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自性有、自相有、自体有,已如余处广说讫。」佛经教中不许有者,
不唯胜义不许有,即世俗中亦不许有。皆不许有实有成就。广论道次、中观根本颂
释等,言之綦详。自性、自相、自体,自续派说胜义中无,世俗中有。彼谓一切法
无实有成就,而有自性自相自体,谓如瓶须有自成之本体性成立过来,而内心又安
立过去,故许有自体自性自相。而在应成派但许内心安立过去,不许彼自能成立过
来。释胜义谛体相中第一正义竟。
亥二、释难
「若佛如所有智,能得胜义谛者,云何入中论释说无所见唯见真实?如云:『
设作是念,如是行相之自性,岂非无可见,诸佛如何见彼性耶?曰,实尔。然即无
可见名之曰见。』又引证说,真实义谛,超过一切智境。又说:佛地全无心心所行
。若谓佛不见蕴等,则十力时说知一切法。如何不违?曰:言以无见为见者,非说
~P 1234
都不,见一切境。是说若无明眩翳力所见诸法真实有者,则圣根本无漏智应有所得
。然由全不见彼等乃见彼等之真实。以有所遮应有可得,由无可得,即安立为已破
所遮故。又说:无见即是胜见,亦应如是知。般若摄颂亦云:『若不见色,不见受
,想不可见,不见思,若亦不见心意识。如来说彼见正法。若众生说见虚空,当观
虚空云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余喻不能表见法。』此说不见者为五蕴,见者为正
法,此即真实义。如云谁见缘起即见正法。又如虚空,唯遣碍触。言见彼或知彼者
,谓碍触若有,应有所得。由不见碍触,即见虚空。此所见者为虚空,不见者为碍
触。若非如此喻而见,谓见真实如见蓝色,即末二句所遮。经说不见五蕴者,谓无
漏根本智见真实义前,不见有法。入二谛经云:『天子,真实义谛,超过具一切胜
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义谛。』此说言胜义谛时,心中别现能所二相,不如是
见。故言无二相之据,非是佛地不知胜义之据。入中论释亦云:『若都不触所作有
法,唯证本性。由证真性故名为佛。』此说诸佛如所有智见真实前,全不触依他起
,唯证法性。言无心心所行者,是说证真实义时无分别行。非说无心心所。显句论
云:『分别即心行,由离彼故,说真实义都无分别。』如经云:『云何胜义谛?谓
~P 1235
都无心行,况诸文字。』此说无心行义,即无分别行。又入中论释说:于有学圣根
本定时,非毕竟灭,要成佛时,乃毕竟灭。彼释又说:若无彼性,则诸菩萨为证彼
故,修众苦行应成无用。并引经证,如云:『眼等本性为何?曰:谓不造作,不观
待他,是离无明翳慧所通达之本性。此性有耶?曰:谁云此无。此若无者,诸菩萨
众,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然诸菩萨实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行百千难行
。』又引经云:『善男子,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由
有胜义,故诸佛菩萨名胜义善巧。』此说若无胜义谛,则为证究竟涅槃之梵行而修
诸行,应成无用。众生既不能证彼,则佛出世为令众生证彼,亦成无用。诸大菩萨
亦应非善巧胜义谛。此既引经成立有胜义谛,故有说此师宗说胜义谛非所知法及说
圣根本定无证真实义智,唯是倒说。入中论释又云:『故由假名安立通达真实,实
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其初句义,谓智与真实分成心境,立为通
达真实者,唯就名言识前而成,非就彼智前而立。言能知不生者,谓于自性不生之
义,如水注水也。论言:由于此智真实义境,诸心心所毕竟不转,故说唯身证者,
~P 1236
意谓真实为所证之业,内智谓能证之作用,受用身为证彼之作者、知者。如是证时
,即如前时全无心心所之分别行。如释论云:『若身现证此真实义,即说此身为寂
灭性,由其永离心心所故。』若谓诸佛不见蕴等,则是谤佛尽所有智,及谤一切尽
所有义,以有与佛不能知成相违故。以是当知,尽所有智须观尽所有义。由无行相
而知非此宗意,故是现相而知。所现尽所有境,复有二类:一、未被无明习气所染
之佛相好等。二、已被无明习气所染之不净情器等。初者佛地毋须灭除,次由佛无
此因故无彼果。显现之理,如未断无明之有情现佛相好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此非
彼境,是由无明习气所生而现,是因彼心自由无明习气所染增上而现。以此非因于
他有情如是显现,故于此心亦如是现,是由自身如是显现故。又未断无明者,见色
