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P9

  ..續本文上一頁,反複說此要義。若先

  不于此廣知,于一師前得一二種粗略口訣,依之而修。正串修中別遇一師,或見別

  一經論,說空性超越言說尋思境界,心生動搖,又隨其後而轉。人壽幾何,如是蓬

  轉,虛度一生,實爲可惜。若依宗喀大師教義,廣爲抉擇,如何是空性,如何非空

  ~P 1248

  性,如何修方得趣入等,已善廣學。縱遇他師,亦能明辨是非,如是則究竟成就,

  可以預蔔。入中論釋亦雲:『于所作諸法不生觸證,唯現證法性。由證空性故名爲

  佛。』此謂佛之如所有智在見空性之前,全不觸證依他(世俗)起性,惟契法性。

  」以佛見空性時,于有爲事物,由因緣所作者,于心毫不觸證,故雲佛心不觸證于

  具因緣所作之諸法。佛之證如所有性智,于見空性之見之前,未見世俗僅見法性。

  佛見勝義谛時,則見世俗,佛見勝義谛之見之前,則不見世俗。以上答第二難竟。

  次答第叁難。斷诤論文中分叁小段:(一)任何不見,即見勝義。(二)勝義

  谛非一切種智所行境。(叁)一切心心所行悉皆斷除。前二已釋,茲講後者,謂一

  切心心所悉皆斷滅。言無心心所行者,入中論釋是說證真實義(空性)時無分別行

  ,非說無心心所。如明顯句論雲:「分別即心行,由離彼故,說真實義都無分別。

  」如經雲:「雲何勝義谛?謂都無心行,況諸文字根。」如經雲叁字,乃明顯句論

  所引經說,謂于現證空性見者之前,心行既無,更何須說文字。「此說無心行之義

  ,即無分別行。」入中論釋複說:「于有學聖者根本定時,非畢竟滅(非全遮)。

  ~P 1249

  要成佛時,乃畢竟全遮。」佛地無分別,以佛觀機說法,不觀待于衆生之機。但如

  明鏡,形成即現其影。與形不值時,即無此影。無現影之動機,以佛地無勵力運轉

  故。故佛觀機既無,分別說法之動機又無。佛說法直如天鼓自鳴。「複次,于入中

  論釋中,爲成此義,謂彼自性若非有,則諸菩薩爲證彼故修衆苦行,應成無義。」

  以上爲宗喀大師引伸入中論釋義,再揭出一切法空性自性之诤辨。謂若無彼性,則

  諸佛菩薩何爲修衆苦行,以求證彼。如勝義非一切智境,則空性應無,既無空性,

  則諸佛菩薩修衆苦行,皆成爲無義而作。故雲(此引入中論釋之文)「雲何是彼等

  (如眼等有法)自性,(空性即法性)謂不(非)造作,及不觀待于他,即離無明

  翳之慧所通達之自性(自體)。」此說瓶之本體,不假造作,又無觀待,即無漏智

  所通達之瓶之本體,亦即瓶之自性。彼等不知此處所說之自性,系指法性。瓶之法

  性(空性)、自性是有,然無由自性(實體)成就之瓶。前講應破分,說遮破太過

  太狹時,曾詳說自性具叁特法:(一)非由因緣造作,(二)非觀待于他,(叁)

