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P4

  ..續本文上一頁致愚迷。佛所說語,以般若經爲主

  。若知二谛差別,即于余經亦善了達,否則難解聖教之精要。佛叁轉*輪,皆以標

  明甚深空性爲主。二乘人具出離心,須以空慧解脫生死。即大乘般若乘,福慧二資

  糧,若缺空慧,如鳥缺一翼,不能圓滿起飛。大乘分二:一爲共通因位般若乘,二

  爲不共果位金剛乘。即以後者而論,若缺空慧,亦如鳥失一翼,不能成飛。佛之叁

  轉*輪,實顯空性般若,余皆權說。「此後應知,如龍猛菩薩所抉擇者,而善了知

  。」龍樹雲:「佛說諸法,皆爲顯示空慧之方便。」如八千頌:「佛告阿難,汝若

  忘失余經,不爲損害如來,若忘失般若一偈、一句、一字,則爲不恭敬如來,即未

  承事如來。阿難,何以故?以般若爲十方叁世諸佛之母故。」故于般若經教,乃至

  諸余經教,應善了知,不可顛倒亂解。說法者亦不可顛倒亂說。余雖少慧,未觸空

  慧邊際,然依宗喀大師遺冊,及上師口授,尚不至顛倒亂解亂說,此堪告慰者。

  ~P 1292

  若于二谛差別,未善了知,雖博通叁藏,猶是愚迷。因一切佛語,以甚深般若

  空慧勝義谛爲最重要。故雖精通五明,已得共通成就,若于此不辨,猶未善知佛語

  ,亦不能出離生死。故佛爲解脫有情生死。應機說法。有一類有情喜聞實有者,有

  一類有情喜聞非實有者,由此佛說無邊法門。然其甚深教法。皆攝于般若經中。能

  解釋佛語者,以龍樹爲最善。龍樹解釋佛語中,又以釋般若爲最合量。此中又以中

  觀六論爲要。六論中又以根本智論爲最要。根本智論,印度各家皆有解釋。有依自

  續派見而釋者,有依唯識見而釋者。本論乃依應成派見佛護所造「牟打巴裏打」譯

  爲根本智論釋而造。能于彼論之應證分、應破分,善爲抉擇者,爲月稱論師之入中

  論,及入中論本釋。故須依龍樹、佛護、月稱諸菩薩之論,以善達佛意。「入中論

  雲:『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

  」謂離甚深空慧,則無叁乘解脫方便,不能證得叁乘涅槃。此論則說若離龍猛見,

  而僅執唯識見、或自續見,則非寂滅正方便。何況外道,並皈依亦無者,何能證得

  寂滅。但唯識見以出離心攝持(爲助伴)亦屬解脫方便,以菩提心攝持,亦爲成佛

  方便。經部、有部、自續亦然。然僅此亦非成佛之正方便。如階梯然。雖第一級爲

  ~P 1293

  升堂之方便,然僅第一級,即不能升堂矣。龍樹之道,即應成派見,若舍此見即墮

  二邊,不能建立二谛,亦即不能解脫。入中論續雲:「『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

  爲方便生,不知分別此二谛,由邪分別入歧途。』故求解脫者,以善巧二谛,最爲

  切要。」意謂自續以下各宗派,若在未舍彼自宗之見以前即失二谛,猶無解脫機會

  。吾人無論有無宗見,若未與龍樹見合,即尚未得解脫方便。(謂無方法可以解脫

  。)雲何名言谛稱方便,勝義谛稱方便生?如于瓶事通達,稱爲方便。依瓶而通達

  空性,稱方便生。又如先求通達我空之事,方能通達我空,謂先通達依于蘊等唯分

  別安立假名爲我,以此爲方便,而通達自性成就之實我是空,是即方便生。亦即以

  通達緣起爲方便,而通達性空爲方便生。然此非謂須先于世俗谛生起決定,然後方

  能于勝義谛生起決定。以須能見顯現與法性相違,方爲通達世俗谛故。此所謂名言

  谛者,乃指空事。如瓶柱等,謂須以緣起因相,方能抉擇性空故。故內道知苦,又

  知苦由集生,欲求解脫苦及苦因者,須于二谛善巧。

  

  

  卯二、觀之差別

  ~P 1294

  「若備前說修觀資糧,獲昨通達二種無我之正見,則當修觀。然觀有幾種耶?

