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P6

  ..續本文上一頁非是依真實。

  」上師講說爲「七十空性論雲:『住滅生壞有與無,或劣或等或具勝,佛說由世名

  言力,非依正淨自在力。』此說生住滅叁者,乃劣勝中(即等)叁種,與此有此無

  之所有一切安立,佛說唯以世間名言之力增上而安立。」此如佛說:世間說有我亦

  說有,世間說無我亦說無,非離名言增上安立。雲何名言安立?即以未觀未察之俱

  生知而安立。如謂非唯名言安立,系由真實力而安立,則非也。劣、等、勝,說叁

  種有情,或說叁種道。境、行、果,皆有劣等勝叁種。智藏論師雲:『由于勝義谛

  實,名勝義谛。』當知彼于究竟抉擇理智亦說爲勝義(勝義二字,似指谛實,與下

  文方順。)者,是說彼(理智)前不欺诳名谛,非就其堪忍觀察之谛實而說爲谛。

  以彼論中亦遮一切法實有故。」論師教義乃遮諸法實有,故亦遮勝義實有。而此說

  由于勝義谛實,名勝義谛者,非說實有,乃就理智之前無有欺惑而言谛實,非說其

  爲堪忍觀察之谛實。「有難雲:若勝義(空性等法)于勝義(勝義理智)中非谛實

  ,則世俗(宋禮門抄本,世俗二字爲勝義二字。)(世俗諸法)于世俗(執實)亦

  非谛實。作此說者,是可許也。」有一類作此說,謂勝義諸法(空性等勝義法)于

  ~P 1227

  抉擇勝義理智中真實,世俗諸法于世俗執實中亦真實。空性在勝義理智前是真實無

  惑,故于勝義中真實。否則于世俗中亦非真實。世俗一切法,于世俗執實中若非谛

  實,則不能成世俗是虛妄,以由執實實而有世俗谛,乃顛倒知,認爲真實,方有世

  俗谛。反之,在無倒知之前則爲虛妄。綜上難辭,意謂諸法于世俗執實中若非谛實

  ,則不能成世俗在無倒知前爲虛妄。以下答辨:「若如汝所雲,前者于前者不成,

  後者于後者亦不成。此等于說若空性非是實有,則世俗諸法應成實有,以汝說勝義

  ,是于世俗諸法上唯遮實有而立故。」此謂若如汝說,勝義于勝義中不成,世俗于

  世俗中亦不成。在汝之意,謂遮谛實之空性于谛不成,則遮境之世俗于虛妄亦不成

  。若如是說,遮谛實者爲空性,若空性不遮谛實,則所遮之諸有法應成爲谛實矣。

  須知此中應分析說,當說勝義(空性等法)于勝義(理智)中不成,而世俗(世俗

  諸法)于世俗(執實)中能成,否則如柱等于世俗中不成,則應無柱矣。勝義谛者

  ,是于所遮境有法(世俗諸法)之上,唯遮其谛實而安立故,以如虛空乃遮實礙而

  顯,空性亦唯遮實執而顯,非遮空性之成。此明其初句勝義于勝義中不成之勝義如

  ~P 1228

  是。「其難諸有法于世法中不成而成過者,亦即是謂虛妄不成而成過,以世俗法是

  虛妄故,如此則應極不相合矣。」說世俗于世俗中不成而成過,無異說世俗諸法不

  成虛妄而成過。(此段原文,系照上師口授改正。)「諸有法顯現無實有成就,適

  能助成所遮之事爲虛妄故。」諸有法即指世俗諸法。若如汝說,世俗于世俗不成,

  即等于說世俗不成虛妄,即與此理相違。依應成自宗說,空性不成谛實,而世俗須

  成虛妄,亦如柱之法性不成谛實(實有),故柱于世俗成爲虛妄。「以是當知安立

  名言有時,雖不須以見真實理智成立,然亦須名言量與理智量俱不相違害。」名言

  有,須具叁特法:(一)世間傳稱,(二)世知不違(謂他量不能損害),(叁)

