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任何亦不见谓之最胜见。由是推之,于任何亦不立,方为最胜安
立,于任何亦不行(不见、不立、不行),方为最胜行。惰者闻此极生欢喜,以酣
睡即能成佛故。不知此如豢豕,不过徒令长肉而已。此皆由于佛教义少闻思故,堕
此邪见。至今犹有谓应离佛一切经教者,深为可悯。彼谓胜义境界,乃离语言文字
,故不须经教闻思修学。此乃畜生修法,与雪猪冬蛰何异。彼既不能缘念佛之功德
,亦即不知信仰。不知自所受苦,亦即不生怖畏。更不知唯佛能具救护,以此皈依
尚无,更何论其行之清净与否。彼等或依昨梦佳兆,自谓已证初地,或依座间所见
~P 1241
白光,遂谓又登二地。吾侪幸不堕如是恶见者,此皆宗喀大师大悲摄受所致。以下
述自宗答辩,曰:「言以无见为见者,非说都不见一切境。是说若无明眩翳力所见
诸法真实有者(实有蕴等)则圣者根本无漏智应有所得。然由任何亦不见彼等之门
中(世俗法)而示见彼等之真实。若有应破,(谓实有成就)应可缘念。由无可缘
念,即通达已破所遮而安立(空性)故。」上谓若毛轮真有,则无翳者应见,而实
不见。故毛轮之无有,乃是毛轮实相。此喻无明如翳,于蕴等诸法见为实有。如所
见实有而执为实。若果是实有,则离尽无明圣者等持智慧亦应见之,而实不见。由
此不见蕴等实有,即是彼蕴实相。以未见实有,即见空性故。云任何者,谓如实有
等,乃至蕴聚上概无所见。示字谓开示见彼之实相。至云不见世俗方见空性,与二
谛颂说佛一刹那双缘二谛相违者,须知佛智超过一切时间空间,不为所限。佛智所
知境于曼荼那一刹那间能遍一切有情善行恶行,皆在佛前积集显现,如镜现物。此
佛之意功德如此。行者能知此,并可祛除于自之供养恐佛有不知之疑虑。佛之动(
后得)定(等持)合一,为十地菩萨所不能。此由二谛圆融所致,十地以下,则于
二谛须交换而修。以明无见为见。以下明不见实有成就即是通达空性。云通达已破
~P 1242
所遮而安立者,谓若果有实有成就,应有可得而缘。由无可得故,即安立空性为通
达所应破。换言之,即以不见实有成就,即是通达空性。谓遮除应断之实有成就,
即见空性。在未通达以前,应以无倒正理抉择,有应如何无应如何。如果是有则应
可获得。于无倒理智中不能获得实有成就之分上安立空性,此见空性之情况。如仪
轨中诵观空咒,变成空时自己一无所想。不善思惟时,可将此处所讲空性之情况思
之。
佛智既二谛圆融,不能说证如所有性时不证尽所有性,证尽所有性时不证如所
有性。应说不能以如见空性胜义之情况,无二无别而见世俗。前说佛于一刹那同见
二谛者,谓佛于二现沉没之门而见空性。于二现显有之门而见世俗。境有显隐之二
,而有境之心则一。以一心而同时缘二境,唯佛为能,此佛殊胜功德之一。「又说
无见即是胜见,亦应如是了知。」过去人士引此,谓由此推论,无知即胜知,无行
即胜行,实是误解。应说不见戏论(自性实有成就),即见离戏论之空性。若问:
可否说不见世俗即见空性?答:应说此在圣平等慧之前,未见世俗即见胜义,此称
为胜见。「般若摄颂亦云:『若不见色不见受,想不可见不见思(思等心所),亦
~P 1243
不见识及心意(因见色等之法性,而不见色法。)如来说彼见正法(见正法,谓见
法性。)若众生说见虚空,当观虚空云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余喻不能见正法。
』此说不见者为五蕴,见者为正法。」总谓圣者平等智,未见五蕴,见者乃空性。
「此即真实义,如云:谁见缘起即见正法。」此言见正法即在缘起。若于立名处,
再加追寻,即观察究竟之理智。推求立名处义之色等不可得,故说未见色等,即见
法性。于此喻如虚空者,是唯遮触碍。」此佛开示,以此无其他可同喻故,故说如
见虚空。南洲即悬于虚空,如电灯然。俱舍云:「无碍者虚空。」依世俗说离碍触
,即见虚空,与离执实者即见空性相似,故以为喻。虚空非眼所能见,眼所见者为
空之显色。虚空乃意识所缘境,即无触碍之意义。「未见触碍,方为见虚空。」于
虚空所应断之触碍,若未见彼,即见虚空。故于唯名安立之色等不以为足,而更追
寻其立名之义,以为有实有之色,以抉择究竟理智推求,终不可得,即见空性。故
于应破分之触碍之见与不见,而安立见未见虚空。吾人反省有时修见虚空,如仪轨
中,情器世界摄入自身,又摄人□字之支分,乃至最后拿打而入于空。当时一切触
碍皆破除,固是修见虚空。然非修遮破性应断分之自性实有成就,而见空性。但此
~P 1244
未见触碍即见虚空之义,如于甚深之中观要义,串习尚未深厚,亦终难达。修密道
