抉择清净正士而依之修学故。

  今日为西藏一大会期,乃二千年前佛由三十三天为母说法圆满,回降南赡洲之

  纪念日。比时佛母以时节因缘成熟,应证得空性,故佛先期上升,为母及诸天说法

  ,今达空性。诸天人等,亦以此因缘,或得初二三四果,或生起菩提心。时经三月

  ,印度四众渴念,曾于九月十五日请目犍连尊者上升迎请,佛允七日后回降南赡洲

  ,梵天帝释遂先播传佛将下降日期消息于世间。佛为圆满诸天供养功德,及调伏外

  道生胜解故,届时下降,现诸神通,从中而下。诸圣弟子、梵天帝释及诸供女,由

  左右随降。藏俗于此日举办盛会纪念。凡说法、闻法、作诸供养善法等,皆得加持

  ,功德甚大,行者须当了知。今日恭逢此日,为说修观深义。「若已备具前说之修

  观资粮,获得二种无我见,则当修观。观如何修?共有几种?曰:此中非说地上诸

  观,乃正说异生位所修之观。此观具足分别,有「四体性观」及「三门观」,与「

  六寻求观」。四体性观,即解深密经所说之正思择等四:(一)正思择,谓缘尽所

  有性。(二)最极思择,谓缘如所有性。(一)中又分为周遍寻思与周遍伺察之二

  。(二)中亦有周遍寻思、周遍伺察之二。实即正思择与最极思择二者之中,分为

  ~P 1297

  粗细各别思择。此如声闻地与般若教授论等所说也。」正思择,谓缘五蕴六界之世

  俗方面之思择,谓正思择。最极思择,谓缘五蕴六界之胜义方面之思择。「三门观

  者,如解深密经说:(一)为有相□钵舍那,(二)为寻求□钵舍那,(三)为伺

  察□钵舍那。」此为入观之三门。「此三门体相,如于无我义最初之(一)有相胜

  观,但缘无我义,思惟彼相,不多抉择。(二)次则于未了法中,为善了故,思惟

  抉择。最后(三)于已了解义复审观察。」此谓初缘无我义,于心中显现不失,心

  于此相作意,故名有相胜观。次再于前所未了之法,思惟抉择,故名寻求胜观。谓

  于前所未了之法而加寻求也。最后即于已了知之义,复加审谛观察,故名伺察胜观

  。谓于了解之善法,不久当得乐果,及清净解脱果等,缘念此种功德,反复而观察

  之。「六种寻求者,谓于义、事、相、品、时、理等六,周遍寻求,既寻求已,复

  善观察。其中寻求义者,谓善寻求此文所诠解之意义。」此之寻求,例如无常一辞

  ,寻求其义,知为刹那变灭。「寻求事者,谓喜寻求此是内事,此是外事。」此谓

  于色声等有法寻求,为外事。于眼耳等有法寻求,为内事。「寻求相者有二,谓善

  寻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共不共相。」此谓于一切法寻求其为何相。例如事,

  ~P 1298

  以有义为相,此是共相(即总相)。又如火具烧热功能,即非事之共相,乃火之自

  相。又如白发非少壮者之共相,乃老之自相。又如能言知义,乃人之共相,然其中

  有能言而不知义,及知义而不能言者,即人之不共相。又如蕴以多聚为共相,其苦

  、乐受,即蕴之不共相。「寻求品者,谓思惟业果,即由过失门中思惟黑品,胜利

  门中思惟白品。」过失谓因,过患谓果。功德谓因,胜利谓果。如不杀生,在因时

  已具长寿无病之功能,此即功德。至得果时,实获长寿无病之安乐,此即其胜利也

  。「寻求时者,谓善寻求于过去时已如是生,于未来时当如是生,于现在时今如是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