  一切時處不變易。空性之自性,亦複如是。彼等因不知此處所說之自性,系指空性

  之法性,而誤以此之自性,爲實有瓶體之自性,故複有下難。「以此何故而說彼(

  ~P 1250

  自性)爲或有或無,設若無者。由何義而說?」由彼未解法性之自性,將實有成就

  之瓶,混而爲一。故謂如上所雲,智者不應說彼自性爲無。更不應于彼自性之有無

  而生疑。設若是無,將由何義而說其無。下答:「曰誰雲其無。此若無者,諸菩薩

  複爲何義修學波羅密多道。諸菩薩實爲通達此法性故,如是勤行多種難行。」此明

  菩薩修行難行,無非爲通達此空性。資糧加行菩薩,雖知空性,然爲現證空性故,

  而精勤修習。地上菩薩,雖已通達空性,然亦爲欲通達其所未達上地之空性而修。

  初地至下地之間,其無漏慧所應通達之空性相同(二現沈沒亦同)。但其通達之情

  形,則有不同。雲何不同?如龍樹法性贊雲:「初叁至十五之月雖同,然其漸次增

  長之情形不同。初地雖通達諸法法性,而于二地之離垢,尚未通達,乃至十地菩薩

  之將屆成佛者,雖已現證空性,然于無量所知障習氣,尚未斷淨,即未能親證法身

  。親證法身,唯佛爲能。「複引經雲:『善男子,若無勝義,則修梵行徒勞何益。

  諸佛如來出世,亦成無益。由有彼勝義故,諸菩薩名勝義善巧。』」此亦入中論釋

  引經以申前成立空性自性之意。善男子,爲佛之愛語,謂身已證成佛之種性者。梵

  行即趣涅槃之行。若無此行,則諸如來出現于世,亦成無義。能證涅槃,與空性有

  ~P 1251

  關。如來出世,爲令有情通達空性故。若無勝義谛,則應無得勝義菩提心之菩薩。

  以上皆論釋一再引經,以答外難之辭。並成立勝義谛非無。「此說若無勝義谛,則

  爲證究竟涅槃之梵行而修諸行,應成無用。衆生既不能證彼,則佛出世,爲令衆生

  證彼,亦成無用,諸大菩薩亦非善巧勝義谛。」此爲宗喀大師根據上文,複加解釋

  之辭。佛之出世,爲使一切化機通達空性,出離生死,故轉*輪。涅槃乃勝義谛中

  差別之一分,爲勝義谛所攝。無勝義谛則無涅槃。若無涅槃,則諸梵行成爲無義,

  如追尋兔角者然。有情不知出離生死,不知生死根本,不知能達空性爲出離生死之

  方便,故于人法執實,起惑造業,感得苦果。如是流轉,長劫飄流于生死海中。佛

  悲憫此,出現于世,爲利有情速得解脫。吾等現今亦由不達空性而起惑造業,正受

  苦果。勿因聽法已多,心生疲倦,以爲所說皆共通義,老生常談。不知此實一種秘

  密教授,故應審谛思惟,猛力反省,取爲己用。如前講中士道時,所引清淨涅槃經

  說:「吾等無始時來,在地獄中所飲烊銅鐵汁,量過海水。于畜生中,所食糞穢,

  量逾須彌。」而現在猶正墮其中,不知猛省,則有加無已。雖亦有偶得微樂者,而

  ~P 1252

  劇苦旋即隨之,亦如此生之傷于哀樂者然,過去長劫時分,坐是遷延贻誤,未得出

  離,總由于未通達空性之故。佛以大悲出現于世,叁轉*輪,爲應機故,其說諸法

  實有,亦無非爲化機將來通達空性之方便。蓋恐化機誤謂斷無即是空性,故說諸法

  實有,以破彼斷無之執,爲彼後來通達空性之方便。故第叁轉說,(依他圓成有)

  ,遍計性無,其義亦爾。唯二轉正示空性。

  「以上既引經成立有勝義谛。故有說此師(月稱)說勝義谛非所知境,及說聖

  根本定無證真實義智等,皆是顛倒邪說。」若證空時心之所行既滅,則心不入于空

  性。如是則于空性之境相,心中不現,心中境相不現,則等持定中證真之智不生,

  證真之智不生,則應無空性,無空性即無勝義谛。此爲彼所執诤論之點。簡言之,

  如由證空時,心心所滅,則應無勝義。「入中論釋義雲(依法尊法師譯本爲):「

  故由假名安立通達真實。實無少法,能知少法,俱不生故。」(菊抄本作上師口授

  時,謂應改譯爲):「以故依安立雲通達空性,而安立其相。究其實者,非以一分

  而知一分。能知所知,俱無生性故。」(二者並錄于此)。此謂由通達空性慧而通

  達空性。皆由名言安立。由通達空性慧所通達之空性。此空性是有,然非自性有,

  ~P 1253

  乃名言有。由達空慧通達空性時,二現沈沒。能所成爲一味,不自知其通達空性。

  因等持定中,一心專注現證空性。其慧不能再安立其已證空性,乃以名言量而安立

  ,由自己之後得智安立名言,或由他人以名言量安立。所雲非以一分而知一分者(

  照法尊譯本則爲:所雲無少法能生少法者。)謂現證空性時,一心專注,不能以一

  分心證空,而又另以一分心知其證空,以此時能所二者俱無故。證空性時,有境(

  能知)謂空慧。境(所知)謂空性。于無自性之空性境上,安立有境之空慧,故二

  者皆成無。空性乃等持慧(有境)之境,而等持慧不見其爲境,乃由名言量之力而

  安立。「其初句義(宋抄本有:即前入中論釋,由假名通達安立真實。)謂慧與空

  性二者,成境與有境二相,安立爲通達空性者,唯就世俗名立識前而安立,非就彼

  智慧之前而安立。雲生無生者(宋抄本爲:次句能知不生者),謂于自性無生,猶

  如水中注水也。」此宗喀大師解釋前引入中論釋義初句,謂以無漏智慧通達空性。

  此種智,爲世間知,此種名言,亦世間名言。以說此語時,即成境與有境二相各別

  故。故說無漏慧通達空性,是就未觀未察之世間知而說。雲何自性無生,自性無生

  即空性。虛空無生在世俗中亦知其無生,故是世俗無生。以無漏智見有爲法自性無

  ~P 1254

  生,則是勝義無生。而此無漏智之本身,乃是自性無生之有境,藏文爲「朗巴精」

  。如藍爲境,見藍之眼識爲藍之有境。無漏慧乃離戲論之有境,而世俗則皆屬戲論

  ,故無漏智非世俗之有境,亦即非其所通達境之有境,故如水中注水成爲一味。例

  如心緣佛像,在未得定者,心與佛像成爲各別之情況,一般人見瓶亦成爲各別之情

  況。無漏慧見空性時,境與有境對立之情況已經沈沒,成爲一味。如水與水。猶如

  已得定之人。其心入于所緣者然。「論言:『于慧境之空性,心與心所不轉,唯彼

  身而作現證』。」論指入中論,彼身指報身。入中論頌雲:「遮除其心,而作其身

  。」謂一心專注空性之時,遮止心與心所,而能通達空性者唯彼報身。昔印度有謂

  空性乃任何亦不成,而說爲無漏智通達空性者。即是說無漏慧乃空性之有境。故無

  漏慧乃任何亦不成之有境,亦即無漏慧任何亦不成其爲有境。簡言之,即無漏慧不

  成爲空性之有境,亦即無漏慧不能見空性。彼又依教引入中論雲:「于慧境之空性

  ,心與心所不轉。」故說空性非所知境。又引金剛經雲:「諸佛見空性,諸佛作法

  身。空性非所知,此間不能知。」(宋抄本于此接錄,意較明顯。果如彼所說,空

  ~P 1255

  性任何亦不成,而說無漏…

《菩提道次地略論釋 卷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