声等境实无自相现有自相。此于诸佛尽所有智亦如是现。此则由于有无明染污之有
情如是现故于佛始现。若不待他如是显现,诸佛自身必不现起,故诸佛了知色等实
无自性现有自性,是因具无明者如是显现而知,非不待他有情如是显现,诸佛自身
亦如是现,故佛虽如是现,亦无错乱之失。此虽非佛智有染污故如是显现,是由佛
智要知一切所知故尔。如是当知,尽所有智本身,见一切法皆虚妄如幻,无我无性
~P 1237
,不见实有。其具无明者所现一分,彼智亦能见者,唯见他有情见为实有也。六十
正理论云:『善巧法性者,见诸法无常,欺诳法虚伪,空、无我、远离。』释论亦
说:『所作究竟,故见如是。』如是二谛论云:『遍计性远离,唯如是显现,一切
依缘生,一切智现见。』此说尽所有智明见一切法。又云:『若时都不见,能所知
自体,彼不生诸相,坚住故无起。』此说佛住寂灭二相之三摩地中永不起定。若未
如实了解彼二说之理趣,则说仅能许一理,俱许二说自成相违。然实不相违。以见
如所有智与见尽所有性智,体虽是一,然观待各别二境,即成理智与名言智,无少
相违故,此于因位见时,要善知于一法上,理智与名言量所得不同,而无少分相违
。果位二智,缘境犹不止此,若能善知,于彼境上二量成何量,则亦能知境虽不定
,二种有境仍各别不同。二谛相之细分,亦由此应知。」
「设若佛之如所有一切种智,能获得胜义谛。」与论释所说相违。此举出辩论
前提。自宗许此,若不许,则不能安立胜义谛体相。他宗谓:若如是说者,即违入
中论释。彼引论文甚繁,主要在与「于任何不见中,即见空性」一句相违。此种诤
论,因过去藏中皆说空性不可思议。又因入中论有「胜义超越言说寻思境」之文。
~P 1238
彼等遂说空性非所知境,或说空性定中无境。过去藏中人各一说,甚或说佛位心行
处灭、言语道断,故许「佛地无慧」。乍闻此语,能心生惊疑者,即其人过去生中
具有善根。不然在福薄者闻之,以为此语一丝不挂,乃一切乘中之顿超乘。将如瞽
者扪□,坚执不舍矣。禅宗谓:打得念头死,养得心头活。(原语是「许汝法身活
」?)如槁木死灰然,即此类也。但能信宗喀大师教义,自不致为此语所惑。难者
引入中论释说:「云何论释说,无见为见真实?如云:设作是念,岂非不见如彼行
相之自性。以故应如何由彼等而见。虽许是实,但由未见法上之情理,即由彼根本
智而见胜义。如此云云。于任何亦不见说见空性。」以上为彼等所引难辞。彼不知
首句「无见为见真实」句,非论释文。乃西藏人士引此论释所加误解之词。彼等又
误解论释设问及答之本义。复以「虽许是实」句,为月称菩萨作如是许。又因论释
后复有佛地心心所毕竟远离之文。故疑佛智若能获得胜义谛,即与论释所说相违。
但论释本义,实非如是。其设问「岂非不见」二语,谓如彼执实之应断自性,是否
等持定中所不见。以平等定中不应见应断之自性故。但应如何而见其境?答:平等
定中,不见应断之自性,固然如是。但由其未见法上之情理,即由根本智而见胜义
~P 1239
,故云未见实有,即见空性。其「如此云云」句,乃造论者所加。或译为未见世俗
之情况,即见胜义境。其「于任何亦不见说见空性」句,亦过去藏中人士引此论释
之释词。总之,此段文意,首在问是否等持定中未见应断之自性。如等持定不见,
则等持慧应如何而见其境。简言之,即问等持中应如何而见彼之法性。下答:即由
未见有法之情况,而见彼有法之法性。过去藏中人士解释,谓于任何一法若不见其
自性,即见彼之法性。自宗解释则不如是。自宗谓如实有成就之自性,为胜义慧所
不见,以此不见之故,而见其法性。等持无漏智,不见实有自性,即以不见实有自
性之故,而见胜义境。意谓圣者无漏智不见实有自性,即见胜义。自宗虽许是实。
但由未见实有自性之情理,而由彼等圣者之智慧,即见胜义。依他宗解释,谓于任
何一法,自一一法相之自性,为圣者等持智慧所不见。以此之故,故说圣者等持智
慧见空性。此他宗与自宗解释之差别如是。总集四难,计三问题:一、如所有智见
胜义,则与任何不见相违。二、如见胜义一切智境,则与超越相违。三、佛地无心
心所,与佛遍智相违。彼辈以应成派释二谛皆一切智境。「复引证(二谛经说)云
~P 1240
:『胜义超过一切知境。』」以为谛论。意谓:(一)若佛之如所有智见胜义谛,
故与入中论释任何不见之文相违。(二)若见胜义谛是一切智之境,又与二谛颂相
违。(三)「又说佛地全无心心所行。谓空性境,心与心所俱不转。」如死后心识
于前五粗识俱已遮除。又如眼倦欲睡时,前五粗识已暂遮除一分。彼说月称论师入
中论释有此义。以上三点为如所有智之诤。(四)「又说若佛不见蕴等,则与佛具
十力时遍知一切法相违。」(论中有此一品)此一点为尽所有智之诤。总上为彼等
误解论文所据之诤点。在彼等之意,以为胜义超过一切言说(胜义空性,超言说境
。)寻思境界。…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