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是依真实。
」上师讲说为「七十空性论云:『住灭生坏有与无,或劣或等或具胜,佛说由世名
言力,非依正净自在力。』此说生住灭三者,乃劣胜中(即等)三种,与此有此无
之所有一切安立,佛说唯以世间名言之力增上而安立。」此如佛说:世间说有我亦
说有,世间说无我亦说无,非离名言增上安立。云何名言安立?即以未观未察之俱
生知而安立。如谓非唯名言安立,系由真实力而安立,则非也。劣、等、胜,说三
种有情,或说三种道。境、行、果,皆有劣等胜三种。智藏论师云:『由于胜义谛
实,名胜义谛。』当知彼于究竟抉择理智亦说为胜义(胜义二字,似指谛实,与下
文方顺。)者,是说彼(理智)前不欺诳名谛,非就其堪忍观察之谛实而说为谛。
以彼论中亦遮一切法实有故。」论师教义乃遮诸法实有,故亦遮胜义实有。而此说
由于胜义谛实,名胜义谛者,非说实有,乃就理智之前无有欺惑而言谛实,非说其
为堪忍观察之谛实。「有难云:若胜义(空性等法)于胜义(胜义理智)中非谛实
,则世俗(宋礼门抄本,世俗二字为胜义二字。)(世俗诸法)于世俗(执实)亦
非谛实。作此说者,是可许也。」有一类作此说,谓胜义诸法(空性等胜义法)于
~P 1227
抉择胜义理智中真实,世俗诸法于世俗执实中亦真实。空性在胜义理智前是真实无
惑,故于胜义中真实。否则于世俗中亦非真实。世俗一切法,于世俗执实中若非谛
实,则不能成世俗是虚妄,以由执实实而有世俗谛,乃颠倒知,认为真实,方有世
俗谛。反之,在无倒知之前则为虚妄。综上难辞,意谓诸法于世俗执实中若非谛实
,则不能成世俗在无倒知前为虚妄。以下答辨:「若如汝所云,前者于前者不成,
后者于后者亦不成。此等于说若空性非是实有,则世俗诸法应成实有,以汝说胜义
,是于世俗诸法上唯遮实有而立故。」此谓若如汝说,胜义于胜义中不成,世俗于
世俗中亦不成。在汝之意,谓遮谛实之空性于谛不成,则遮境之世俗于虚妄亦不成
。若如是说,遮谛实者为空性,若空性不遮谛实,则所遮之诸有法应成为谛实矣。
须知此中应分析说,当说胜义(空性等法)于胜义(理智)中不成,而世俗(世俗
诸法)于世俗(执实)中能成,否则如柱等于世俗中不成,则应无柱矣。胜义谛者
,是于所遮境有法(世俗诸法)之上,唯遮其谛实而安立故,以如虚空乃遮实碍而
显,空性亦唯遮实执而显,非遮空性之成。此明其初句胜义于胜义中不成之胜义如
~P 1228
是。「其难诸有法于世法中不成而成过者,亦即是谓虚妄不成而成过,以世俗法是
虚妄故,如此则应极不相合矣。」说世俗于世俗中不成而成过,无异说世俗诸法不
成虚妄而成过。(此段原文,系照上师口授改正。)「诸有法显现无实有成就,适
能助成所遮之事为虚妄故。」诸有法即指世俗诸法。若如汝说,世俗于世俗不成,
即等于说世俗不成虚妄,即与此理相违。依应成自宗说,空性不成谛实,而世俗须
成虚妄,亦如柱之法性不成谛实(实有),故柱于世俗成为虚妄。「以是当知安立
名言有时,虽不须以见真实理智成立,然亦须名言量与理智量俱不相违害。」名言
有,须具三特法:(一)世间传称,(二)世知不违(谓他量不能损害),(三)
于理智不违(不违空性)。胜义空性亦具此三法:(一)胜义谛之有,于未观未察
世间传称之名言而有。佛见胜义谛有,谓佛意中见名言量。佛见胜义谛,乃证如所
有性。佛见胜义谛有,乃证尽所有性。(二)「无胜义之通达量」非有故,不坏世
知。(三)抉择究竟有无之理智,于名言有亦无害。「六十正理论释云:『五取蕴
无常等四,于世俗中有。故执彼四,观待世俗,非是颠倒,诸蕴常住等四,于世俗
中非有。故执彼四,观待世俗,亦成颠倒。』」五取蕴皆有漏,如无常、苦、空、
~P 1229
无我等,为取蕴所具之四相。空谓空性,我谓自性成就之我(详见广论十九卷)。
「入中论云:『无知睡扰诸外道,如彼所计自性等,及计阳□幻事等,此于世间亦
非有。』此说外道所遍计之神我自性等,与计幻象马等其所执境于名言中亦非有。
」如牟底外道,由无知所蒙,意极掉动,遍计我体有常性,安立「几左窝」总主。
如神我主宰,以为因果皆发源于此。与计幻术之马、阳□之水无异。其所执境惟于
颠倒心前而有,均不合三特法,故于名言有亦不合。「故有说于倒心前有者,即安
立为世俗,以为是应成之规者,实属无味之谈也。除汝等外,他派中观师亦无如是
许者,过去藏中有作此说,谓倒心所见即安立世俗谛,此实非自宗所许。自宗说,
颠倒心前,不必即为世俗谛。且除彼等之外,其余各派亦皆不许,凡于颠倒心之前
