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P3

  ..續本文上一頁

  ~P 1204

  得爲勝義谛故。」

  「內外一切諸法,皆有勝義體及世俗谛之二分。如于苗芽,以見其所知義之理

  智所得芽體,及以比量虛妄所知義之世間識所得之芽體,前者爲苗芽之勝義體,後

  者即苗芽之世俗谛。」世俗谛之體相,外謂色聲等,內謂心心所等。如于苗芽,以

  究竟抉擇理智而獲得苗芽體性,即苗芽之法性,亦即空性。無谛實苗芽即勝義谛體

  。通達空性時,心中顯現分「●粗」,與諸法法性「列粗」,如如契合,除所照見

  外,無余可說,故稱爲「德可拉你」。(唯彼真實義。)至名言識,則對于苗芽心

  中顯現分,與其法性不符,故稱虛妄。前者所得,乃苗芽之實有自性空,後者所得

  ,乃苗芽之名言有。前者以任何量觀察(心中顯現分),皆合于抉擇究竟理智之量

  ,故是勝義谛體。後者須觀待于名言中有(與法性不符)乃抉擇世俗名言理智量,

  故是世俗谛體。通達于瓶之量,須觀待(依靠)于瓶之自體。若屬于世俗名言量,

  即成爲世俗名言谛。此名世俗谛之成因,前所言者,乃世俗谛之聲義。成立世俗谛

  之原因,如入中論雲:「由于諸法見真妄,故得諸法二種體。隨見真境即真如,真

  谛所見虛妄名俗谛。」此頌之教義,系說苗芽體中具有二谛體性。以無論任何一法

  ~P 1205

  皆有真妄二種所知義,見真之理智所獲得者,乃此法之勝義谛體,見妄之名言識所

  獲得者,乃此法之世俗谛體。「勝義,即前理智所得;(見真),世俗即後識所得

  (見妄)。非說芽之一體,觀待于前後二識爲二谛。」入中論釋雲:「一切諸法之

  自體隨示二相,謂世俗與勝義。」此說一切法之本體分而爲二,勝義是見真谛智所

  得,世俗是見虛妄識所得。世俗勝義二者皆可說是瓶之體,然不能說二者是瓶。于

  此應善了知。「世俗谛法本非谛實,唯于執實前爲谛實。故欲了知彼之自分,必了

  解彼爲虛妄。」此謂通達世俗谛,須知其自遮義而後能決其爲虛妄。故通達世俗谛

  須通達空性。如僅通世俗自遮一分,則不須通達空性。「喻如了解瓶之相事決定其

  是虛妄所知之義時,必須于瓶先以理智破除實執之境,獲得正見(即無自性之見)

