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P8

  ..續本文上一頁于任何亦不見謂之最勝見。由是推之,于任何亦不立,方爲最勝安

  立,于任何亦不行(不見、不立、不行),方爲最勝行。惰者聞此極生歡喜,以酣

  睡即能成佛故。不知此如豢豕,不過徒令長肉而已。此皆由于佛教義少聞思故,墮

  此邪見。至今猶有謂應離佛一切經教者,深爲可憫。彼謂勝義境界,乃離語言文字

  ,故不須經教聞思修學。此乃畜生修法,與雪豬冬蟄何異。彼既不能緣念佛之功德

  ,亦即不知信仰。不知自所受苦,亦即不生怖畏。更不知唯佛能具救護,以此皈依

  尚無,更何論其行之清淨與否。彼等或依昨夢佳兆,自謂已證初地,或依座間所見

  ~P 1241

  白光,遂謂又登二地。吾侪幸不墮如是惡見者,此皆宗喀大師大悲攝受所致。以下

  述自宗答辯,曰:「言以無見爲見者,非說都不見一切境。是說若無明眩翳力所見

  諸法真實有者(實有蘊等)則聖者根本無漏智應有所得。然由任何亦不見彼等之門

  中(世俗法)而示見彼等之真實。若有應破,(謂實有成就)應可緣念。由無可緣

  念,即通達已破所遮而安立(空性)故。」上謂若毛輪真有,則無翳者應見,而實

  不見。故毛輪之無有,乃是毛輪實相。此喻無明如翳,于蘊等諸法見爲實有。如所

  見實有而執爲實。若果是實有,則離盡無明聖者等持智慧亦應見之,而實不見。由

  此不見蘊等實有,即是彼蘊實相。以未見實有,即見空性故。雲任何者,謂如實有

  等,乃至蘊聚上概無所見。示字謂開示見彼之實相。至雲不見世俗方見空性,與二

  谛頌說佛一刹那雙緣二谛相違者,須知佛智超過一切時間空間,不爲所限。佛智所

  知境于曼荼那一刹那間能遍一切有情善行惡行,皆在佛前積集顯現,如鏡現物。此

  佛之意功德如此。行者能知此,並可祛除于自之供養恐佛有不知之疑慮。佛之動(

  後得)定(等持)合一,爲十地菩薩所不能。此由二谛圓融所致,十地以下,則于

  二谛須交換而修。以明無見爲見。以下明不見實有成就即是通達空性。雲通達已破

  ~P 1242

  所遮而安立者,謂若果有實有成就,應有可得而緣。由無可得故,即安立空性爲通

  達所應破。換言之,即以不見實有成就,即是通達空性。謂遮除應斷之實有成就,

  即見空性。在未通達以前,應以無倒正理抉擇,有應如何無應如何。如果是有則應

  可獲得。于無倒理智中不能獲得實有成就之分上安立空性,此見空性之情況。如儀

  軌中誦觀空咒,變成空時自己一無所想。不善思惟時,可將此處所講空性之情況思

  之。

  佛智既二谛圓融,不能說證如所有性時不證盡所有性,證盡所有性時不證如所

  有性。應說不能以如見空性勝義之情況,無二無別而見世俗。前說佛于一刹那同見

  二谛者,謂佛于二現沈沒之門而見空性。于二現顯有之門而見世俗。境有顯隱之二

  ,而有境之心則一。以一心而同時緣二境,唯佛爲能,此佛殊勝功德之一。「又說

  無見即是勝見,亦應如是了知。」過去人士引此,謂由此推論,無知即勝知,無行

  即勝行,實是誤解。應說不見戲論(自性實有成就),即見離戲論之空性。若問:

  可否說不見世俗即見空性?答:應說此在聖平等慧之前,未見世俗即見勝義,此稱

  爲勝見。「般若攝頌亦雲:『若不見色不見受,想不可見不見思(思等心所),亦

  ~P 1243

  不見識及心意(因見色等之法性,而不見色法。)如來說彼見正法(見正法,謂見

  法性。)若衆生說見虛空,當觀虛空雲何見,佛說見法亦如是,余喻不能見正法。

  』此說不見者爲五蘊,見者爲正法。」總謂聖者平等智,未見五蘊,見者乃空性。

  「此即真實義,如雲:誰見緣起即見正法。」此言見正法即在緣起。若于立名處,

  再加追尋,即觀察究竟之理智。推求立名處義之色等不可得,故說未見色等,即見

  法性。于此喻如虛空者,是唯遮觸礙。」此佛開示,以此無其他可同喻故,故說如

  見虛空。南洲即懸于虛空,如電燈然。俱舍雲:「無礙者虛空。」依世俗說離礙觸

  ,即見虛空,與離執實者即見空性相似,故以爲喻。虛空非眼所能見,眼所見者爲

  空之顯色。虛空乃意識所緣境,即無觸礙之意義。「未見觸礙,方爲見虛空。」于

  虛空所應斷之觸礙,若未見彼,即見虛空。故于唯名安立之色等不以爲足,而更追

  尋其立名之義,以爲有實有之色,以抉擇究竟理智推求,終不可得,即見空性。故

  于應破分之觸礙之見與不見,而安立見未見虛空。吾人反省有時修見虛空,如儀軌

  中,情器世界攝入自身,又攝人□字之支分,乃至最後拿打而入于空。當時一切觸

  礙皆破除,固是修見虛空。然非修遮破性應斷分之自性實有成就,而見空性。但此

  ~P 1244

  未見觸礙即見虛空之義,如于甚深之中觀要義,串習尚未深厚,亦終難達。修密道

  生圓二次時所修空慧,皆是修見虛空。「言見彼或知彼者,謂觸礙若有,應有所得

  。由不見觸礙,即見虛空。此所見者爲虛空,不見者爲觸礙。」此謂見或通達虛空

  之心,于見虛空時,若有觸礙則應可見,以不見故,故見虛空。此與見者爲空性,

  未見者爲實有相同。「若非如此喻而見,謂見真實如見藍色,即本頌末二句之所遮

  。」以抉擇勝義理智不見藍色。聖者平等智亦不見藍色。藍色非勝義理智所見故。

  「造論者釋雲:不見五蘊者,以無漏根本智見真實義之前,未不見有法也。」造論

  者,指前造般若攝頌者。宗喀大師引其釋辭,以明其違經之意。謂無漏智慧不見有

  法之瓶,而唯見法性(空性)以上答第一難竟。

  次答勝義超一切智境。彼等誤解勝義非一切智境。複引「入二谛經雲:諸天子

  ,勝義谛者,具足一切勝相(功德)、一切種智(斷二現)之境中而超出。如雲如

  何是勝義谛者則非也。」此明彼誤解超出之意義,複引入二谛經爲證。因彼不知經

  說超出,系謂超出二現,非謂超出一切智境。依自宗說,勝義谛不能超出一切智境

  ~P 1245

  。若超出,則勝義谛非一切智之境矣。如是,則有犯或無勝義,或無一切智之過。

  此宗喀大師特顯示自宗之義,故說明經義如此。末句如雲如何是勝義谛者,謂依此

  言說時之狀況,即當其時說「如何是勝義谛」此語之時,「則非」一切智之境也。

  (世稱達賴爲「湯姐清巴」(即一切種智),五世達賴與雜哥讓江把相友善,雜在

  門外徘徊,達賴問:誰?雜笑雲:汝爲一切種智,尚不知門外人爲誰耶?)故言無

  二相之據,非是說佛地不知勝義之據。以佛見勝義谛時則見世俗。而在見勝義谛見

  之面前,則不見世俗。或引入行論雲:「勝義谛非心所引境。」若如此解釋,應無

  勝義谛。無勝義谛即無空性。無空性,則一切衆生皆不須勵力,即已脫生死。與「

  機跷瓦」頓然成佛者無異矣。如瓶若別無瓶之法性可見,則眼所見者,即成瓶之法

  性。如是,則凡夫之無明眼翳應無。無無明眼翳,即無生死。早俱解脫矣。或又謂

  :如是則應勝義谛乃一切智之境。而入二谛經何以又說超越?須知彼頌意,謂勝義

  谛超越境及有境之二現,由二現沈沒之門而見勝義。所謂二現,謂境與有境之顯現

  。此謂「若說勝義谛時,于境(所)與有境(能)二者,如其各別顯現,則說未見

  ,此爲遮二現之根據(出處意),非佛不見勝義谛之根據(出處意)也。」時字,

  ~P 1246

  謂依于勝義谛語音之後,即有二現。故說一切種智未見勝義谛。須由遮二現之門,

  而見勝義谛。

  有說勝義谛乃離言絕思者,經中無此根據。佛一切智遮二現而見勝義谛者,二

  現謂境與有境各異,分離而不相連,如此則不見。須由斷此各別二現之門,方見勝

  義谛。見世俗谛則二現不須沈沒。至佛正覺地二現沈沒與不沈沒之問題,甚難解決

  。有學位聖者之無漏慧,二現沈沒。此謂彼之實有顯現,已經沈沒,境與有境之顯

  現,亦沈沒,世俗顯現亦沈沒。若有世俗顯現,即有實有顯現,亦即有「境」與「

  有境」各別之顯現,凡有漏智皆屬有二現之知所攝。如眼識所見之實有顯現,耳識

  等亦然。地上菩薩住空性定中時,實有顯現沈沒,但見俗谛時仍見其爲實有。故于

  世俗谛菩提心顯現實有,其大悲心亦見實苦,故皆有二現顯現。成佛以前,說二現

  ,乃以實有顯現爲主,至成佛時,有無二現,則應分別說。佛無實有顯現,以其爲

  顛倒顯現。佛一切時皆無微塵許顛倒故,但佛雖無實有顯現,而雲有二現者,乃以

  世俗顯現爲主而說二現。佛見俗谛時,乃由具二現(世俗顯現)之門而見。佛見勝

  義谛時,乃由二現沈沒(世俗顯現沈沒)之門而見。或問:佛見勝義谛時,世俗顯

  ~P 1247

  現,究現與否?于此雖甲操、克主二大師皆親承宗喀大師之教,所說亦微有異。至

  今叁大寺亦各說不同。應說以未見之情況而見。意即謂雖有世俗顯現而若未見。以

  一切種智見勝義谛二現沈沒,見世俗谛二現顯現。又一切種智見一切種智時(如唯

  識之自證分),所見之一切種智尚顯現否?克主謂須由二現沈沒之門而見。甲操則

  謂二現沈沒,則不能自見。于此不憚煩說者,爲聽者種難得之習氣。又佛爲一切有

  情說諸正法者,爲解脫生死苦海故。隨機開演,由粗而細,說顯密諸法門,最終皆

  歸于空慧解脫生死。若空空洞洞而修空慧,直可謂盲修瞎練。以欲通達空性,先須

  善了知二谛,欲認知二谛,須知勝義中有無世俗,世俗中有無勝義。故須于見勝義

  谛時二現之沈沒與否善爲了知。宗喀大師于此微細要義,詳爲開演。若于此不能抉

  擇,而自謂久修空性已得通達者,實墮修觀險處。余自覺于此尚未廣開,因恐聽衆

  倦于久聞,故攝此要義。爲令後學不追蹤于惡見阿□黎之後…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