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世间颠倒世
俗之前,为谛实故,名世间世俗谛。』谓如前说,是于无明世俗之前现为谛实,非
于名言许为实有。若不尔者,则违此宗于名言中亦不许自相,及于名言亦破实有,
成立无实故。由此道理,亦当了知智藏论师说世俗中谛之义。问:法性与二我,于
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亦应成世俗谛。曰:若仅于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便立
~P 1197
为世俗谛者,应有彼过。然非如是。此仅是说,世俗谛之谛字,为于何世俗前为谛
之世俗,及于彼前如何谛实之理耳。」
明句论云:「于世俗有,障真实(一)及互相依(二)与世间名言(三)三义
。」此就梵语含义解释。「三义中之后者,释为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相。然非唯
能知能诠之有境名言(能诠,谓声。)亦不可执一切所知所诠皆是世俗谛。」此如
脖蟇及分别瓶名之心,即包世俗,以包能言所言、能知所知等相。然所知及所言任
何一切又不可执为世俗谛。「所谓世间名言者,非仅指能知之分别及能诠之言音。
」亦摄所知所诠之义。否则瓶柱等境非世俗谛矣。「然所知及所诠,亦不可随何一
切皆执为世俗谛。」以胜义空性亦是所知境,一切般若亦是所诠,皆不能安立为世
俗谛故。其第二义,彼此相依。如能知之心与所知之境,彼此相依。又如长短粗细
,亦彼此相依而成为假,以其显现为自性成就(躲粗)与彼法性(列粗)不相合故
。至色等法,于随何世俗心前安立为谛,彼世俗心即三义中之第一,亦即于无自性
诸法增益为有自性之无明。以与法性不合是假,而心上现为谛实故。此即障真实之
世俗。但此非泛说之世俗,乃说世俗谛之世俗,乃就增益为有自性之无明心显现为
~P 1198
谛实而言。「凡事非实有而立为实有者,必是心法。」谓唯就心上安立,故名心法
。「除实执外,于余心前无可立为实有者故。」入中论亦云:「疑障性故名世俗,
假法由彼(愚疑),现为谛(实有自性成就),佛说彼为世俗谛,凡成假法(事物
)即世俗。」世俗二字,梵语为「桑志打」含藏一切之义。藏语为「衮佐」,「衮
」义为一切,「佐」义为障。以障诸法本空令吾人不能得见。真如自性本来法性,
为彼愚疑所障,故称世俗。上颂即依梵语「桑志打」义而造,非就世俗名言不加观
察唯名安立者而言。不加观察唯名安立之世俗名言是有,而此有中,乃就执实愚疑
心上显现而言。第三句根据佛向药叉王(名朗卡堕)说,经中有此义,谓愚疑执实
称世俗谛。四句义谓。虽未执实,于世俗中显现为有者,仅称为世俗,不名为谛,
非谓一切有情心上皆世俗谛。一类未成佛有情于显现诸法,执为谛实,称世俗谛。
一类未成佛有情,于显现世俗不执为实,仅名世俗,不加谛字。释论亦云:「由有
支所摄染污(具惑)无明增上之力,安立世俗谛。若已断染污无明,已见诸行如影
像等之声缘菩萨,则所见唯是假法(假为世俗自性),全无谛实,以无实执故。故
此唯诳愚夫,而于圣者(三乘离染者)则如幻事,仅依缘起而有,唯成世俗。」由
~P 1199
见唯名安立之微细缘起,于色等诸法,见无自性,唯成世俗而无谛实。佛向药叉王
云:「内外诸法世俗有,而其本性无自性。于无自性倒执有(自性),以此而障真
如性。」过去藏中人士误解前引入中论释初句「疑障性故名世俗」以为世俗谛之有
无,须视有支所摄染污无明之有无而定。又误解次句「假法由彼现为谛」,以为在
三乘圣者之前,色等诸法非世俗谛,以离染污者无世俗谛故。本论为除此执,于此
特释云:「此非说安立有世俗谛要由无明安立,于已断染污无明之声闻独觉菩萨前
,便不安立世俗谛。其初因相,谓如前所说,(认识染污无明科中)染污无明即是
实执。彼所执义,于名言中亦非有故。但世俗谛于名言中则定有而且遍。以凡是世
俗谛皆于名言有,由执实而有之世俗谛,于名言中亦不能有故。由执实心而安立之
世俗谛于名言中不能有者,以颠倒心不能成义故。是量非量,二相违故。通达无谛
实(空性)是量成义(成空性义),有谛实即非量,不能成义。若执实能成义,则
成空性之义应成非量,而执实之心亦应非倒。执实之无义可成,以本无实有自性故
,故亦不能成立世俗谛。或问:既非由有染污无明而安立世俗谛有,何以入中论如
~P 1200
此云云?答:应说由染污无明之自在而安立世俗谛,不能说由染污无明而安立世俗
谛。如柱可称为世俗者,由执柱为实有之自在,称柱为世俗谛,非染污无明安立为
世俗谛,世俗谛非实执所能安立者,乃由世俗名言量安立。「于此当知,安立诸法
世俗中有之世俗,必非染污无明所成之世俗。」安立诸法世俗中有之世俗,即于一