  于理智不違(不違空性)。勝義空性亦具此叁法:(一)勝義谛之有,于未觀未察

  世間傳稱之名言而有。佛見勝義谛有,謂佛意中見名言量。佛見勝義谛,乃證如所

  有性。佛見勝義谛有,乃證盡所有性。(二)「無勝義之通達量」非有故,不壞世

  知。(叁)抉擇究竟有無之理智,于名言有亦無害。「六十正理論釋雲:『五取蘊

  無常等四,于世俗中有。故執彼四,觀待世俗,非是顛倒,諸蘊常住等四,于世俗

  中非有。故執彼四,觀待世俗,亦成顛倒。』」五取蘊皆有漏,如無常、苦、空、

  ~P 1229

  無我等,爲取蘊所具之四相。空謂空性,我謂自性成就之我(詳見廣論十九卷)。

  「入中論雲:『無知睡擾諸外道,如彼所計自性等,及計陽□幻事等,此于世間亦

  非有。』此說外道所遍計之神我自性等,與計幻象馬等其所執境于名言中亦非有。

  」如牟底外道,由無知所蒙,意極掉動,遍計我體有常性,安立「幾左窩」總主。

  如神我主宰,以爲因果皆發源于此。與計幻術之馬、陽□之水無異。其所執境惟于

  顛倒心前而有,均不合叁特法,故于名言有亦不合。「故有說于倒心前有者,即安

  立爲世俗,以爲是應成之規者,實屬無味之談也。除汝等外,他派中觀師亦無如是

  許者,過去藏中有作此說,謂倒心所見即安立世俗谛,此實非自宗所許。自宗說,

  顛倒心前,不必即爲世俗谛。且除彼等之外,其余各派亦皆不許,凡于顛倒心之前

  即安立爲世俗谛。以凡說世俗有,即名言有。名言量須具叁特法,如前所說之:(

  一)世俗傳稱之名言,(二)世俗量不相違害,(叁)于空性不違害。如瓶之實有

  成就與否,固與名言無關,而空慧則不然。雖于瓶無害,而于瓶之實有成就則生違

  害。以抉擇無谛實之理智,能摧毀瓶之實執故。空慧摧毀外道之神我執,理較難明

  可參考廣論。「入中論說:心與境,有無同順隨應者,亦非是共通所說之有無(菊

  ~P 1230

  本,原僅記爲隨應二字。)是說彼さぁ酢踣呲頛。」同順隨應,藏文爲並顯,謂有

  則俱有,無則俱無。如外道計有神我主宰,有境之心雖有,所計之境則無。但可說

  依境之有無,而有境亦隨之而有無。「故凡立爲名言有者,雖皆由名之言說力增上

  安立爲有,然不許凡由彼增上所立者,皆是名言有。」無論有爲法無爲法,佛及衆

  生皆具有名。唯名安立,即具有名及隨名而起分別,「名」及「打」之二分,如小

  孩無名,而小孩即是其名。乍見新物,不知其名,而新物即是其名。如外道之神我

  ,雖亦由名之言說力安立,然于名言量中則無。又說聲是常亦然。「有雖許唯由名

  言之力增上安立,而釋唯辭者,謂遮斷其爲非有境名言之事,及遮斷安立之義。彼

  之所立,謂由量而成,此極非是。」此明彼等誤解唯辭。因唯是遮辭,彼等遂謂遮

  瓶是非名之義。以爲瓶除名之外,一無所有。如別有量能成安立瓶名之義,則不須

  說唯辭。故自宗責其不合。所謂唯辭者,即有空名無實事之意,故自宗破之。「如

  于瓶之安立瓶處,安立瓶名,即此說唯。若于此之外,反複推求,于何安立瓶名,

  則不可得。」自宗說,瓶固唯名安立,而安立瓶名之事非無。若僅許有之名,而不

  許有安瓶之事,則名不副其實矣。如說瓶名,即是有境名言,名爲有境。事爲境故

  ~P 1231

  ,即于此安名處而說爲唯。如是之外,反複推求其如何安立瓶名,則不可得(此節

  系上師口授,于法尊法師譯本,略爲改正。)「如于名言之力安立猶爲不足,要于

  離彼義外。尋求所立義如何而有(自續以下各派如是。)若有所得,始立爲有,若

  無所得,則立爲無。應成派則不如是許。」以于蘊聚等安立名處安立補特伽羅,本

  宗許爲即此已足。自續派說以意識尋覓,若有立義可得。則說爲有,若不可得,則

  說爲無。彼謂須于蘊聚上尋有立名之義而後能安立。應成派則謂于蘊聚上不觀不察

  唯名安立即足,故說唯名。例如苗芽之,自續派須推求苗芽如何而生,抑爲他生、

  抑爲自生、抑爲一體生、抑爲異體生,由是次第推求,以至最後獲得苗芽自性生。

  應成派于此苗芽之生,僅安立苗芽生之名言,不須尋求觀察,「以彼尋求,若有所

  得,則成實有」故,補特伽羅亦複如是。而自續派則以爲補特伽羅立名之義,必有

  可得,故以一異理智尋求立義之補特伽羅如何而有,或一體有,或異體有。而不知

  一異理智,乃抉擇勝義空性之觀察,若有可得,則許其成立,彼以尋求勝義之理智

  而尋世俗,故自應成派觀之極爲不合。如果以尋求勝義理智尋求世俗而有可得,是

  ~P 1232

  彼法即自能成立,不複須名言發立矣。自續派依其宗見,最後以尋得意識爲補特伽

  羅。是于應成所謂尋不可得者,而自續以爲可得也。如人問:瓶何在?答:瓶即此

  。此之所謂此者,即瓶之安名處。若以爲足,即取之盛水裝花,作用已成。若不以

  爲足,再生枝節,而推求何者爲汝所指之瓶?瓶口耶、瓶身耶、瓶底耶、瓶聲耶、

  瓶色耶,如此節外生枝,則瓶反不得其用矣。且「如尋伺而獲有。世俗中亦不許此

  。」(與法尊法師譯文不同)。因其爲世俗中法,即不必深求,世間法,唯名安立

  即足。若以爲不足,而反複推求,則無一法可得。反害世間作用矣。世間諸法,皆

  由不觀察而成作用。如世間官吏,吾人聞之,未觀未察即以爲官,而政事以成。若

  推求其何爲官,抑其心異于人耶?貌異于人耶?反複推求,而不得官矣。即此可知

  ,其本無自性,更可以證無自性,「是否觀察真實義之界限,亦由此安立。」依此

  界限,世俗亦非無尋伺觀察。如觀察此物爲金爲銀,或此屋爲木爲石。即菩提道次

  得止之前,各段修法,如暇滿大義等。皆有專注修與觀察修之二種。其一切觀察修

  ,皆屬于世俗之觀察。如言瓶柱世俗中有,于勝義中無,此種理智觀察,亦屬世俗

  觀察。如世間尋盜,即以世俗智尋之,自可獲盜。如由吾人心中以種種情理判斷,

  ~P 1233

  盜必不往東而往西,盜即無所逃匿。但此種理智,乃世俗觀察。若盜已至前,再推

  尋其何以爲盜。抑其心耶?抑其身耶?輾轉推求,即不可得。此即勝義觀察。所謂

  界限者即此。「若有自性。即非唯由有境名言之力而立。是由彼義自性而有。故于

  名言,亦不…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