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藏論師說:『由于勝義谛實,名勝義
谛。』當知彼將理智亦說名勝義,是說于彼前不欺诳名谛,非說堪忍觀察之谛實。
以彼論中破一切法真實有故。故有難雲:『若勝義于勝義中不谛實,則世俗于世俗
~P 1219
中亦不谛實。』可答曰:許爾。若難雲:『前者于前者不成,後者于後者亦不成。
』此等于說:『若遮實有,非是實有,則所遮之有法應成實有。』以說勝義是于所
遮有法上,唯遮實有而立故。難諸有法應非世俗有者,即難應非虛妄故。此難極無
關系,諸有法非實有,適能助成所遮之事爲虛妄故。以是當知,安立名言有時,雖
不須以見真實理智成立,然須名言量與理智量俱不違害。六十正理論釋雲:『五取
蘊無常等四,于世俗中有,故執彼四,觀待世俗非是顛倒。』諸蘊常住等四,于世
俗中亦非有,故執彼四觀待世俗亦成顛倒。入中論雲:『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
計自性等,及計幻事陽□等,此于世間亦非有。』此說外道所遍計之神我、自性等
,與計變幻之象馬等,其所執境,于名言中亦非是有。故有說隨應破派,錯亂心前
有者,即安立爲世俗有。實屬無心。即他派中觀師亦無如是許者也。入中論說,心
境有無相等者,亦非總說有無,是說彼二自性有無。故凡立爲名言有者,雖皆由名
之名言增上安立爲有。然不許凡由彼增上所立,皆名言有。此宗雖許唯由名言增上
安立。然彼唯字,非遮『有境名言』以外之義,及『彼所立義由量成立』。是說:
若覺名言增上安立猶嫌不足,要立彼義外,尋求所立義,有所得時,始立爲有,若
~P 1220
無所得,即立爲無。此宗不許彼義,以彼尋求若有所得即成實有。故名言中亦不許
如是推察能有所得,是否觀察真實義之界限,亦由此安立。若有自相,即非唯由有
境名言增上安立,是由彼義自性而有。故于名言亦不許自性有、自相有、自體有,
如余廣說。」
茲先明勝義之體相。如入中論雲:「是見真實所知義智之所得。」真實所知義
,即空性。虛妄所知,即世俗,見空性義之理智,亦即究竟觀察之理智,而非名言
之理智。由彼究竟理智所獲得之意義,安立爲勝義谛,此爲一般易解而言。若細分
析此究竟觀察理智所得之義,于勝義谛,爲遍不遍,此中尚有辯難。如問:「凡于
真實所知量所獲得之義,皆安立爲勝義谛耶?答:是。又問:瓶柱等皆世俗谛,彼
等是否真實所知量所得義之一部分耶?答:否。又問:瓶柱芽等,豈非真實所知量
之所照見耶?彼等豈非通達如所有性之一切種智所不能見耶?若雲不見,何以稱爲
一切種智。(以上皆辯論遍與不遍之難辭。依藏中辯論規矩。例如有質礙者爲地之
相,則凡有質礙,皆是地相。反之,凡是地,皆有質礙。今辯勝義谛相遍與不遍,
亦依此概括規矩,而後易于決定。勝義谛相,亦稱勝義谛體。體相,即其所含之意
~P 1221
義。藏中凡辯論意義,亦名爲「講扯裏」。)如上所難瓶柱等,是否真實所知量之
所見?應答:瓶柱芽等,是二谛圓融之一切種智所見,然非所見之義。「入中論釋
雲:(上師講時。譯爲:)『勝義,謂現見真實(聖者見空性)義智(證如所有性
)所得之自體性。(謂勝義谛。)彼非自性成就,而是一體也。』」此月稱菩薩自
釋入中論意。謂聖者以見空性義智所得之勝義谛如是。勝義自體,非自性成就,與
勝義谛是一體。智慧差別有二:有通達如所有性慧,及通達盡所有性慧。此處所說
自體,乃指通達如所有性之智慧而言。彼所得之自體,即勝義谛之體相。勝義谛之
自體,彼非自性成就。亦即謂彼非自之體相成就。故說勝義非自性成就,與勝義谛
是一體也。「此說是能量(親證)真實之無漏智所得,非自性有。」此句,乃宗喀
大師恐人誤解勝義體相。(二種誤解:(一)不許有證空等持境。(二)謂如有所
獲,即成實有。)故于此特爲明釋。以聖者證真如之等持慧所得,即勝義谛體相。
過去藏中有說圓頓上乘須斷智、滅法、無境,方得勝義谛相。甚至有不許證真等持
智慧之境(即空性)者,彼等以爲若有此境,即須用心觀察,即是執實。若如彼所
許,則成佛時如槁木死灰,所修爲無義利矣。「又有說無漏根本智有所獲得,即谛
~P 1222
實有者,此亦破訖。」謂如前所說之義,並此亦皆可遮破。「所謂智慧之差別者,
非謂凡是聖智,皆能獲得。要于智慧差別中以如所有一切智之所得,乃爲勝義谛。
其所得之義,謂由彼智如是成就,世俗亦然。」此謂勝義谛,須以真實所知之現量
智而獲得。世俗亦須由虛妄所知之名言量而獲得。「又彼智如何而得,如有翳眼,
見虛空毛輪亂墜,無翳者則(于彼處全不見有毛發墜相。─法尊師改譯爲括弧內文