切诸法尚未寻伺观察,一见之下为有,此即世俗有,亦即唯名安立之有。「入中论
所说疑障无明之世俗,乃染污无明所成之世俗,与一般名言量所说之世俗,名同而
义实异也。」「第二因相,诸已断染污无明世俗心者,由无安立谛实之实执故,成
立诸行。于彼之前非是谛实,不能成非世俗谛。」此明入中论本义,谓三乘圣者由
无安立谛实之实执心故成立世俗诸行,于三乘圣者前非是谛实,以圣者于诸法见其
如幻,见其假为自性,仅成就其无谛实,而未成就其非世俗谛。三乘圣者,通达诸
行乃由执实心而成为谛,故不能说彼未见世俗谛。于通达诸行如幻之世俗心前不成
谛实。于未通达诸行如幻之世俗心前则成谛实。但此深义,中观自续派以下,尚不
能见其为世俗谛,何况粗劣有情。以彼虽知色等诸法无常等性,然尚不能通达,仅
于执实心之前,而安立为世俗谛之义。「故说诸行于彼等前唯世俗者,是说世俗与
~P 1201
谛实之义,当如是了知。」显句论云:「由于世间世俗为谛,名世间世俗谛。」过
去藏中有说世间世俗名言即谛实者。如是解释世俗之义,与自宗说于执实心之前成
就谛实之说相违。如入中论释云:「由此世俗,令诸法现为实有,无自性现为有自
性,以于世间颠倒世俗之前为谛实,故名世间世俗谛。」此谓由世俗之心力,令色
等如瓶柱等法,于无自性现有自性。此由世间粗劣有情于执实心之前计为谛实,故
称为世间世俗谛。此即释前「以彼于假见实者,佛即说彼为自性。」之颂文。「谓
应如前所说之染污无明世俗心之前而明谛实,非于名言许为实有也。若不乐者,则
违此宗于名言中亦不许自相,及于名言亦破实有,成立无实。若名言亦有谛实,则
名言不能作遮破谛实之事业矣。」「由此道理,亦当了知智藏论师(耶嘉领波。造
二谛颂,并自作释。)说世俗中有谛实之义,系于世俗执实心之前成就谛实。」或
难云;此有二谛不分之过。「以法性与二我亦于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得毋法性
,亦成世俗谛耶?曰:若仅于实执世俗之前现为谛实立为世俗谛者,应有彼过,然
此非如是。此仅是明世俗谛之谛字义为于何世俗前为谛之世俗,及于彼前如何谛实
之理耳。」凡执有执无,皆由心成。如执兔角为有,即有执实之兔角。如于法性执
~P 1202
有自性成就,即由此执,而有自性成就之法性。于人法二我亦然。言有言无,乃依
其执著心之情况而说,如于心中有有瓶柱之执而显现瓶柱为有,等于执有兔角之心
之前而说有兔角。此就心中显现兔角实有者而言,非就一般言说说兔有角。又如幻
马,由观者执为实有之心而有实马显现,非就一般名言说幻马实有。或问:执空性
为谛实,于此执实心之前是否亦可说为世俗谛?答:不能。如入中论释所云,由世
间颠倒执实称为世俗谛者,非谓仅执实即成为世俗谛,以此中原因须先认识何种为
世俗及如何成谛之理。此处乃仅仅解释世俗及谛之文义,非解释世俗谛成立之原因
。如藏中修词谓月为具白光者,若即具白光为月成立之原因,则世间一切具白光者
甚众,岂不皆成为月乎?此亦如是。
戌二、世俗谛相
「内外诸法各有胜义世俗二体。如芽,有见真所知真实义理智所得之芽体,与
见妄所知欺诳义名言识所得之芽体。前者即芽之胜义谛性。后者即芽之世俗谛性。
入中论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
谛。』此说芽体有二种体性,胜义即前识所得,世俗即后识所得。非说芽之一体观
~P 1203
待前后二识为二谛。入中论释云:诸法之体性有二,谓世俗与胜义。说一一法分为
二体,胜义是见真谛智所得,世俗是见虚妄识所得。世俗谛法事本非谛,是于实执
前为谛,故了解彼义时,必须了解彼为虚妄。喻如了解瓶是虚妄所知欺诳义时,必
须于瓶,先以理智破除实执之境,获得正见。未以正理破除实有,必无正量能成其
为虚妄故。虽瓶衣等是世俗谛,然心成立瓶衣等时,彼心不须成其为世俗谛。如瓶
衣等虽无自性现有自性。犹如幻事。然成立瓶衣之心,不须成立如幻义。故有说此
宗瓶衣等法,观待未得中观正见异生识前,是世俗谛,观待圣者是胜义谛,不应道
理。入中论释云:『其中异生所见胜义即有相行,圣者所见唯世俗法。其自性空,
即圣者之胜义。』彼乃违是而说故。诸异生类执瓶等为实有。亦即执为胜义有,故
待彼等之识,瓶等乃胜义有,非世俗义。彼等识见为胜义有之瓶等事,观待圣者身
中见万有如幻之智,反成世俗。观待此智不可安立为谛,故说唯世俗也。虽然彼等
之本性说为胜义谛。故当分别解说,瓶等为世俗,瓶等本性,即圣者之胜义,不可
说瓶等于圣者前即为胜义,以圣者见真义之理智不得瓶等故,论说见真义之理智所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