生圆二次时所修空慧,皆是修见虚空。「言见彼或知彼者,谓触碍若有,应有所得
。由不见触碍,即见虚空。此所见者为虚空,不见者为触碍。」此谓见或通达虚空
之心,于见虚空时,若有触碍则应可见,以不见故,故见虚空。此与见者为空性,
未见者为实有相同。「若非如此喻而见,谓见真实如见蓝色,即本颂末二句之所遮
。」以抉择胜义理智不见蓝色。圣者平等智亦不见蓝色。蓝色非胜义理智所见故。
「造论者释云:不见五蕴者,以无漏根本智见真实义之前,未不见有法也。」造论
者,指前造般若摄颂者。宗喀大师引其释辞,以明其违经之意。谓无漏智慧不见有
法之瓶,而唯见法性(空性)以上答第一难竟。
次答胜义超一切智境。彼等误解胜义非一切智境。复引「入二谛经云:诸天子
,胜义谛者,具足一切胜相(功德)、一切种智(断二现)之境中而超出。如云如
何是胜义谛者则非也。」此明彼误解超出之意义,复引入二谛经为证。因彼不知经
说超出,系谓超出二现,非谓超出一切智境。依自宗说,胜义谛不能超出一切智境
~P 1245
。若超出,则胜义谛非一切智之境矣。如是,则有犯或无胜义,或无一切智之过。
此宗喀大师特显示自宗之义,故说明经义如此。末句如云如何是胜义谛者,谓依此
言说时之状况,即当其时说「如何是胜义谛」此语之时,「则非」一切智之境也。
(世称达赖为「汤姐清巴」(即一切种智),五世达赖与杂哥让江把相友善,杂在
门外徘徊,达赖问:谁?杂笑云:汝为一切种智,尚不知门外人为谁耶?)故言无
二相之据,非是说佛地不知胜义之据。以佛见胜义谛时则见世俗。而在见胜义谛见
之面前,则不见世俗。或引入行论云:「胜义谛非心所引境。」若如此解释,应无
胜义谛。无胜义谛即无空性。无空性,则一切众生皆不须励力,即已脱生死。与「
机跷瓦」顿然成佛者无异矣。如瓶若别无瓶之法性可见,则眼所见者,即成瓶之法
性。如是,则凡夫之无明眼翳应无。无无明眼翳,即无生死。早俱解脱矣。或又谓
:如是则应胜义谛乃一切智之境。而入二谛经何以又说超越?须知彼颂意,谓胜义
谛超越境及有境之二现,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胜义。所谓二现,谓境与有境之显现
。此谓「若说胜义谛时,于境(所)与有境(能)二者,如其各别显现,则说未见
,此为遮二现之根据(出处意),非佛不见胜义谛之根据(出处意)也。」时字,
~P 1246
谓依于胜义谛语音之后,即有二现。故说一切种智未见胜义谛。须由遮二现之门,
而见胜义谛。
有说胜义谛乃离言绝思者,经中无此根据。佛一切智遮二现而见胜义谛者,二
现谓境与有境各异,分离而不相连,如此则不见。须由断此各别二现之门,方见胜
义谛。见世俗谛则二现不须沉没。至佛正觉地二现沉没与不沉没之问题,甚难解决
。有学位圣者之无漏慧,二现沉没。此谓彼之实有显现,已经沉没,境与有境之显
现,亦沉没,世俗显现亦沉没。若有世俗显现,即有实有显现,亦即有「境」与「
有境」各别之显现,凡有漏智皆属有二现之知所摄。如眼识所见之实有显现,耳识
等亦然。地上菩萨住空性定中时,实有显现沉没,但见俗谛时仍见其为实有。故于
世俗谛菩提心显现实有,其大悲心亦见实苦,故皆有二现显现。成佛以前,说二现
,乃以实有显现为主,至成佛时,有无二现,则应分别说。佛无实有显现,以其为
颠倒显现。佛一切时皆无微尘许颠倒故,但佛虽无实有显现,而云有二现者,乃以
世俗显现为主而说二现。佛见俗谛时,乃由具二现(世俗显现)之门而见。佛见胜
义谛时,乃由二现沉没(世俗显现沉没)之门而见。或问:佛见胜义谛时,世俗显
~P 1247
现,究现与否?于此虽甲操、克主二大师皆亲承宗喀大师之教,所说亦微有异。至
今三大寺亦各说不同。应说以未见之情况而见。意即谓虽有世俗显现而若未见。以
一切种智见胜义谛二现沉没,见世俗谛二现显现。又一切种智见一切种智时(如唯
识之自证分),所见之一切种智尚显现否?克主谓须由二现沉没之门而见。甲操则
谓二现沉没,则不能自见。于此不惮烦说者,为听者种难得之习气。又佛为一切有
情说诸正法者,为解脱生死苦海故。随机开演,由粗而细,说显密诸法门,最终皆
归于空慧解脱生死。若空空洞洞而修空慧,直可谓盲修瞎练。以欲通达空性,先须
善了知二谛,欲认知二谛,须知胜义中有无世俗,世俗中有无胜义。故须于见胜义
谛时二现之沉没与否善为了知。宗喀大师于此微细要义,详为开演。若于此不能抉
择,而自谓久修空性已得通达者,实堕修观险处。余自觉于此尚未广开,因恐听众
倦于久闻,故摄此要义。为令后学不追踪于恶见阿□黎之后…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