  曰:此中非說地上諸觀,正說異生位所修之觀。此觀具足分別,有四體性觀及叁門

  觀、六尋求觀。四種,即解深密經所說之正思擇等四。具正思擇謂緣盡所有性,最

  極思擇謂緣如所有性。初中又有周遍尋思、周遍伺察之二。第二亦有尋伺之二義,

  爲粗細思擇。此如聲聞地與般若教授論等所說也。

  叁門,如解深密經說:一者有相□缽舍那,二者尋求□缽舍那,叁者伺察□缽

  舍那。此叁體相,如于無我義,初者但緣所解無我,思惟彼相,不多抉擇。第二遍

  于未了法中,爲善了故,思惟抉擇。第叁、遍于已了解義、複審觀察。

  六種尋求,謂遍尋求義、事、相、品、時、理。既尋求已,複善觀察。其中尋

  求義者,謂善尋求此文诠如是義。尋求事者,謂善尋求此是內事,此是外事。尋求

  相有二,謂善尋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名共不共相。尋求品者,謂由過失過患

  門中,尋求黑品,及由功德勝利門中,尋求白品。尋求時者,謂善尋求于過去時已

  如是生,于未來時當如是生,于現在時,今如是有。尋求理者,理有四種:一、觀

  待道理,謂諸果生觀待因緣。複由各別門中,尋求世俗、勝義及彼所依。二、作用

  道理,謂一切法各有作用,如火有燒用等。複善尋求此是其法,此是作用,此法能

  ~P 1295

  作如是作用。叁、證成道理,謂不違正量成立其義。即善尋求于此義上,有無現、

  比及聖教量。四、法爾道理,謂火熱性、水濕性等,即彼法性。此當信解世間共許

  法性、不思議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更思其余道理。如是安立六尋求者,以瑜伽師

  所應知事,唯有叁種,謂諸文義、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依第一義立第一尋求。依

  第二義立事尋求,與自相尋求。依第叁義立余叁尋求與共相尋求。初說四種□缽舍

  那,其門有叁,尋求有六。故叁門與六尋求,仍是前四中攝。前說之力勵運轉等四

  作意,聲聞地說是止觀所共。故□缽舍那中亦有四種作意也。」

  修觀資糧,總說「依正士而聞思」然此乃與外道共。此間所說異于外道者,乃

  斷生死之勝觀資糧。故所依乃斷生死之正士。非能騰身虛空不焚不溺之上師,乃知

  取舍。而于二種無我正見無顛倒之上師。所聞所思,乃佛之經教,尤以般若中觀爲

  主。若具此資糧,方能修觀。故吾等現尚不能稱爲修觀,僅能說爲聽講修觀之方便

  。以得第九住心,尚不能稱爲修觀故。然未至修觀之前,須先聽說修觀之法。此如

  食西餐之前,先說用刀叉等之方便,此無過失,且爲必經。能先聽聞修觀方法,乃

  ~P 1296

  一種功德。以由此聽聞,方能抉擇清淨正士而依之修學故。

  今日爲西藏一大會期,乃二千年前佛由叁十叁天爲母說法圓滿,回降南贍洲之

  紀念日。比時佛母以時節因緣成熟,應證得空性,故佛先期上升,爲母及諸天說法

  ,今達空性。諸天人等,亦以此因緣,或得初二叁四果,或生起菩提心。時經叁月

  ,印度四衆渴念,曾于九月十五日請目犍連尊者上升迎請,佛允七日後回降南贍洲

  ,梵天帝釋遂先播傳佛將下降日期消息于世間。佛爲圓滿諸天供養功德,及調伏外

  道生勝解故,屆時下降,現諸神通,從中而下。諸聖弟子、梵天帝釋及諸供女,由

  左右隨降。藏俗于此日舉辦盛會紀念。凡說法、聞法、作諸供養善法等,皆得加持

  ,功德甚大,行者須當了知。今日恭逢此日,爲說修觀深義。「若已備具前說之修

  觀資糧,獲得二種無我見,則當修觀。觀如何修?共有幾種?曰:此中非說地上諸

  觀,乃正說異生位所修之觀。此觀具足分別,有「四體性觀」及「叁門觀」,與「

  六尋求觀」。四體性觀,即解深密經所說之正思擇等四:(一)正思擇,謂緣盡所

  有性。(二)最極思擇,謂緣如所有性。(一)中又分爲周遍尋思與周遍伺察之二

  。(二)中亦有周遍尋思、周遍伺察之二。實即正思擇與最極思擇二者之中,分爲

  ~P 1297

  粗細各別思擇。此如聲聞地與般若教授論等所說也。」正思擇,謂緣五蘊六界之世

  俗方面之思擇,謂正思擇。最極思擇,謂緣五蘊六界之勝義方面之思擇。「叁門觀

  者,如解深密經說:(一)爲有相□缽舍那,(二)爲尋求□缽舍那,(叁)爲伺

  察□缽舍那。」此爲入觀之叁門。「此叁門體相,如于無我義最初之(一)有相勝

  觀,但緣無我義,思惟彼相,不多抉擇。(二)次則于未了法中,爲善了故,思惟

  抉擇。最後(叁)于已了解義複審觀察。」此謂初緣無我義,于心中顯現不失,心

  于此相作意,故名有相勝觀。次再于前所未了之法,思惟抉擇,故名尋求勝觀。謂

  于前所未了之法而加尋求也。最後即于已了知之義,複加審谛觀察,故名伺察勝觀

  。謂于了解之善法,不久當得樂果,及清淨解脫果等,緣念此種功德,反複而觀察

  之。「六種尋求者,謂于義、事、相、品、時、理等六,周遍尋求,既尋求已,複

  善觀察。其中尋求義者,謂善尋求此文所诠解之意義。」此之尋求,例如無常一辭

  ,尋求其義,知爲刹那變滅。「尋求事者,謂喜尋求此是內事,此是外事。」此謂

  于色聲等有法尋求,爲外事。于眼耳等有法尋求,爲內事。「尋求相者有二,謂善

  尋求此是自相,此是共相,或共不共相。」此謂于一切法尋求其爲何相。例如事,

  ~P 1298

  以有義爲相,此是共相(即總相)。又如火具燒熱功能,即非事之共相,乃火之自

  相。又如白發非少壯者之共相,乃老之自相。又如能言知義,乃人之共相,然其中

  有能言而不知義,及知義而不能言者,即人之不共相。又如蘊以多聚爲共相,其苦

  、樂受,即蘊之不共相。「尋求品者,謂思惟業果,即由過失門中思惟黑品,勝利

  門中思惟白品。」過失謂因,過患謂果。功德謂因,勝利謂果。如不殺生,在因時

  已具長壽無病之功能,此即功德。至得果時,實獲長壽無病之安樂,此即其勝利也

  。「尋求時者,謂善尋求于過去時已如是生,于未來時當如是生,于現在時今如是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