  ,如未以正理破除實有,必無正量能成其虛妄故。」此謂于瓶之虛妄義有所決定,

  必須先通達瓶無自性,而後能決定知瓶虛妄,而後知瓶爲世俗。故通達世俗谛亦非

  易事。如自續以下,皆未能善知世俗谛之應遮分。所謂世俗谛之自分者,謂除其自

  身單純意義外,余如虛空等一切意義,皆應遮回。換言之,通世俗事之虛妄,須先

  遮實有,通空性。如就普通世俗,欲達其虛妄,則不須先通空性。(普通世俗之虛

  ~P 1206

  妄,謂人類社會之詐僞言行等。)至通達二谛之前後次第,在藏中辯論亦甚難事。

  入中論說:「依通達世俗谛名言之方便而通達勝義谛。未通達空性之前,于一般世

  俗谛雖已通達其虛妄義,然不必以理遮除谛實。」宗喀大師所言,于瓶之相事決定

  其爲虛妄,須獲得破除谛實之正見者,乃專就瓶之相事而言,非就一般世俗谛而言

  。「如瓶衣等雖是世俗谛,然成立彼等心時,不須成其爲世俗谛。」此謂知瓶衣不

  須于其世俗谛之意義有所通達,然須將「世俗」與「是世俗」及「虛妄」與「是虛

  妄」,有所分別。「如于瓶衣等之自性,雖現如幻。然成立瓶衣之心必須成立如幻

  義。故有說此宗瓶衣等法觀待于未得中觀正見異生識前立爲世俗谛,觀待于聖者則

  立爲勝義谛,不應道理。」若瓶等觀待異生知前成立世俗谛,則異生應知瓶是世俗

  谛,即應知瓶是虛妄,且應遮破谛實,且應未得中觀見者,亦已能遮破谛實。實爲

  大過失。若說瓶等觀待于聖者成勝義谛,此亦不然。如前所言,叁乘聖者通達瓶是

  虛妄,瓶是世俗谛,而非通達瓶是勝義谛。與過去所說正相違反。故大師判爲非理

  。以上皆明其違理。其違教者,入中論釋雲:「其中異生所見之勝義,即有相行,

  ~P 1207

  聖者所見唯世俗法,其自性空,即聖者之勝義。」此謂未達空性之異生,觀瓶等諸

  法,于其知前成立真實。于聖者智前則成如幻,唯是世俗,不成谛實。簡言之,即

  異生見瓶衣爲真實,聖者見爲世俗之瓶衣等。此之空性,方是勝義谛。過去藏中人

  士說瓶等觀待異生知前成世俗,聖者智前成勝義,是皆從其反面而說也。此謂所說

  于理于教適得其反之意。「諸異生類執瓶等爲實有,亦即執爲勝義有。故觀待異生

  之識前,瓶等乃勝義有,非世俗義。彼等識見爲勝義有之瓶等事,觀待聖者身中見

  前有如幻之智,反成世俗。故觀待聖者智前不可安立爲谛,說唯世俗也。」自宗所

  許,乃由抉擇世俗名言量之理智而獲得之意義安立爲世俗谛體。由抉擇究竟理智所

  獲得之量安立爲勝義谛體。乃根據前引入中論頌後二句「隨見真境即真如(真谛)