句,似明白而又與上文相合。─即無翳之眼,則于彼處全無所見。)見其本境之盆
爲清淨。(入中論釋意:『眼有翳者,于洗頭時,見盆中毛發亂墜,無翳者則見其
本境之盆爲清淨。』)」盆之清淨,即入中論釋中略謂世俗傳稱盆之實相,然非謂
中觀者所見盆之實相也。無明如翳,障智慧眼,于蘊等法見爲谛實,于此起執,生
諸煩惱。「如是諸爲無明翳所損者,便見蘊等之自性可得,而在永盡無明習氣者,
與有學聖者之根本無漏智,則見其真實之義。正如無翳淨眼(毛輪顯現俱已隱沒)
,全不見有微末二相。此所見之本性(空性),即真勝義谛。」微末二相,乃極言
如無翳人于毛輪之蹤影亦無所見。如是方得毛輪之實相。然此乃世間傳稱之實相,
~P 1223
不過藉以喻聖者證空之情況如是。在資加位,依比量觀空,見有二相(現)。而有
學位證空菩薩,則二現隱沒。至佛則以一切智(意功德)以似未見細分二現之情況
,而證空性。實則二谛圓融。二現之粗分,謂谛實顯現。二現細分,謂境與有境。
此依顯教解釋,亦即世俗谛。但密乘解釋則不同。
眼中眩翳,乃現前亂緣。以喻染汙無明之根本亂緣。離無明之聖者,于蘊等法
不見有自性,即自性之憧憬亦無所有。不見蘊聚自性成就,即見蘊聚無自性,亦即
見蘊聚之實相「列魯」。亦即證得蘊聚之勝義谛。此即有學聖者證空性之情況。若
謂佛慧,以不見自性顯現而證空性,則有語病。以佛慧不見自性顯現,則自性顯現
應無,而一切有情皆有自性顯現。若無,則一切有情亦應皆無。若有而見無,則一
切種智應成顛倒。故應說佛慧以似未見自性顯現之情況而證空性,則無語病。如(
「入中論雲:『如眩翳力于毛輪,顛倒自體相增立。即彼(謂眩翳者)于彼(謂所
見之毛輪)眼淨者,見彼(見其爲無)如彼(如見其爲無之毛輪)于此(指空義)
生。』」法尊譯:「如眩翳力所遍計,見毛輪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
體此亦爾。」(此指空性義))後二句,與法尊師譯微異。(「彼論釋亦雲:于諸
~P 1224
蘊上諸佛世尊永離無明習氣、于具翳眼所見之毛輪之情理,隨何見其自性。彼諸義
者,即勝義谛也。」即釋論亦雲:「即此蘊等,諸佛世尊永離無明習氣者,所見自
性,如無翳人不見毛發,此即諸法真實勝義谛。」)諸佛見蘊等無自性成就,如無
眼翳者,于隨何境。若有毛輪即見爲有,若無毛輪,即見爲無,如是于隨何法,皆
如其自性(空性)而見。此所見之勝義,即一一法有二體性中之勝義體性。亦即諸
法自性本空之清淨涅槃,如其所應離垢種時,即滅谛涅槃。」此段義深難解。略言
之,謂佛所見勝義,即無自性成就,此即自性清淨涅槃。亦即離垢種子之滅谛涅槃
。垢,即指煩惱所知障。余宗有說離垢滅谛涅槃,爲世俗谛者。此說亦是勝義谛。
「六十如理論釋雲:『豈涅槃亦是世俗谛耶?答曰:如是。』又雲:『故涅槃亦唯
是姑就世俗谛中而假立。』此義是說安立涅槃勝義谛有者,亦唯就世俗谛名言識前
而安立。非說此宗許涅槃爲世俗谛也。」自續以下,于此論釋所雲,解作涅槃是世
俗谛。依應成派解釋,涅槃亦有世俗谛。而非是世俗谛。以所謂涅槃者,乃唯是姑
就世俗名言中增益而安立。故宗喀大師特于此處明白標示曰:「此義是說安立涅槃
,勝義爲有者,亦唯就世俗谛名言識前而立。非說此宗許涅槃爲世俗谛。」「彼論
~P 1225
釋自說,叁谛屬世俗谛,涅槃即勝義谛。」彼論釋,即六十如理論釋。涅槃即滅谛
。四谛中除滅谛,余叁爲世俗谛。「入中論釋亦雲:『其余叁谛世俗谛,說滅谛爲
勝義谛。』外難曰:若涅槃亦于世俗中安立爲有,則與說是勝義相違?答曰:勝義
谛亦唯由世俗名言而說。」說涅槃有,系于名言中有,乃至空性亦于名言中有。唯
以此義而說涅槃于名言中有。說涅槃爲勝義者,乃就世間名言量而安立,非以究竟
理智而安立。「故凡立爲有者,當知皆由世間名言增上安立,非依勝義。」此謂安
立有世俗谛,安立有勝義谛,安立涅槃說爲勝義谛有,一切皆由世間名言之力而安
立,故涅槃亦說爲世俗谛有。或問:應成派特法,許滅谛爲勝義谛,涅槃于勝義谛
立有,即于勝義谛有所成。涅槃于世俗谛亦有,則成相違。答:涅槃雖于勝義谛中
無,于世俗中有,而又立涅槃于勝義中有者,爲欲涅槃于勝義谛有所成故,故說涅
盤于勝義中有。其說于世俗中有者,謂由世間名言量而安立故。「般若十萬頌雲:
『此一切法皆依世間名言而立,非依究竟觀察理智而安立爲有。』雲一切法,包世
俗勝義而言,世間名言,謂依不須觀察尋伺之知而安立爲有,非依究竟觀察理智而
~P 1226
安立爲有。七十空性論雲:「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