即安立为世俗谛。以凡说世俗有,即名言有。名言量须具三特法,如前所说之:(
一)世俗传称之名言,(二)世俗量不相违害,(三)于空性不违害。如瓶之实有
成就与否,固与名言无关,而空慧则不然。虽于瓶无害,而于瓶之实有成就则生违
害。以抉择无谛实之理智,能摧毁瓶之实执故。空慧摧毁外道之神我执,理较难明
可参考广论。「入中论说:心与境,有无同顺随应者,亦非是共通所说之有无(菊
~P 1230
本,原仅记为随应二字。)是说彼さぁ酢踣呲頛。」同顺随应,藏文为并显,谓有
则俱有,无则俱无。如外道计有神我主宰,有境之心虽有,所计之境则无。但可说
依境之有无,而有境亦随之而有无。「故凡立为名言有者,虽皆由名之言说力增上
安立为有,然不许凡由彼增上所立者,皆是名言有。」无论有为法无为法,佛及众
生皆具有名。唯名安立,即具有名及随名而起分别,「名」及「打」之二分,如小
孩无名,而小孩即是其名。乍见新物,不知其名,而新物即是其名。如外道之神我
,虽亦由名之言说力安立,然于名言量中则无。又说声是常亦然。「有虽许唯由名
言之力增上安立,而释唯辞者,谓遮断其为非有境名言之事,及遮断安立之义。彼
之所立,谓由量而成,此极非是。」此明彼等误解唯辞。因唯是遮辞,彼等遂谓遮
瓶是非名之义。以为瓶除名之外,一无所有。如别有量能成安立瓶名之义,则不须
说唯辞。故自宗责其不合。所谓唯辞者,即有空名无实事之意,故自宗破之。「如
于瓶之安立瓶处,安立瓶名,即此说唯。若于此之外,反复推求,于何安立瓶名,
则不可得。」自宗说,瓶固唯名安立,而安立瓶名之事非无。若仅许有之名,而不
许有安瓶之事,则名不副其实矣。如说瓶名,即是有境名言,名为有境。事为境故
~P 1231
,即于此安名处而说为唯。如是之外,反复推求其如何安立瓶名,则不可得(此节
系上师口授,于法尊法师译本,略为改正。)「如于名言之力安立犹为不足,要于
离彼义外。寻求所立义如何而有(自续以下各派如是。)若有所得,始立为有,若
无所得,则立为无。应成派则不如是许。」以于蕴聚等安立名处安立补特伽罗,本
宗许为即此已足。自续派说以意识寻觅,若有立义可得。则说为有,若不可得,则
说为无。彼谓须于蕴聚上寻有立名之义而后能安立。应成派则谓于蕴聚上不观不察
唯名安立即足,故说唯名。例如苗芽之,自续派须推求苗芽如何而生,抑为他生、
抑为自生、抑为一体生、抑为异体生,由是次第推求,以至最后获得苗芽自性生。
应成派于此苗芽之生,仅安立苗芽生之名言,不须寻求观察,「以彼寻求,若有所
得,则成实有」故,补特伽罗亦复如是。而自续派则以为补特伽罗立名之义,必有
可得,故以一异理智寻求立义之补特伽罗如何而有,或一体有,或异体有。而不知
一异理智,乃抉择胜义空性之观察,若有可得,则许其成立,彼以寻求胜义之理智
而寻世俗,故自应成派观之极为不合。如果以寻求胜义理智寻求世俗而有可得,是
~P 1232
彼法即自能成立,不复须名言发立矣。自续派依其宗见,最后以寻得意识为补特伽
罗。是于应成所谓寻不可得者,而自续以为可得也。如人问:瓶何在?答:瓶即此
。此之所谓此者,即瓶之安名处。若以为足,即取之盛水装花,作用已成。若不以
为足,再生枝节,而推求何者为汝所指之瓶?瓶口耶、瓶身耶、瓶底耶、瓶声耶、
瓶色耶,如此节外生枝,则瓶反不得其用矣。且「如寻伺而获有。世俗中亦不许此
。」(与法尊法师译文不同)。因其为世俗中法,即不必深求,世间法,唯名安立
即足。若以为不足,而反复推求,则无一法可得。反害世间作用矣。世间诸法,皆
由不观察而成作用。如世间官吏,吾人闻之,未观未察即以为官,而政事以成。若
推求其何为官,抑其心异于人耶?貌异于人耶?反复推求,而不得官矣。即此可知
,其本无自性,更可以证无自性,「是否观察真实义之界限,亦由此安立。」依此
界限,世俗亦非无寻伺观察。如观察此物为金为银,或此屋为木为石。即菩提道次
得止之前,各段修法,如暇满大义等。皆有专注修与观察修之二种。其一切观察修
,皆属于世俗之观察。如言瓶柱世俗中有,于胜义中无,此种理智观察,亦属世俗
观察。如世间寻盗,即以世俗智寻之,自可获盗。如由吾人心中以种种情理判断,
~P 1233
盗必不往东而往西,盗即无所逃匿。但此种理智,乃世俗观察。若盗已至前,再推
寻其何以为盗。抑其心耶?抑其身耶?辗转推求,即不可得。此即胜义观察。所谓
界限者即此。「若有自性。即非唯由有境名言之力而立。是由彼义自性而有。故于
名言,亦不…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