  ,見妄者稱世俗谛。」而安立。而過去藏中人士誤解,以爲二谛之分別,乃觀待見

  未見空性之知前而異也。「雖然,彼諸自性(空性)說爲勝義谛,其中尚應分析而

  言。如瓶等爲世俗,而瓶等之本性(空性)則爲聖者之勝義。」此說凡俗有情于瓶

  柱等法唯見爲真實,以此之故,瓶等在凡夫之前不成世俗谛,亦不成世俗。而于聖

  者顯現如幻之智慧所照見之瓶等諸法,則成爲世俗,亦成爲世俗谛。前雲唯世俗而

  ~P 1208

  不雲谛者,乃別于凡夫所執之谛實而言,唯是世俗而已。或問:聖者心中既于瓶等

  無凡夫之真實執著,如何複說世俗谛?當知,言世俗谛者,非就聖者之心言,乃就

  凡俗有情執爲谛實而言。叁乘聖者心中已無實執,然具有通達他有情心中執實之情

  況而言通達世俗谛。「故不可說瓶等于聖者前即爲勝義,以聖者見真實之理智,不

  得瓶等故。」若在真實義中有真實之瓶可得,則應有自性實有之瓶。以論說見真如

  之理智所得爲勝義谛故。瓶等諸法安立二谛之體相,應成派與自續派同,而安立之

  事相(所依事)則不同。應成派許瓶柱名言有,即是事相,由唯分別安立而有,乃

  瓶柱之事相。自續派則許于分別安立之外,有其自相,爲世俗谛之事相,空去不依

  分別安立而法自能成立之後,爲勝義谛之事相。應成派許自性空之空,方是勝義谛

  之事相。所不同者,自續派許境有自能成立之性,應成派許須將此自性空去後之空

  性,方是勝義谛之事相。唯識師所許色等外境空,爲勝義谛之事相,與內識相合之

  色等諸法爲世俗谛之事相。圓成實爲勝義事,依他、遍計,爲世俗事。經部師許瓶

  等事物,有事能可得者,爲勝義谛之事相。虛空等諸無爲法無事能可得者爲世俗谛

  ~P 1209

  之事相。說一切有部隨于何種有可損害分裂者(外色可損害分割)許爲世俗谛,心

  識微塵虛空諸不可損害分割者,許爲勝義谛。以上說內道四宗安立二谛之大概,應

  善了知。方知誰能通達清淨中觀正見,乃能無倒安立二谛也。龍樹有頌雲:「誰于

  二谛相,不善安立者,唯佛見二谛,乃善安立此。」

  戌叁、世俗差別

  「自立因中觀師說,內識現似有自相時,如現而有,故心不分正倒。外境現時

  ,須分如現有無自相。如二谛論雲:『所現雖相同,然有無作用,故當分世俗,有

  正倒差別。』此宗隨應破,則說凡有無明者,所見一切有自相事,彼識皆由無明所

  染而現,故世俗義不分正倒。入中論釋雲:『若世俗中亦見爲虛妄者,非世俗谛。

  』此說喻如影像,于已善名言世人之世俗心前,知非實有,故非待彼之世俗谛。然

  是見虛妄所知欺诳義識所得之義故仍是世俗谛。如見影像之識,于所見境迷亂。有

  無明者見青等有自相之識,于所見境迷亂正複相等。若以如是亂識,立所量爲真實

  則成相違。若立所量爲虛妄,適得相成。若不爾者,則于名言未成實有,亦必不能

  立世俗谛。若于名言立如幻虛妄,當必不能立世俗谛。隨應破說,未被現前錯亂因

  緣所染之六識,與被染之六識。前六識所取之六境。與後六識所取之六境。其顛倒

  ~P 1210

  之六識六境,立爲倒世俗。其未顛倒之六識六境,立爲正世俗。此亦唯待世間,或

  名言量,立爲正倒世俗。非待聖見隨行之理智而立。故中觀自宗說,凡有無明者,

  見影像等與見青色等,待所見境無錯亂,不錯亂之差別,都是錯亂,故不分別正倒

  世俗。入中論雲:『無患六根所取境,即是世間之所知,唯由世間立爲實,余則世

  間立爲倒。』執人法有自相,有二種執。其由惡宗所薰心意,此妄計之逆品,非名

  言量所能成立。故是例外。又盡離一切無明習氣,錯亂因緣之盡所有智,雖亦現二

  取相,然非于所見境迷亂,理如余處所說。」

  「自續分正倒二種世俗谛。以內心現自相成就,如現而有,故心不分正倒,外

  境則以有作用與無作用之二而分正倒。」彼謂如執陽□爲水之知,亦許爲正。就境

  而言,固是顛倒,但就內心而言,實有自相成就之水在心中顯現,故亦許爲非倒。

  就外境言,陽□之水入顛倒世俗谛,真實之水乃正世俗谛。兔角與人我乃顛倒世俗

  ,而非顛倒世俗谛。執陽□爲水之分別,如其所分別者不能成就,故是顛倒世俗谛

  。江河之水,如其分別能有實用,故是正世俗谛。智藏論師(耶喜欽波,自續派)

  ~P 1211

  二谛論雲:「所現雖相同,然有無作用有分,故世俗爲正倒差別。」彼宗許凡有自

  相,應分正倒。如鏡中影像,不能如有境心識所顯現而有容貌之功能,故說爲倒世

  俗谛。真實容貌即正世俗谛。自續派之所許如是。應成派則因不許諸境有自性成就

  ,凡于境顯現自相成就,皆由根本亂緣之無明所染,皆是虛妄,皆非正淨,皆可說

  爲倒世俗谛,而無正世俗谛可言。故…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